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新课标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30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新课标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

30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

对应学生用书p277 一、选择题

猪年春节期间,城乡交通状况来了个大反转:车流、人流密集涌向乡间。乡间出现了如城市的堵车现象,“城堵”变成了“乡堵”。据此完成1~2题。

1.“城堵”变成了“乡堵”说明(D) A.城市化速度加快B.乡村交通条件改善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D.城乡居民收入提高

[解析]“城堵”和“乡堵”都是车辆较多原因引起的,而车辆数量的增加说明城乡居民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D正确。

2.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A) A.家庭B.经济 C.教育D.交通

[解析]春节是中国人的最重要的节日,家庭聚会、访亲探友是必不可少的项目,造成人口流动大,所以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家庭,A正确。

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地带。从20世纪80年代起,化隆人凭借精湛的拉面手艺走向全国各地,目前常年在外的化隆人超过10万,多分布在我国东部城市。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化隆人迁往我国东部城市的主要因素是(C) A.自然因素B.政策因素 C.经济因素D.婚姻家庭

[解析]影响现代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东部地区经济远比中西部地区发达,吸引了大量中西部地区人口流入。

4.化隆人大量迁往东部城市可以缓解(A) A.化隆当地的人地矛盾 B.化隆当地的人口老龄化状况 C.东部城市就业压力 D.东部城市的环境压力

1

[解析]化隆人大量迁往东部城市可以缓解化隆当地的人地矛盾。迁出人口多为青壮年人口,该现象可能加剧化隆当地的人口老龄化状况,加大东部城市就业压力和环境压力。

读德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季节性图,回答5~6题。

5.4月份德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较高,主要是进城从事(D) A.电子装配业B.机械制造业 C.纺织业D.建筑业

[解析]4月份德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较高,主要是进城从事建筑业,因为冬季结冰,4月份气温回升,可以进行工程建设,D对。电子装配业、机械制造业、纺织业在室内生产,没有季节变化,A、B、C错。

6.10月份,德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出现最高峰的原因是(A) A.因秋收往返于城乡之间B.为春节开销积攒资金 C.工业旺季劳动力需求大D.天气温和,适宜工作

[解析]10月份,是秋季,秋收时期,德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出现最高峰的原因是因秋收往返于城乡之间,A对。为春节开销积攒资金不是流动量大的原因,B错。工业对劳动力需求没有季节性,C错。适宜工作与人口流动量大无关,D错。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人。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7~9题。

7.“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D) A.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B.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C.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D.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2

[解析]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D对。城市产业未饱和,经济效益仍增长,A错。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乡村土地大面积的撂荒不是主要原因,B、C错。

8.“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A) A.技能与素质的提升B.年龄构成的年轻化 C.数量的大幅度提高D.性别结构的均衡化

[解析]“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技能与素质的提升,A对。与年龄构成的年轻化、性别结构的均衡化无关,B、D错。人口数量的提高不表示技能、素质的提升,C错。

9.“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B)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C.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解析]“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B对。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是经济、环境效益,A错。不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C错。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是经济效益,D错。

人口迁移率是指一定时期,某地区人口迁入、迁出的绝对量与该时期该地区总人口数之比。迁移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有关T1、T2时期该地区人口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B) A.T1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缓慢 B.T2时期老年人口比重下降 C.T1时期人口总量不断增长 D.T2时期人口机械增长减慢

3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T1时期,该地区人口的迁出率高于迁入率,即迁出人口多于迁入人口,且题中并未提供自然增长率的数据,故无法判断人口总量的变化,C错误;由于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高,A错误;T2时期,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迁入数量多于迁出数量,人口机械增长迅速,且该时期人口迁入主要是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一定程度缓解了老龄化现象,B正确,D错误。

11.下列关于人口迁移对该地区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C) A.T1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正值,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B.T2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正值,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 C.T1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负值,制约经济的发展 D.T2时期人口迁移增长率为负值,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T1时期,人口迁出数量多于迁入数量,人口迁移率为负值;T2

时期,人口迁移率为正值,A、D错误;T2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水平的提高,环境承载力有可能增加,B错误;T1时期,由于大量人口迁出,导致该地区劳动力短缺,影响当地经济发展,C正确。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和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的特征比较。 比较特征 个人 情况 就业 第一代农民工 文化特征、家庭背景 子女家庭 打工主要目的、工作期情况 望、劳动供给决策 收入比较 城市 适应 性 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外界 较弱,多以同乡为主要交工作,相对剥削感较弱 较强,向往城市生活,渴比种田多的钱,即可绝对向往体面或接近市民的 为家庭,求生存,能挣到女或两孩家庭 为自己,追求生活质量,新生代农民工 小学和初中文化为主,多 初中及以上为主,独生子 4

的联系、生活方式 往对象,以口信、书信为望融入城市,以电话、网主,信息量少,频率低,络为主,信息量大。频率速度慢,与传统农民接近 高,速度快,与现代市民接近 材料二 据统计,2000年上海外来总人口排名前10位中,安徽排名第一,占外来人口总量的32.2%,但2010年安徽流入上海的人口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占上海外来总人口的29%。

材料三 据《新闻纵横》报道,到2014年10月,“长三角”不足21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十年间,人口从8000万涨到了1.2亿。

(1)据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首要动因的异同点。

__相同点:都是为了寻求更多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获得更高的经济待遇,改善个人或家庭生活。

不同点: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首要动因是农村的推力:就业机会少,收入低,生活困难等。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首要动因是城市的拉力: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教育医疗条件好,有较好的发展机会,社会福利好,交通便捷等。__

(2)简要分析“长三角”外来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

__“长三角”地区城镇化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就业机会多;农业科技的进步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差距和区域差异大;农民提高收入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__

(3)分析2010年上海外来人口中安徽人口所占比重下降的原因。

__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内地转移,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提高,对劳动力数量要求减少;安徽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提高,就业机会增多;部分人员掌握了技术、市场信息,积累了资金,返乡创业;与长三角地区的工资水平差异在缩小,而且安徽的生产、生活成本相对较低;乡土情感等。__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现在我国人口已13亿多,全球人口超过70亿。

材料二 目前,我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从总体上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文盲率为6.72%,农村小学教育质量还比较低,初中毕业生能进入高中的只有30%,而高中毕业生进入各类大学的也只有30%左右。我国的大学入学率只有美国和加拿大的1/200,平均每1万

5

新课标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30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

新课标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30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对应学生用书p277一、选择题猪年春节期间,城乡交通状况来了个大反转:车流、人流密集涌向乡间。乡间出现了如城市的堵车现象,“城堵”变成了“乡堵”。据此完成1~2题。1.“城堵”变成了“乡堵”说明(D)A.城市化速度加快B.乡村交通条件改善C.逆城市化现象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9d3g9k6ci0zdc523xwm17c19373ml00gme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