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水环境治理、水产养殖可行性分析报告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质和产物的扩散存在阻力以及工艺尚不能达到规模化生产;三是生物膜法,已部分应用于养殖水处理,目前使用较多的类型有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池和生物流化床等。

在利用水生动物净化方面,近年来,滤食性鱼类和贝类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水体富营养化和养殖水体的治理,目前主要包括鲢鳙、河蚌等。

在实践中利用生物进行水体净化,往往不仅依靠一种或多种生物来实现,而要根据生态系统原理,利用多用技术,形成一个集成处理系统,主要包括人工湿地—养殖池塘复合生态生态系统和池塘综合养殖两种模式。近年来,人工湿地在净化养殖废水并回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利用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技术循环净化低浓度养殖水,在不换水的情况下,鱼池水质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人工湿地—养殖池复合生态系统,不仅成功实现了水的回用,而且提高了养殖产品的质量。综合养殖是利用水体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人为建立的多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级质能循环的一种生态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核算的高效、低耗、高产、无污染的养殖系统。按综合养殖的种类划分,有鱼、虾、蟹、贝、藻之间多元综合养殖;按混养种类的时空划分,有同池综合养殖和异池综合养殖两大类。

养殖水环境问题是水生态问题,应从生态学观点出发,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养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完善生态

系统结构与功能,减少和避免养殖废弃物在水体中的积累。所以生物净化法是今后池塘养殖水处理最可取、也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方法。养殖水中污染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各种净化优缺点共存的现实性,决定了采用多种净化方法处理养殖水的必要性。因此,多种方法组合的集成水质净化系统和相关技术将是今后池塘养殖水处理的重点发展方向。我国池塘养殖规模有大有小,有成片规模分布,也有零星分散分布。因此,要开发不同的技术,以适合不同养殖场和养殖户的需要。

2.2项目建设的意义

在太湖流域,养殖场星罗棋布,长期以来,集约化水产养殖场高含量氮、磷和COD的排放,构成了对太湖和其它环境水体富营养化的严重威胁。以项目实施单位××为例,据监测,养殖场排出水体中8-12月五个月份总氮含量分别达到2.83、2.91、3.52、4.58、2.32 mg/L,分别比生产河道滆湖的水中含量高0.32、0.32、0.30、0.18、0.16 mg/L;总磷含量分别为0.214、0.235、0.246、0.273、0.314 mg/L,分别比进水高0.090、0.093、0.100、0.104、0.091 mg/L。

××毗邻滆湖,三面环水,有养殖面积2580亩。全场生产河总长8000多米,总面积约200亩。年排水52次,每次排水11678立方米,全年排水607247立方米。年投放鱼种156.25吨、颗饲料总量1925吨(颗粒料营

养成分:水份12.5%、粗蛋白28%、粗纤维16%、粗灰分16%、赖氨酸1.05%、钙0.8-2%、总磷0.8%)、黑麦草1020吨、苏丹草4080吨。据测定:07年8-12月,池塘水体中总N分别为,2.83、2.91、3.52、4.58和2.32,总P分别0.214、0.235、0.246、0.273和0.314。2007年8-12月进入生产河道和滆湖的水化学成分如下表:

表 1 渔场排出水化学成分

单月份 8月 9月 11月 12月 COD TP TN NH3-N pH BOD5 0.69 1.06 0.50 0.48 3.57 8.03 7.21 8.1 8.5 位:mg/L

7.0 0.124 2.51 4.6 0.132 2.59 6.1 0.169 4.40 10月 6.7 0.146 3.22 7.1 0.223 2.16 8.04 5.8 7.96 4.6 7.75 6.8 根据南昌大学万金宝等提归纳的标准,水体中含氮量大于1.20mg/L、含磷量大于0.11mg/L,即达到富营养化。由此可以,无论是进水还是养殖池塘水体,水都表现出富营养化特征。因此,该场水产养殖对环境水体形成可观的氮、磷营养负荷,必须采用采取有效措施,大大降低废水排出总量,降低排水中氮、磷浓度,为区域环境水体改善承担起责任。

2.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3.1 是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的迫切需要

在太湖流域,养殖场星罗棋布,长期以来,集约化水产养殖场高含量氮、磷和COD的排放,构成了对太湖和其它环境水体富营养化的严重威胁。国家和省政府对流域内养殖场排水已已提出明确的要求。

已有的养殖水净化技术和系统多以水泥池或小面积水体的模拟试验,适合处理的水量较小,单纯从水体净化的角度分析,有的无经济收益甚至需进一步增加成本,有的方法使收益大大降低,缺少经济可行性,在大规模养殖场的施技术和效果难以肯定。本项目以大面积规模养殖场为的实际运行为背景,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以生态经济系统工程为手段,通过对养殖场总体规划布局,通过以多样化的养殖品种和经济植物为组建件,建立低污染养殖技术、水质净化的综合种养系统和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系统,形成一个整体协调的规模水产养殖场高效低污的生态经济系统,使养殖场在保持经济效益的条件下,对环境的氮、磷和COD负荷大大减轻,为滆湖、太湖水富营养化治理作出应有的贡献。 2.3.2 有利于优势主导产业可持续发展

本场是全国一级生态示范区,项目区内水、土、气自然资源无污染,符合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常年日照2313小时,太阳辐射总量169.5千卡/厘米2,光合有效辐射量56.1-58.5千卡/平方厘米,

年平均气温16℃,无霜期250天,常年降雨量1200毫米。雨水充沛,日光充足,气候温暖,适宜各种水生植物的种植与生长,适宜多种经济鱼类的培育与饲养。通过多年的发展,养殖场水产养殖集约化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不仅养殖池塘排出水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从水源地滆湖的进水质量也不断变劣。由于养殖池塘结构设计中只有生产功能而缺乏有效的水体自净功能,养殖场的水质恶化也会导致鱼类速度减缓,疾病发生率提高,养殖产量和品质下降,从而影响池塘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池塘养殖水质的净化,已成为社会和养殖系统本身关注的重要问题。加强养殖场水体净化系统的建设,是养殖场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要。

2.3.3 有利于提高综合农业生产效益和环境优化

由于集约化养殖、大量饲料的投放,使池塘养殖水总磷总氮严重超标,其排放水势必污染下游太湖水质,具有诱发蓝藻暴发的潜在危险,最终限制企业生存和发展。该项目建设不仅能解决池塘养殖水排放达标的要求,通过构建人工湿地种养结合模式和生活和养殖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从而实现将养殖业与种植业紧密结合,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并向生态观光休闲渔业方向发展,使生产的渔业产品、蔬菜产品成为优质无公害产品,净化渔业、农业生产环境,使水变清、环境更美。

水环境治理、水产养殖可行性分析报告

质和产物的扩散存在阻力以及工艺尚不能达到规模化生产;三是生物膜法,已部分应用于养殖水处理,目前使用较多的类型有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池和生物流化床等。在利用水生动物净化方面,近年来,滤食性鱼类和贝类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水体富营养化和养殖水体的治理,目前主要包括鲢鳙、河蚌等。在实践中利用生物进行水体净化,往往不仅依靠一种或多种生物来实现,而要根据生态系统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97mp9rncx02tjb2ixwe3xy6q955i0014s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