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论语选读复习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论语>选读》复习参考

一.《论语》解读的三个层次:《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

考虑到三个层次的复习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

层次 文字 文章 文化

教学内容

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 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 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

价值目标

读懂文章、积累知识 学习章法、培养能力 传承文化、提升思想

着重是在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复习层次下工夫。 二.《〈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师生关系;社会理想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三、需要明确的两个问题:

1、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无序的时代,是一个百姓承受苦难的时代,孔子的社会理想是在这个背景之下产生的。2、孔子是阶级社会的一员,他的政治理想包含了对于阶级社会等级制度的维护,他的“爱”是一种有着等级差别的爱。

四、分块解读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概述】为政以德的思想包含了:以德、礼导民;富而后教;取信于民;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反对横征暴敛;“足民”藏富于民;正己等。均贫富: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相关练习】

①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从“何以伐为”和“焉用杀”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1分)

(2)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呢(4分)

参考答案(1)以德治国(1分) (2)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1分,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1分);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

用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1分)表述通顺、完整(1分)(共4分) ②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③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答案:不一样。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概述】在这一章里阐释了克己复礼的思想,同时表明了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与仁的关系等。

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孝悌与仁的关系:“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孝悌,才能真正的做到“仁”,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爱的人,又怎么能做到对他人有仁爱之心 孝:孔子认为孝最重要的是孝心,而不仅仅是孝行。也就是所谓的“色难”。 【相关练习】

①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

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 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参考答案:1.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是天壤之别。2.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 ②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1)根据上述材料,说说“礼”与“仁”之间的关系。(2分)

(2)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2分)

参考答案:(1)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就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礼是建立在仁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2)宋儒把“克己复礼”看作是“存天理,灭人欲”,不强调君父的责任,只强调臣民的义务,将父权君权绝对化,未免狭隘,在孔子看来,“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复归于礼,一切照礼的规定办事,不但对臣民人子有要求,对君王和父辈也有制约。(意思基本正确即可)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概述】在这一章里主要表现的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同时也包含着儒家与道家(隐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在礼崩乐坏,社会无序的背景下,出世与入世,担当与逃避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也都有一定的局限,这一点是本章的重点。 【相关练习】

①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荷莜丈人为什么要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2分)

2.从本文来看,孔子是不赞成隐居的,但历史上如陶渊明等隐者却获得了很高的名声。你认同谁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1.表现出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也展示了他隐居生活的逍遥自在。2.认同孔子或陶渊明均可。认同孔子,主要从积极入世承担责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方面作答;认同陶渊明,主要从洁身自好,坚守人格方面作答。

⑥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参考答案:接舆要表达的意思:“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天下太平,时代有道,可见麒麟、凤凰,乱世的时候就看不见。现在楚狂是用凤来比孔子,讽刺孔子在天下无道之时都不隐去,这是德行衰败的表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劝孔子不要再做徒劳之事,应避乱隐居。“已而!已而!”——言乱世已甚,不可复治。“今之从政者殆而”——劝孔子不要乱世从政,那样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孔子会说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如果天下有道,我又何必改变它呢天下无道,我们应该积极的去面对它、改变现状。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道义。

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接舆是楚国的隐士,因为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另类的的佯狂与其说是对统治者的失望、厌恶和反抗,不如说是对自己心灵救世的责任感进行的挣扎与逃避。看到衰落,该怎么办呢接舆是矛盾的。他首先想到要担负起拯救文化的道义和责任,这和孔子的思想作为也不谋而合。他认识到,旧文化衰落成这样,怕是已经无可挽回了。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都忧国忧民,只是做法两样。

?《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

【概述】:孔子的仁爱是有着等级差别的仁爱,并不是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仁:用曾子的话说就是“忠恕而已矣”,也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圣:也即“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是能广泛地给老百姓带来好处,能大众以周济。孔子的仁爱观:是以孝悌为根本的,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孔子还主张志士仁人应该杀身成仁,但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孔子更看重大节大信。 【相关练习】

①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2分) 2.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2分)

参考答案1.“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2.孔子旨在说明达到“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这并不是说“圣”的境界不可追求。 ②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一)“然则管仲知礼乎”(子)曰:“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

(二)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 (2)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含义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1)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2)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德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能够“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可见孔子“仁”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于小信。当然,孔子肯定管仲仁德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同时也表明了孔子的通权达变。

③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注释】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忠” “恕” 两字的内涵是什么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否矛盾

答题参考:“忠”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就积极方面来说的。 “恕” 指待人宽厚,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就消极方面来说的。

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概述】君子必须具备哪些道德素养走正道、守道德、有仁爱、有才艺;安贫乐道,重义重德,不患得患失。 孔子的义利观:见利思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理想的价值观是义利的统一。 【相关练习】

①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的“苦乐观”(2分) (2)你如何看待这种“苦乐观”的(2分)

参考答案:(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形象的比喻表述安贫乐道的思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乐以忘忧的心境。(2)言之成理即可。

②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一)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二)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四)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 孔子说自己“乐在其中”,谈谈你对此处孔子提及的“乐”的内涵的理解。(2分)

2.后世的儒者遵从孔子的信念,如孟子提出“舍生取义”,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都力图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从上述几章看,儒家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说说这些观点对你现实生活的启示。(不超过50字)(4分)

参考答案: 1乐:为心中的坚定信念(道德修养、仁的追求)而乐,为能够坚守“乐”而乐。2.儒家的核心价值观特色——重义崇德。(2分)启示:在艰难困苦中也能感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在饱经忧患中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牢记自己的人生使命。(只要答一个方面就给2分,言之成理即可)

论语选读复习

《选读》复习参考一.《论语》解读的三个层次:《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复习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层次文字文章文化教学内容语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97ew9k19f0fluh9boav3qhtz4wh9l00tu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