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乘法分配律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15年度玄武区“新三学”课堂研究主题征文

学科分类:小学数学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材中一个经典的教学内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在理论算术中又称之为乘法对加法的分配性质。乘法分配律安排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后面学习,它沟通了乘法和加法的联系,是乘加这两种运算之间的一种规律,具有特殊的意义。教材中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规律,并会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正确使用,在教学中必须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重新定位,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有所创新和突破。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孩子也不是一张白纸,不少孩子在课外的辅导班已经学习过这一内容,如果老师再像以前那样去教显然课堂对他们是没有吸引力的,也不是不尊重孩子的。到底孩子对这一内容了解多少呢?课前,我分别在自己执教的两个班做了调查,结果有近一半的孩子已经学习过这个内容了,还有的孩子,嘴巴上说没有学过,但是一看到别人写的公式,立刻说道:哦,原来是这个啊,我知道!根据这一现,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将传统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变更为“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摒弃传统的重结论的记忆、算法的模仿,而注重在让学生发现、感悟、体验数学规律的过程上,并且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数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感知——猜想——验证——总结——应用。通过课堂自学、同伴互助的方式,鼓励学生探究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引导,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复习交流、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率,并通过计算说理、 解决问题,理解乘法分配律。

2、让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联系实际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态度,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老师先来考大家一道口算题,看谁算的快

出示:10×15= 12×15=?

2、提问:你怎么算得这么快的?有什么好方法?还有其他的好方法吗?(12分成10和2,先算10个15是150再加上2个15,150+30=180)我对你的这种方法很感兴趣,能再说一遍吗?

2015年度玄武区“新三学”课堂研究主题征文

3、那这道题,你会算吗?课件出示:42×15+58×15=?说说你的想法 4、教师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哪些同学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二)、引导学生分层自主学习

1、知道乘法分配律的人在白纸上举个例子,等会请你当当小老师来讲给大家

听;从未听说过乘法分配律的同学也不急,咱们打开书62页,自学,哪里不明白的做个记号,等会提问(3分钟)

2、4人一组进行交流:会的同学把自己知道的和大家分享,不会的同学认真 听,不懂的地方可以质疑(1~2分钟)

3、指名学生到讲台上汇报:教师将学生举例的算式抄在黑板上,针对学生举 的例子组织学生进行评析:

①你能说说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吗? ②你是怎么想的?

③你怎么知道左边和右边相等?有什么方法检验? ④左边表示什么?右边表示什么?

引导:看看黑板大家举了这么多的例子来说明乘法分配律?现在你有什么感 觉?你能找到其中的规律吗?

左边的算式表示的是:两个数的和×另一个数。(两个数的和与另一个数相乘) 右边的算式又表示的是:一个数分别乘另外两个数。

引导观察,总结:两个数的和与另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另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给你30秒,在纸上写出这样的例子,教师计时,提问:你写了几个?你能选一个说说这道算式的意思吗?

总结:我们看黑板上的这些算式,左边把它们合起来,右边把它们拆开来,

这样的式子能写的完吗?那怎么办?(用字母表示)指名上黑板写,并且说明这个字母公式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42+35)×2=42×□+35×□

27×12+43×12=(27+□)×□ 15×26+15×14=□○(□○□) 2、辨一辨

72×(30+6)=72×30+72×6 ( ) (13+7)×4=13×4+7 ( ) 40×50+50×90=40×(50+90 ) ( )

2015年度玄武区“新三学”课堂研究主题征文

3、猜一猜 54×20+

=54×(20+1),

后只藏在着一个数,你猜是几?

15×97+15×24×105

,最渴望是几?

24×5,你最渴望是什么运算符号?

4、想一想,

42×17○ 你想怎么填?你是怎么想的?

5、试一试:乘法分配律在下面两道式子中也可以用吗?想办法验证一下 (a-b)×C= (a+b+c)×d=?

三、教学反思:

结合自己所教案例,对本节课教学策略进行以下几点简要反思: 1、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

教师课前要深入了解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思维实际,提供充分的信息,为各层次学生参与探索学习活动创造条件。本节课就是在课前小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从学生熟悉的口算引入,唤起学生的旧知;分层教学,已经会的学生在练习纸上举例、和大家分享;不会的学生自学数学书,不懂的地方提问、质疑,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数学,开始学习新知。这样的设计得到了学生的积极拥护,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察,也有同学是纵向观察,老师都予以肯定和表扬,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2、师生平等交流。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新课程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必须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成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倾听——猜想——举例——验证,在 欣赏学生的“闪光”处给学生“点拨”。没有刻意地创设教学情境,也没有大量的讲解,只是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大胆表达。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解决新问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3、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

在练习环节中,我设计了3组不同层次的练习,有基础的巩固练习,也有帮助学生进行巩固辨析的练习,同时为了让学生不感觉到枯燥,还设计了一组趣味性的练习,在数学练习中融入学生喜欢的元素,在练习中巩固,在巩固中提高,使得枯燥的练习也变得那么有趣,那么值得期待。

4、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猜想是科学发现的前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同样不能没有猜想,否则,主体性探究 活动便缺少了

2015年度玄武区“新三学”课堂研究主题征文

内在的动力,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成了失去目标的无意义操作。在最后的练习环节,我又出示了 (a-b)×c 和 (a+b+c)×d是否也适合呢?于是,接下来的举例就成了验证猜想的必需,无论猜想的结论是“是”还是“非”,学生的思维一直是活跃着的,对学生都是有意义的。这个过程是教会学生学习与掌握探索方法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习品格提升学力的过程。

乘法分配律

2015年度玄武区“新三学”课堂研究主题征文学科分类: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教材分析:《乘法分配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材中一个经典的教学内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在理论算术中又称之为乘法对加法的分配性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9hdn67sr18xswm2yhl07916095eiv009ge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