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中医院导师简介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作者:研究生院 发表日期: 2007-10-18 15:19:23 阅读次数: 4672 查看权限: 普通文章
中医骨伤科学(100508)
苏培基主任医师
苏培基,男,1954年8月生,研究生学历,广东中山市人。现任中山市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副院长、骨伤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市中西医结合创伤骨科中心主任,骨伤科研究所所长;中山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山市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才研究会骨伤人才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创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管理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脊柱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本人从事的主要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与关节损伤。
在创伤骨折治疗中充分发挥闭合复位、小夹板固定、动静结合、内外用药的长处,大大提高了闭合治疗骨折和脱位的临床效果。在充分发扬中医骨伤科的特色的同时,重视吸收消化现代医学最新科技成果,坚持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对多发性、开放性、复合性骨折脱位手术治疗已总结出一套成熟的治疗经验,解决骨伤科疑难症有着显著疗效。近年来主持开展的临床医疗新项目十余项,如改良DICK微型外固定系统治疗胫腓骨骨折、骨不连接、关节邻近骨折、骨缺损等,简便易行,临床疗效好。关节镜技术结合撬拨正骨手法治疗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研究获得了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胫骨髁间棘骨折内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设计科学、合理,实用性强。该研究在国内首先把国际先进的三维激光扫描重建技术应用于膝关节生物力学研究领域,建立了一种既能动态显示膝关节标本的运动情况,又能进行精确计算的三维运动分析试验系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提供新的平台,使膝关节的可视化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对四种不同的内固定方法进行了生物力学检测,所得数据可靠,具有科学性,为量化内固定的最佳点和区域打下基础,填补了胫骨髁间棘骨折内固定治疗基础研究方面的空白,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在生物力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临床微创技术的应用,创伤小,恢复快,临床疗效好,该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各级科研成果10多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0多篇,出版著作4部。曾任“中山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中山市十杰市民”称号;中山市政协委员。
伍中庆主任医师
伍中庆,男,1969年1月出生,广东中山人。现任中山市中医院骨三科主任,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骨伤科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山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山市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山市青联委员。毕业后在中山市中医院一直从事骨伤科临床工作15年。曾到德国汉堡ENDO—CLINIC骨科医院、新加坡中央医院进修学习。擅长在创伤骨折治疗中充分发
挥闭合复位、小夹板固定、动静结合、内外用药的优势,重视吸收消化现代医学最新科技成果,使用关节镜,走骨伤科微创手术之路,坚持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对多发性、开放性、复合性骨折脱位手术治疗已总结一套较成熟的治疗经验,解决骨伤科疑难危重症有显著疗效。并擅长人工全髋、膝关节置换术,主持开展的临床医疗新项目有10多项,获得中山市科技进步奖6项,把关节镜技术和中医正骨手法有机结合,填补了中山市的空白。发表论文12篇,著作2本。
刘永恒主任医师
刘永恒,男,1964年1月生,中山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从事外科骨科工作20年,在本院工作14年。2001年获得骨科副主任医师资格, 2006年获得骨科主任医师资格,被广州中医药大学聘任副教授,并授予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中山市医疗签定委员会专家库人员。一直主持脊柱外科工作, 主持引进和开展现代脊柱外科新技术30余项,创新新技术5项,如改良颈椎管单开门扩大成形术等. 主持完成科研课题5项,曾获科研成果进步奖8项,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工作认真,临床经验丰富。为脊柱专科业务骨干,诊治病人,力求诊断明确和治疗有效.查房解决了众多诊疗疑难问题.恪守职业道德,医德医风端正,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患者解除痛苦,获得好评.无发生医疗差错。
黎建义主任医师
黎建义、男、广东德庆人、出生年月1966.11、现任主任医师兼职教授、属创伤骨科专业导师;从事骨科的治疗及研究,以创伤骨科及显微创伤外科治疗为主,擅长各种骨折、小儿骨科、手外伤、四肢创伤修复、四肢血管、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及功能重建、各种组织缺损的修复及功能重建的治疗等。近三年培养硕士研究生4人。有十几篇论文在各国家级及省级刊物发表,并有多项省市科研立项的课题为第一项目负责人:外用中药复方四黄液在感染伤口的实验与临床研究2002.11获中山市科委立项;红花注射液在断指再植术后的应用2003.08获广东省中医管理局立项;内窥镜治疗腕管综合征2006.11获中山市卫生局立项。参加研制的“跌打镇痛液”也获得市级的优秀科技奖
针灸推拿学(100512)
谭吉林主任中医师
谭吉林,男,江西南昌人,出生于1960年1月。现任中山市中医院神经内科·康复科主任,针灸学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针灸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常务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山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山市重点专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擅长中风偏瘫、面瘫、失语、血管性痴呆、癫痫、帕金森病、头痛、眩晕、颈肩腰腿痛和关节炎等神经系统和风湿类病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康复。多年来,致力于脑血管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在脑血管病急性期的监护、抢救、药物治疗和肢体功能康复、语言、吞咽、认知、心理的评估和康复以及健康教育等方面都积累了
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在中医药、针灸治疗脑血管病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已经把学科建设成为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卒中单元。开展国家和省市级科研课题10余项,为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计划“急性缺血中风辨证规范和疗效评价的示范研究”协作课题分中心负责人;主持开展的“分期针刺治疗缺血中风临床研究”和 “针刺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获中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指导开展的 “针刺配合吞咽训练治疗中风合并吞咽障碍疗效观察”获中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家和省级医学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实用针灸处方学》一书,为副主编。已招收硕士研究生5人,多次参加国内和香港的学术交流,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2004年至2006年所举办的广东省继续教育项目“脑血管病诊疗和康复最新进展学习班”和“癫痫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最新进展学习班”以及承办的“中山首届全国脑血管病康复高级论坛”均获得了圆满成功。
何希俊副主任中医师
何希俊,男,广东韶关人,生于1967年4月。针灸学副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针灸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针灸学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常务委员,中山市中医学会针灸委员会副主任。曾在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神经内科进修学习,擅长中风偏瘫、面瘫、血管性痴呆、癫痫、帕金森病、脊髓病变、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多发性硬化、格林—巴利综合症、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头痛、眩晕、颈肩腰腿痛和关节炎等神经系统和风湿类病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康复。开展和参与国家和省市级科研课题6项,为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攻关计划“缺血中风综合防治方案研究”协作课题分中心负责人;“针刺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获中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家和省级医学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已招收硕士研究生4人。
中医内科学(100506)
孔祥廉主任中医师
孔祥廉,男,广东中山人,1951年2月生,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山附属医院院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学会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委员会委员,主任中医师,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肝病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医药治疗肝病,主要研究课题《昆藻调脂制剂治疗脂肪肝的机理与临床研究》首次提出治疗脂肪肝应以化痰、软坚治疗为主的观点,该制剂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并初审合格,同时获省药监局院内制剂生产批文,现承担有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山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6项,主编和参编学术专著3本,发表论文20余篇。
林棉主任中医师
林棉,男,广东中山人,1961年9月生,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山附属医院副院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急诊专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