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任务驱动型作文,你驱动了吗?
第一节 拨开“任务”的迷雾——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立意
一、“任务驱动作文”,你了解吗?
兵书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熟悉“游戏规则”很重要,知其然和所以然,让作文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路可走。规则越吃透,“规定动作”才完成得越漂亮!你了解“任务驱动作文”吗?
发轫于2015年高考全国卷的“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以怒海狂浪之势,席卷华夏,莫可阻挡。这不仅是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变化,更是高考作文写作风气的变化——由欣赏抒情、文采转而注重理性、思辨。这是中国高考命题的进步,也是中国高中作文教育的进步,更是中国教育理念的进步——须知,世界教育之潮流,正在理性与思辨思维之培养;而“任务驱动”作文,最能考查学生之理性与思辨力。
(一)任务驱动作文的实质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全称是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其实质也就是有些地方所说的“时评类”作文,其本质依然是材料作文,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明确的指向性任务,意在增强写作的目的性,也能防止套作。这种作文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一事物或社会现象的态度与看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表达的清晰与晓畅。因此,在写作这类作文时,有些基本的东西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具备了其中的基本要素,才能达到要求;只有具备了其中的基本框架,才能在考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任务驱动作文的试题结构
一般任务驱动型作文试题由“题干”“材料”“导语”“任务”“要求”和“提示”六个部分组成。
1.“题干”是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它的作用是强调“读材料”和“写文章”的关联,并对文章篇幅提出了基本要求。“材料”二字的出现,预示着此次作文是材料作文,在作文题干中出现“阅读”这个与“写作”相反相对的字眼,意义非同小可。“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输出。在语文生活和现实生活中,二者相互促进。在考场作文时,“写作”是目标,是结果;“阅读”是过程,是工具。在考场上,不把材料读懂、读深、读透,就难以写出好文章。
2.“材料”是指“题干”下面的一段文字,它取材于近期的社会新闻事件,体现了时代性、即时性、现实性。材料作文的材料是思考的原点,是思维的出发点,是选择写作角度、确定立意的依据。
3.“导语”是指“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这样的话。导语起到了“搭桥”“定向”的作用。它在“材料”和“任务”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将思路引向对“以上事情”的看法,这个导语,以设问的形式出现,意在激活思维、激发思考,为完成写作任务备料、奠基。
4.“任务”是指写作任务。即对某现象(事件)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思考或感触,有时还有形式上的任务,如写一封信,给特定人、特定群体或社会公众等,无论形式或内容,都要满足,才算完成写作任务。
5.“要求”是指“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这里不仅强调“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尤其强调在“选角度”“定立意”时,要“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材料中的相关事件互相联系、互为背景。 考生只有“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只有对材料进行总体把握,其思维和作文才能不“顾此失彼”,才能不“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才能不留下破绽和漏洞,才能严谨而可信,才能彰显其逻辑性和思辨色彩。
6.“提示”是指作文要求后面的提示语。如2015年高考全国卷Ⅰ“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考生写信前要先明确收信人,可在标题、称呼和正文中明确,并保持其一致性。试题规定了写信人,提示道:“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在考场上,仓促之间,有些考生把“明华”误作小陈(老陈女儿)的名字,所以,就以小陈的身份和口气去写信。这背离了命题的初衷,属于审题失误。统一写信人,是为了“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这是对考生的警示,甚至可以说是警戒,这是实现考试公平的需要,需要每位考生的配合。
(三)任务驱动作文的最大特点——指令性
指令性就是作文的写作任务必须是明确的、具体的,引导考生就一个具体明确的要求来写作,写作的针对性更强,作文导向十分清晰。
1.内容任务指令,指令写作内容是什么
内容任务指令包括材料的背景意义、问题的对立性、情感的导向性。读懂材料,这是最基本的任务,不必赘述;问题的对立性,主要针对所给材料所涉及的对立性的问题;感情的导向性,就是考生对材料所关涉内容的基本的价值判断。
2.思维任务指令,指令问题的焦点,写作的着力点
思维任务包括争议的焦点、思考权衡等,关注的核心就是考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对考生辩证思维、正向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品质的考查。
3.对象任务指令,指令具体的问题
对象任务主要指材料和“任务指令”中涉及的人或事。 4.体式任务指令,指令写成什么样的文体
这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常规文体的选择,如议论说理,记叙抒情;二是任务指令中有关的特殊文体——书信、演讲稿等。如2015年高考全国卷Ⅰ“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明确了本次写作的文体任务,那就是写一封信,要符合书信体格式要求,包括称谓语、问候语、正文、祝愿语、署名、日期等要素构成,还要注意写信人和收信人之间的关系,关系不同则写法不同,措辞上要注意分寸。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立意,你会吗?
任务驱动型材料内容多突出“立德树人”理念,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备社会正能量。材料后的导语一般是“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对这样的材料可以“三步走”来审题立意。
第一步,分解材料,多向发散。
对材料要学会分解,分解成每一个小个体后,多向发散。多向发散就是对分解出的每一则
小材料从多方面发散思维,选择自己有想法的点,进行深入分析。
第二步,深处挖掘,聚焦组合。
对分解出的每一则小的材料,从多个角度向深处挖掘,在挖掘时问个“为什么”,就是询问命题者选取这则材料的用意、目的何在,以此来挖掘深意。
第三步,解读任务,综合立意。
任务型作文要求全面读懂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抓住材料的一点就开始作文。任务型作文往往在材料中出现多个人物、多种看法,它们的关系往往相同、相反、相对、递进等等,考生必须对每一个都做出准确的分析、评价和概括后,再根据具体的写作任务,整体理解材料,确定立意。
任务型作文的审题立意有点像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对于材料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观点,都要逐一分析、比较,求同存异,辩证思考,以便于立论。
同时,这种材料的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具体表现在:第一,材料往往具有争议性,争议性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第二,关涉的人物或问题不止一个,而是几个或几类,这就使“任务”的指向有多种选择;第三,命题者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性。正因为材料的多元性,立意时需要对材料涉及的多个人或问题做出选择,明确写作的任务。
因为写作时要展现选择的原因和权衡思考的过程,去挖掘人文精神、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等。因此立意时切入口要“小、新、深”,便于深处驱动写作。具体立意时可以借鉴多材料作文的立意方法。
[边练边悟]
(2024·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24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2024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一步,分解材料,多向发散。
分解材料,提炼“关键词”并对材料做精确有效的“定性分析”: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交代了时间、背景,交代了人物、事件性质,给出了演讲稿的主题。激励、鼓舞青年勇敢地投身到这场伟大的运动中来,作文要突出“五四精神”。
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交代了时间、背景,交代了写这封信的主旨。参加庆祝游行后的感受、决心,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
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交代了时间、背景,交代了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的内容。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学好科学知识,报效祖国。
2024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交代了时间、背景,交代了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的主要内容。新时代青年继承、发扬“五四精神”,奋勇接棒,强国有我。
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交代了时间、背景,交代了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的主要内容。庆祝实现伟大复兴,感激前辈的奋斗,表示我们会继往开来,继续努力奋斗。
第二步,深处挖掘,聚焦组合。
试题材料由五则组成,试题命制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作用,弘扬时代主题:中国青年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而奋斗。切合当前的主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所给材料的话题是“奋斗”。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忠于祖国、服务于祖国。阐述中国青年与历史、国家、现实以及理想之间的关系。心系祖国、民族,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同进步。
所给材料的含意: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使命担当,中国青年要为时代发展、民族富强而努力奋斗。
第三步,解读任务,综合立意。
材料给了五个写作任务,要求结合材料、切合身份、贴合背景来作文,由此,你选择的写作任务不同,立意也就不同。立意时注意背景、身份,特别注意材料给出的关键词以及读者的身份。各个任务的主题已经非常明确了。
解读任务:
有的任务是明确的,有的任务是隐含的;有的任务在作文材料里,有的任务在导语中;有的任务是命题人指定的,有的任务需要作者自己确定。写作任务是作文立意的出口,立意必须从写作任务出发,围绕写作任务立意。
1.写作任务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文体任务: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写作身份——此时、此地的青年学生。
②文体任务: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写作身份——参加庆祝游行后的青年。
③文体任务: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写作身份——参加新生开学典礼的学生。
④文体任务:2024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写作身份——此时的青年。
⑤文体任务: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写作身份——此时的青年。
无论是写演讲稿、书信,还是写观后感、慰问信,都要特别注意“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要结合材料,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主题鲜明。
2.主要要求
(1)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任选一个——任务数量;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任务身份。
(2)结合材料——结合材料中的时间、背景、关键词(主题词)。
(3)切合身份,贴合背景——选择的任务不同,身份就不同,写作背景也不同,所写内容也不同。
(4)符合文体特征——演讲稿、书信、观后感、慰问信,各自的文体特征不同。 (5)隐形任务——读者不同。
①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集会上的听众、学生 ②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家人 ③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同学
④2024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青年学生等 ⑤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百年中国功勋人物
综合立意:
①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立意要结合青年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五四运动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思考1919年中国的现状,明确青年人的担当——救亡图存。
②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写作时要提及“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但不能花费大量篇幅描绘场景,重点是青年的思考。要考虑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是磨难、牺牲、拼搏、奋斗,还要考虑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更要分析祖国今后的命运,需要总结经验。青年人站在历史与未来的节点,要更自信、更坚定,要担当起奋斗的责任与使命。
③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回到40年前,作为1979年的学生,作为时代的参与者,未来的开创者,对于历史要更清醒,更辩证,更理性。实事求是地分析社会现状,将目光放远至西方发达国家,明确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对于未来要充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