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总复习
初中全册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 2.
声源:振动的发声物体。
声音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鞭炮爆炸、气球爆炸、雷声、笛子声等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3. 声音的传播: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多数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
V气V v液V v固。
4. 声速: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15C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m/s。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
听觉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T (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T鼓膜振动T (通过听小骨等组织传播)T听觉神经 传递信号f大脑产生听觉。
2.
骨传导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T (头骨、颌骨)T鼓膜振动T (听觉神经)T大脑
骨传导的原理:固体可以传声。
演员进行《千手观音》的排练、贝多芬听钢琴声、使用助听器听声音都利用了骨传导。
3. 4.
耳聋包括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传导性耳聋者可以利用助听器听声音,而神经性耳聋者很难再听到声音。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 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人们通过双耳效应,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但声源在我们正前方、正上方、正后方时我们并不 能准确判断,因为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几乎相同,双耳效应不明显。 双耳效应的应用:立体声。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1. 2.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1Hz的物理意义:物体在 1s内振动1次。
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频率。物体的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
20Hz到20000Hz。
超声波是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波是低于 20Hz的声音。这两种声人都听不到。 蝙蝠、海豚能发出超声波。海豚、猫、狗能听到超声波,狗还能听到次声波。 演示实验: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设计实验】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 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现象】在使用同种材料的情况下,伸出桌边越短,音调越高;伸出桌面越长,音调越高。 【结论】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着音调的高低。物体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 【注意】①使钢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② 不要听桌面被拍打的声音。实验的研究对象是钢尺,听桌面声音是错误的。 乐器调弦,改变的是音调。分辨碗的好坏时(敲击) 见书上图1.3-8的水瓶琴,
对瓶口吹气时,声音是由瓶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空气柱越长(水越少) 敲击瓶体时,声音是由瓶体振动产生的。空气柱越短(水越多)
,音调越低。
,主要分辨音调,其次分辨音色。
,音调越低。
3. 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的符号为
f,单位为Hz。
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振幅、距离发声体远近。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探究实验:探究影响响度的因素。
【设计实验】如书上图 1.3-4所示,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
【现象】用不同的力敲击,兵乓球被弹起的高度不同。用力越大,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越大。 【结论】发声体的振幅决定响度的大小,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注意】乒乓球的作用: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
4. 音色:反应声音的品质。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音色来辨别不同的声音。
音色决定于发声体本身。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 声音的波形可以在示波器上展现出来。
音调和响度相同、音色不同的声音,它们的波形在大体上没有区别,而在小的振动处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