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全册教学设计 )
第一单元 1. 古诗三首 绝句
惠崇春江晚景 三衢道中 2. 燕子 3. 荷花
4. 昆虫备忘录
口语交际:春天去哪儿玩 习作:我的植物朋友 语文园地
第五单元
16. 小真的长头发 17. 我变成了一棵树 习作:奇妙的想象
第六单元
18. 童年的水墨画 19.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20. 肥皂泡 21. 我不能失信
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语文园地
第二单元 5. 守株待兔 6. 陶罐和铁罐 7. 美丽的鹿角
8. 池子与河流
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 习作:看图画,写作文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
第七单元
22. 我们奇妙的世界 23. 海底世界 24. 地平线
口语交际:劝说 习作:国宝大熊猫 语文园地
第八单元
25.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26. 方帽子店 27. 漏 28. 枣核
口语交际: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 语文园地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元日 清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 纸的发明
11. 赵州桥
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语文园地 第四单元 13. 花种 14. 蜜蜂 15. 小虾
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语文园地
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认识“融、燕”等 7 个生字 ; 会写“鸳、鸯”等 12 个生字。
2. 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 。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 :
3 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1、古诗三首
学习目标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
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 、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
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教学理念
1 、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 2 、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 3 、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4 、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准备
挂图、苏轼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 、小黑板出示小知识。
课外知识积累: 苏轼,( 1037——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
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
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
齐名。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
2 、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 3 、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
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 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
1 、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一)
① 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② 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
、“轼”二字。
2 、学生自学。
3 、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图)。
① 识字“蒌蒿” 、“崇”、“轼”
② 指多名学生读诗,集体评价,用“
/ ”画出诗中停顿的地方,再齐读。
惠崇 / 《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 / 桃花 / 三两枝,
春江 / 水暖 / 鸭先知。
蒌蒿 / 满地 / 芦芽短,
正是 / 河豚 / 欲上时。
三、再读古诗,读懂诗意
1 、出示自学提示(二)
① 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 ② 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画上的内容。
2 、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教师行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拔。 3 、教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① 指多名学生述说每行诗的意思,教师及时点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生: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游玩,好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
暖。
师:“桃花三两枝”说明了什么?(两三枝桃花开放,给我们报告了春的的信息) 。 生:“鸭先知”表明鸭子最先知道初春的江水回暖,所以迫不急待地在水中嬉戏。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生:这名话的意思是:河滩上已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出嫩芽,此时正是鲜美的河豚
上市之时。 师:“蒌蒿满地芦芽短”体现怎样的景象?(春天的活力惹人喜爱) ,“河豚”是画中的事物吗?(河豚不是画中的事物) 。你能结合课文和图画进行联想吗? (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 想。)
② 在师生共研中让学生知道这首诗诗人由江边——江中——江岸——想象,其中第
1
— 3 行是咏画的景物,描绘竹林、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这此景物突出了江南初春的美丽景色,第 4 行诗由画面景物跳出画面,展开了极为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四、三读古诗,背诵古诗
1 、出示自学提示(三)
① 三读古诗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② 背诵古诗。
2 、学生进入第三次先学,在学习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3 、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① 引导学生概括题画诗的特点。
出示《题画兰》这首诗。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让学生结合这两首诗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② 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对又快。学生背诵古诗。
五、课堂训练
1 、辩字组词: 崇( 崇(
) )
芦( 庐(
) )
豚( 逐(
) )
蒿( 篙(
) )
2 、这首诗中写咏画面景物的诗句是:
作者展开想象的诗句是: 3 、古诗赏析: ① 这是一首 ② 这首诗描写了
诗,诗的作者是 时节
朝诗人
。 。
的景象,体现了诗人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
六、总结
师:学了这首诗,从古诗的内容和思想上你有哪些感受?从诗人描给的图画的方法上你
受到哪些启发?
2024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