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历史课堂中的素质教育
摘要:当前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生活,培养学生能力,赋予历史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目前形势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教师必须创新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促使素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关键词:素质教育;历史教学;教学设计;突破创新;考查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053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历史学科在落实素质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识人类社会变迁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以史为鉴”、“鉴古而知今”,反映出历史认知的特殊性,也为素质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多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初步形成了在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整体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把让学生掌握知识结构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石;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把通过教学设计的突破创新来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作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笔者的教学思路如下: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一、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是课堂教学微观设计的主要因素和前提条件。现代教学的不断进步和历史教育功能的深入挖掘,要求历史课堂教学目标不断更新和完善。要使历史教学与时代发展同步,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施就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突破旧模式,实现开放性和多元化。
二、设计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的设计是启发学生,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师生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规划。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自学导读式,把每一目编制成若干问题,形成自学提纲。经过学生讨论、师生对话等分析式教学方法,运用计算机软件和幻灯投影等教学工具,力争突出新旧知识的相关性、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史论结合的认知规律性和思维能力的创造性。通过有机的德育渗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下面,笔者仅以《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节的课堂教学程序设计为例,做一简单介绍。
在导入新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将学生的思维意向纳入课堂教学的轨道,笔者首先利用计算机制作软件编制了四道选择题,让学生在联系旧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判断,自然得出结论:战争结束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工作重心开始转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途径,从而导入新课。
第一目“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首先,布置导读思考题:1.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目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2. 苏联成立的时间、加盟国及其国家性质。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这两件事的来龙去脉有初步的认识,然后教师再以提问的方式引伸诱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分析。
第二目“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自学导读思考题是:(1)斯大林时期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和措施。(2)两个五年计划取得的巨大成果及其存在的严重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新生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曲折性。
①政策和措施。教师首先运用过渡语言向学生提示,然后再向学生置疑:斯大林初期在经济改造和建设中制定了哪些政策,采取了什么措施?学生一般都能答出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以及施行五年一次的计划经济措施,新经济政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教师补充强调:斯大林错误地认为只要改变生产关系,就一定能提高生产力。从此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向资本主义经济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