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化时代教师身份的认同
湖南省常德市莲池中学 胡慧贤
关键词:信息化 教师身份认同
摘 要:信息化时代,新的知识来源与教育手段及教育对象的特点要求教师对职业身份的自我认识进行调整,对外部认同进行争取,最大化地协调各种教育因素,确保教育效果。
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信息和信息交换遍及各个地方,人们的活动更加个性化。同时,知识的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形式,知识成了创造财富的主要资源。这种资源可以共享;可以倍增;可以\无限制的\创造。
信息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测算结果表明:在19 世纪人类的知识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初是每10年增加一倍,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近10年是每3年增加一倍,而在信息社会则是12个月就会翻一番。这种“信息爆炸”的社会要求以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取和利用各种信息与知识。信息时代正以它固有的特性作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其非群体化和智能化的特征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也十分明显。信息化时代教师身份的认同问题理应引起重视和思考。
一、信息化时代教师身份的内部认同
信息化时代教师身份的内部认同是指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个人及教育工作者内部对教育本质、教师本份等诸多问题的趋同化认识。
1、角色的转换
(1) 传道者到指导者 信息化时代,知识获取的多元化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和信息。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和发布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和“容器”,信息化时代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得知识,教师也应该自觉地从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转变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教师应该成为信息的收集、筛选、整理、使用者,更应该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这一系列信息甄别、使用工作。湘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教材上的第一篇课文《忆读书》中提及的《满江红》、《声声慢》两首词的收集整理工作,笔者先以《满江红》为例,向学生展示了一张知识卡,将通过互联网收集到的作者生平、原词赏析、其他作品等内容呈现出来,并详细地介绍了百度、Google的搜索工具和关键词搜索法。课后学生在做《声声慢》知识卡的过程中很好地使用了网络搜索的功能,又大大拓宽知识来源的渠道,提高了学习能力。
(2) 施教者到为学者 传统教学中,国家统一编写教材规范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加之大部分教师自满于数年或数十年前师范专业的习得和年年月月教学参考上的“经路”。于是,越来越快地知识更新和信息传递与传统课堂的陈腐不变、了无生趣之间的矛盾日渐凸
显。
当下,信息时代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要主动承担起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的重任,自觉实现“教书匠”向“教育研究者”的转变,用孜孜以求和严谨治学的态度与时俱进。其实,这首先要求教师放下架子,端平身子,以学习者和思考者、研究者的身份投身教学实践。
笔者曾读到一篇名为《鲁迅作品到底为何会成为教学鸡肋》的文章。作者说“那些天天喊着要学生好好学习的教师,殊不知,他们自己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知识补充,也可能跟不上时代的需要。遗憾的是,许多教师身边除了‘教学参考书’,最多也就是《读者》这样的‘心灵鸡汤’。”一个“时尚”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好学之士,不仅中外的名著要读、教育理论书籍要读、与教学相关的书籍要读,信息技术素养也要培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要能够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要尝试编制教学软件,促进课程向地方化、校本化、个性化、综合化方面发展,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主动投身课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依托信息时代无缝对接、资源共享的优势加强交流与学习,不断提高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水平。
(3) 管理者到设计者 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信息化学习丰富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内涵,开阔了品德培养的视野。教师不应将自己禁锢在“灭火队长”的角色中,发现道德走偏的蛛丝马迹,马上消灭。并非教师不需要参与学生的品德发育管理,而是教师更重要地是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建构具有前瞻性的
道德价值观体系。这样的设计者身份比之先前的管理者身份,与时代发展方向更加一致。网络信息虽新鲜、迅捷,但仍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通过网络渗透现代道德理念,积极引导学生的内在道德价值取向,培植学生道德理想和信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2、媒介的更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按照这样的定义,现代的教师已经涵盖了教师以及一切可以传递信息的传统、电子媒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重要源泉。然而在信息社会的现代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甚至也不是最主要的信息源,合理利用电视、广播、书刊的传播,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以及微机网络教学系统的发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索,学生可从许多途径来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直接提供信息,而是,让学生获得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
随着以微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以三个“一”( 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为媒介组织进行的传统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打破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构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显得十分迫切。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微机网络,设计课件以及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电教设施开展教学,这应该成为每位教师必备的良好信息素质。
3、方向的转变
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
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显著特征。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首先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能力。传统教学模式是难以适应信息社会中知识爆炸式增长并且迅速更新换代的信息需求。信息化教育正为这种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
传统的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我们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了极大的抑制。正是如此,我国的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上频频获奖,但至今却没有一个诺贝尔奖,我们培养出的学生理论功底深厚而实践创新能力尚缺。
信息化时代,教师应自觉地利用良好的教育载体将学生培养方向由“重知识”向“重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创新能力上转变。
信息化教育资源全球共享的特征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探索式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性。探索式学习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便于公布自己的成果,激发创新热情。笔者在担任某初中班主任期间,就建立了一个班级博客,每个同学都能登录通过因特网这个开放的世界发布自已的成果,使自己的成果得到大家的承认,进而激发人的创新力。同时同学们也都将之视为收藏丰富的资源库,学习资料的收集、问题的探索、方法的交流就不仅仅限于本班同学、任课老师之间,大量博友的关注、留言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