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实践探索中的几点思考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以往的美术鉴赏教学,仅仅对美术作品实行基本的介绍,比如作品的风格、流派画家的生平、奇闻轶事等,而新课标提出:美术鉴赏是使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实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活动。可见要让学生真正经历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的思维过程,必须要把以往单一的“注入式”教学行为转变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美术鉴赏教学行为,从而使美术鉴赏的课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到学生的鉴赏水平与其年龄所具有的思辩水平并不匹配,主要表现为:

一、审美经验欠缺

(一)高中学生在美术鉴赏活动中往往以“像不像”、“漂亮不漂亮”来作为标尺,对一些能产生感官舒适的作品有自然的亲近感(如帅哥、美女照),对一些具象作品尚能谈一些审美感受(如《父亲》刻画的精细度、画面传达的沧桑感),但对于意象特别是抽象作品往往束手无策,普遍认为“看不懂”,在鉴赏标准上存有着很多盲区。

(二)鉴赏时只会谈一些浅层感受,如鉴赏《蒙娜丽莎》时会说“很美、很舒服、很亲切”,基本上是比较肤浅的感悟式鉴赏。对于作品的形式美、社会学意义则很少注重,更不懂得联系、比较、考证等较严谨的鉴赏方法,鉴赏缺乏必要的完整性、系统性及深度,大多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二、思维有惰性

(一)绝大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时习惯于看一下课本上是怎么写的,如鉴赏《星空》只会说是凡高对宇宙天体运动的理解,而鉴赏《蒙娜丽莎》则会脱口说出“神秘的微笑”。。。。。。对作品的理解缺乏个性的理解与感受,人云亦云,没有主见。

(二)很多学生并不看重审美的重要性及对自身带来的影响与意义,对美术作品缺乏研究的习惯,甚至懒得去想,思维游离于课堂之外,更不会去课后拓展。课堂常常处于教师口干舌燥,学生无动于衷、昏昏欲睡的尴尬境地,学生的学习

意识缺位,学科价值虚无。美术课形似鸡肋,味同嚼蜡。

若对以上现象实行归因,则与长期以来美术课的边缘化与弱势相关,亦与高中生心理的不平衡性、动荡性和封闭性特征密不可分。现实的升学压力抑制了高中生美术学习的兴趣,美术学习价值的内隐性及滞后性与功利、浮躁的学校教育恰似远水与近渴之喻,美术学习似乎可有可无,审美水准及学习水平低下也就不足为奇。要改变美术教育大环境不尽人意的状况是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现谈谈我多年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重塑美术鉴赏课堂教学观是实践新课标的根本

传统教师对美术教育价值的理解仍然停留于对学生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重、难点”抓得很实,“过程与方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却很虚,很少有人真正思考美术教学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形成有何特殊的贡献。所以教师一方面要研究教学理论和方法,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言语背后的教学价值观,反思其问题所在,研究和创造出自己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要增强新课程的学习,探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价值观的依据及合理性,进而重建鉴赏课的教学价值观,并逐步有意识地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使学生既能学会基本美术言语以及美术的发展规律,又能使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表达自己的感情、思想,美化环境和生活”。尽可能发掘美术科学独特的“育人价值”,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二、优化美术鉴赏课教学环节是实践新课程的灵魂

(一)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始入手、营造氛围提升审美情感。

“趣”是美术课的动力;美术鉴赏课离不开激发学生兴趣。所以,我们要寻找一些现实的话题,有针对性的话题来激起学生探究的。如《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定》这个课时,我先出示《伦勃朗的自画像》、凡高的《加歇医生像》、毕

加索的《朵拉与小猫》和波洛克的行为艺术油画的图案,让学生猜猜这些油画的拍卖价是多少,当学生知道伦勃朗1130万美元,凡高8250万美元,毕加索9520万美元,而波洛克的一幅抽象油画作品以1.4亿美元的天价被拍卖出,学生很难理解,非常好奇,纷纷提问这是为什么?从而引出图像的独特性、创造性的价值,所以教育学生不能用“像不像”作为判断美术作品价值的标准,学生的兴趣来了,印象也深刻了。

(二)尝试各种鉴赏方法,剖析作品内涵 、让学生获得分析与理解品的水平。

美术作品的鉴赏方法有很多,其中探究讨论法、体验学习法、参观考察法在具体教学中是通用的鉴赏方法;直观法、感悟法、形式鉴赏法是常用方法;图表分析法、比较鉴赏法等是必备的方法,不同的美术作品,选择的鉴赏方法也是不同的。比如以比较鉴赏教学法为例,通过“横”的比较,把同一时期的中国作品与西方作品相比,拓展视野。通过“纵”的比较,把不同时代的作品实行比较,加深理解学生了解,更好地走进美术鉴赏领域。再如导学西方美术部分的《大宫女》作品时,通过以下两个问题提示学生整体观察作品:从作品中看到了什么?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学生就能选用前期积累的“观察分析法”整体观察作品——什么色调?构图的安排上有什么特别之处?进而具体观察作品局部-作品的色彩、构图、材质、肌理、线条等,学生通过适合的方法,实现作品内容和美术语言的有效分析。有再如《自由引导人民》在反馈环节中教师提示学生用“评价法”描述:什么环境?什么动作?作者表达什么?他用的什么手段、方法,形式来表现的?反映了什么?我的质疑是什么?通过由深入浅,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内涵的有效评述,让学生真正走进鉴赏的角色。

鉴赏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其方法是有区别的,如绘画的语言不同雕塑语言,

鉴赏时的语言理解就不一样,相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其鉴赏方法也不一样,如同样是绘画,因为材质不同,制作手法不同,画面效果不同,欣赏是也要区别对待。虽然教材,资料的多样性决定了学法因“材”而异,但在规律上是能够求同的,学习西方美术部分内容,作品形式各具特色,艺术家强调个性化的表达,作品的视觉形式不屈从于公众的审美品位,我们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画家的个人特质,找一找个性化的表达,想一想风格与演变”来欣赏这些作品。美术作品鉴赏强调“外师进化,中得心说”其间方法的可得 ,贵在领悟。

这样,不但促动学习方法的积累,还会增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附加值,为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打下扎实的基础。此过程教师不必强求学生所感相同,应让学生忠实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美术鉴赏重在思考、思辨。是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所以,我们不但让学生对美术作品实行甄别评价,探究艺术的本质特性和文化内涵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自我评价,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决策,促动可持续发展“学习水平”。

三、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是实践新课标的重要手段 (一)转换教师与学生的定位、凹显生本意识。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美术水平,美术水平兴趣爱好,3-5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研究不同的课题,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自主探究、交流、沟通、合作发展。

课堂上,由课题组的学生扮演教师走上讲台给其他同学上课,交流他们的研究成果。每节课变换不同的课题和授课者(学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升自己表达水平,张扬个性。

在课题组的学生扮演老师授课的基础上,营造讨论沟通质疑的氛围,让坐在

下面的其他同学大胆的挑战授课者,坦率发表自己独到见解。在“自主合作、探究、体验、欣赏”的学习活动中,完成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获得充分的审美享受。

教师由课堂教学的主讲人变成课前的指导者,课中的组教者和课后的评价者。此过程,教师面对的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应首先深入了解课程开发的特点,随时优化课堂结构,熟悉与掌控课程自组过程中的可能情况,突出情况。其次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再其次要有较强的课堂掌控水平。最后教学后要写教学反思。

(二)引导“追问”,消除惰性。

教师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的吸引力及效度的最好方法是“追问”,怎样“追问”呢?教师在课堂上的追问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指向,过难或过深,可能产生探讨防碍,所以要低起点提问,如“在这个作品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赞同他的观点吗”、“这是谁的作品”、“这件作品属于哪个流派”、“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大家还有不同的观点吗”等等,谈论美术就像谈论生活中一件普通的事,而通过追问,能够使得话题持续的延伸拓展,虽然表面看每个追问的问题都比较简单,学生的鉴赏变得全面、整体、深入、系统,老师的教学也变得更有效。二是要追问个体的同时要顾及全体,如“这是谁的作品?”,“这件作品属于哪个流派”等一些封闭式的问题,尽量让大家一起回答,即使对某个学生实行追问,教师也要用他的观点同大家探讨,“还有不同观点吗?”“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如此追问就能够以点带面甚至面面俱到的理想状态。三是要努力引导学生追问。追问是通过教师的“引”(启发鉴赏思维)和“赶”对问题实行持续的注重与探讨,从而获得全面、整体、深入、系统的鉴赏感受,那么追问这种方法最终要转化为学生的水平才有生命力,所以在追问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相互的追问、评价与辩论,适时的把追问的权利和机会交给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实践探索中的几点思考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思考以往的美术鉴赏教学,仅仅对美术作品实行基本的介绍,比如作品的风格、流派画家的生平、奇闻轶事等,而新课标提出:美术鉴赏是使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实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活动。可见要让学生真正经历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的思维过程,必须要把以往单一的“注入式”教学行为转变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91lr9sos90weks4q8jb3z01x0bw3600n4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