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不超过30m,开关箱与其控制的固定式用电设备的水平距离不超过3m。每台用电设备设各自专用的开头箱,开关箱内禁止同一个开关电器直接控制二台及以上用电设备(插座)。
3、在每级配电箱设漏电保护(即三级触电保护),杜绝漏保护。触电保护器选用省级审批许可生产且通过电工产品认证的产品,触电动作电流与动作时间应符合要求。
4、搬迁或移动用电设备,必须经电工切断电源并作妥善处理后进行。 5、非电工严禁私自拉线接电。
6、对各班组进行施工用电安全技术交底,使各班组提高对安全用电的认识。 (三)仓库防火安全措施
1、仓库应配备灭火器等消防器材,由专人负责,任何人不得随意挪用。严禁不懂材料性能的人员随意使用和玩弄。
2、仓库要求做到阴凉、干燥、通风良好,远离火源。 3、仓库内严禁住人,严禁吸烟、烤火或做饭。 4、仓库应悬挂“严禁烟火”等警告牌。
5、对易燃易爆物品专地隔离存放,并应进行经常性检查,发现有火灾隐患,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消除。
6、仓库内严禁乱拉电线,严禁使用电炉,防止电气火灾。 (四)食堂防火安全措施
1、食堂应配备灭火器等消防器材,任何人不得随意挪用,并应在相应部位悬挂“严禁烟火”、 “重点防火部位”等警告、警示牌。
2、食堂堆放的柴火或柴油等燃料应专库保存。每餐烧好后,应整理好柴火(柴油)等燃料,并及时熄灭火种,严禁火种引出。
3、食堂除炊事员外,任何人不得擅自动用灶火。
4、每餐生活垃圾,必须当时清理,用箩筐倒入垃圾箱内,严禁焚烧。
5、食堂应积极配合项目部组织的防火卫生大检查,对提出的问题应及时进行整改,消除隐患。
6、食堂防火管理采用堂长负责制。堂长在平时应加强监督管理,并应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学习防火知识,以提高人员的防火意识,增强自我的保护与应变能力。
(四)宿舍防火安全措施
1、生活区配备灭火器及其他消防材料和器材,任何人不得随意挪用。并应在相应部位悬挂“严禁烟火”、“重点防火部位”等警告牌。
2、宿舍防火管理采用舍长负责制。舍长在平时应加强监督管理,并应定期组织舍员学习防火知识,以提高舍员的防火意识,增强自我的保护与应变能力。
3、宿舍内严禁私接拉电线及私装灯头或插座,如特殊情况需临时装用,须经项目部核准后,由项目部派专人安装,违者出现问题,按制度严肃处理。
4、严禁在宿舍内做饭或用火及小太阳灯取暖。
5、家用电器如电炒锅、电饭锅、电水壶、热得快等,未经项目部同意,严禁使用。 6、严禁在床上吸烟。
7、发现火险,应立即通知项目部管理人员,火情严重时应立即拨打“119”火警报警电话,并组织力量灭火。
8、项目部每月不定时对宿舍进行防火检查,各个宿舍应积极配合,对查出的隐患落实“三定”措施,并及时整改。
(五)木工间防火安全措施
1、木工间配备灭火器及其他消防材料和器材,任何人不得随意挪用。并应在相应部位悬挂“严禁烟火”、“当心火灾”、“重点防火部位”等警告牌。
2、木工间防火管理采用木工班组长负责制。班长在平时应加强监督管理,并应定
期组织职工学习防火知识,以提高人员的防火意识,增强自我的保护与应变能力。
3、木工场地,严禁吸烟。冬季严禁烧材或用火炉取暖。
4、木工棚必须保持整洁,刨花、木屑及时清理,做到工完场清。
5、项目部每月不定时对场地进行防火检查,对查出的隐患落实“三定”措施,并及时整改。
6、发现火险,应立即通知项目部管理人员,火情严重时应立即拨打“119”火警报警电话,并组织力量灭火。
二、文明施工措施
1、项目部实施生活区和施工区隔离分开管理。
2、加强全体职工的安全生产和文明卫生教育,促使职工提高安全卫生意识,减少环境污染,保障职工在生产中的身心健康。
3、采用全封闭施工,大门口设置显目的公司标志、工程名称及八牌二图等,大门内设置洗车台确保净车出场。
4、项目部安排专人每天对生产办公室区域和厕所等公共场所进行清扫,消毒等文明卫生工作,其他作业场所由责任班组包干清扫,作业场所均张挂保洁员和责任人姓名,各班组相互监督,所有生产、办公区做到场地清洁、整齐清晰。
5、项目部给每个宿舍配置扫把、拖把,指定一名兼职卫生监督员,每天打扫房间卫生,在工地厕所东北角专门设立“生活垃圾坑”,项目部安排专职卫生员每天清扫集中的生活垃圾,每周一次清运处理。
6、职工食堂排污“隔油池”及大门口排污“沉淀池”做到每周一次清渣处理,确保有害物质及沉渣废弃物不排入市政管网。
7、项目部设立黑板报、宣传栏,实施班组间“比学赶超”活动,对安全、文明、综合治理等内容及成绩突出班组或存在问题及时进行上墙宣传、通报、讲评。
8、爱护公物是全体职工的应尽义务,保护职工生产安全和身心健康是项目部应尽的责任,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安全和环境卫生。全体职工必须遵守项目部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生产和办公区内严禁随地乱掷乱抛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必须自觉集中在垃圾箱内,有包干区的保洁员逐日清理外运,以免影响施工现场和生活办公区域的场容场貌与环境卫生及职工的身体健康。 七、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