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月光曲优秀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月光曲》这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们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充分彰显了单元的主题——“艺术的魅力”。
北师版教材安排在了四年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关注故事和人物,初步感受环境描写的好处,而在人教版中,作为六年级的教材,怎样利用教材发展学生的语言,丰富学生的认识,把学生的阅读代入深层次的思考。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默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谈感受,同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课前,我进行了前测:
1.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你从哪些地方了解到的?简单地写一写。 2.文章的故事你听过吗?如果听说过,和你知道的有什么不同?
3.读课文后,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弹完一首,又弹一首? 4.初读课文后,你最喜欢哪个段落?为什么?
5.读一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结合前测我们看到,班级中有一部分同学学习乐器,所以他们对于贝多芬的名字并不陌生,也听过或者演奏过他的作品,但是,对于贝多芬这个人不了解,特别是音乐中对生命不屈的表达,困境中追求欢乐的主题以及贝多芬的人格的魅力,感触不深,还有一些同学,对于贝多芬,只是音乐课上听过名字。就本篇文章而言,在前测第四题的整理中,70%的学生都聚焦在第八、九自然段,能够感受到精彩的环境描写,丰富的联想所带来的一种想象的意境美,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在第三题的前测汇总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忙姑娘听”理解并不困难,但是在为什么又弹一首时的回答中34%的学生谈到了创作灵感,27%的孩子还停留在只是同情,18%的孩子谈到姑娘还想听,贝多芬要实现姑娘的愿望,15%的学生谈到了知音,懂音乐,贝多芬为艰苦中的兄妹俩对音乐的执着所感动,还有6%的学生写出了其他的答案,同时,第五题的前测整理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直接把三题作为问题提出,说明这是理解的难点,另外,这篇课文在知识、思想感情、意境等方面同六年级学生都有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通过创设情境、角色体验、读中感悟等方法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意境和贝多芬高尚的情怀。 3.透过文字把握人物情感,体会贝多芬感情变化的过程,理解“再弹一首”时感情变化的原因。
4.建立课内外的联系,感受命运多舛的贝多芬在生命道路上的坚强,及对音乐的热爱,在学习探讨中受到熏陶。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创设情境、角色体验、读中感悟等方法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意境和贝多芬高尚的情怀。
2.透过文字把握人物情感,体会贝多芬感情变化的过程,理解“再弹一首”时感情变化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整体感知
1.板书传说。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传说故事的。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这样 一篇传说。板书:月光曲 齐读课题。
2.这是文章的第一段落,说来读一读,把这种传说的感觉读给我们听一听。
总结:传说的神秘,激起我们阅读的兴趣,同时巧妙地交代了人物,时间和主要事件。 3.回忆课文主要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文章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那现在就请你们再快速地浏览一下文章,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
【设计意图】文章教学的开始抓住传说,体会传说故事的风格,同时从整体入手,使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为继续深入的研读文本做好铺垫。 (二)自读自悟,小组交流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深入研读文本的兴趣,我出示了书后思考题: 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弹完一首,又弹一首? 此时,组织学生默读自学,请他们快速提取信息,并和同组同学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充分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同时,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把教师要求
下的读书变成学生内在需求的读书。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默读划批,潜心会文,阅读体验,初步与文本进行了对话。
(三)交流感悟,深入解读 1.关注对话,同情中见博爱。 (1)听话知因,同情弹奏。
随着学生发言出示第三自然段中的对话内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贝多芬由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而产生的同情和感动,感悟到贝多芬的伟大情怀。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他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会从别人的话里听出言外之意。你认为他会听出什么呢?
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逐渐深入文本,进而体会这段对话中盲姑娘对听到贝多芬演奏的渴望;体会到兄妹家境的贫寒;还能体会到哥哥对妹妹的疼爱,更有盲姑娘的善解人意。 (2)谈话知音,灵感创作。
本节课学习的难点是让学生贝多芬感受贝多芬心情的变化,真正理解他为姑娘再次弹奏的原因。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分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曲吧。”
师:贝多分从兄妹俩的对话中听出了他们的贫困,姑娘对音乐的喜爱,同情之心让他为姑娘演奏一曲。
从这段对话中,你们是否也能听出一些弦外之音,找到贝多芬为姑娘在此弹奏的原因呢?
引导学生抓住“入神、激动”“纯熟”“感情深”“您”这几个关键的词语,展开设想,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理解,进而感悟出她就是贝多芬的知音。
总结:是呀,千金易得,知音难求。贝多芬万万没有想到,这样一个穷困的盲姑娘仅仅听他弹奏一曲就能知道他就是贝多芬。盲姑娘对音乐的理解,对他的了解早已深深地感动了贝多芬。此时此刻,面对这样的盲姑娘,面对自己的音乐知己,贝多芬还仅仅是同情吗?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程少堂老师说:“所谓语文味,从内涵上讲,是指语文课堂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感情激发和语言品位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从刚才的挖掘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学生拉入课文的情境为更好地体会贝多芬内心变化而服务。 2.关注虚实,感动中显真情。
(1)走进“月光”,感受环境描写的意境之美。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变化,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课件出示这样的场景:月光下平静的海面,海面上波涛汹涌……
①在优美的《月光曲》配乐中,学生静静地听。 ②在文中找到描写乐曲旋律的课文片段。
③并声情并茂地朗读。通过图片、文字和背景音乐感受《月光曲》中的情感。 ④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显现“月亮升起,波光粼粼”“月亮升高,卷起巨浪”“月光照耀,波涛汹涌”的动画,并配上相应的三个片断的乐曲,引着学生欣赏、想象、感悟,使学生的情感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