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1.0 可编辑可修改 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5.【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氧气是自由扩散,是血浆中血细胞携带氧气进入细胞内被利用,应是血浆最高,组织液次之,细胞内利用细胞内液氧气浓度最低,故D正确。其余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26.【答案】A
【解析】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组织细胞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直接来源于组织液。
27.【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示可知:①表示淋巴,②表示血浆,③表示组织液,④表示细胞内液。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即人体的内环境由①②③组成,A项错误;血浆中含有胰岛素、乳酸、CO2等物质,但不含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B项错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组织液(③),再进入血浆(②),但不能进入细胞内液(④),因为抗体是在细胞外发挥免疫作用,C项错误;氧气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红细胞具有运输氧气作用使得红细胞中氧气浓度较高,组织细胞的有氧呼吸因消耗氧气导致组织细胞内的氧气浓度最低,因此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血浆(②)→组织液(③)→细胞内液(④),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相互关系、体液调节、物质的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1
v1.0 可编辑可修改
28.解析:根据稳态的定义可知,机体的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下得以维持的。剧烈运动中产生的乳酸,会使内环境的pH略有下降;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血浆内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佝偻病是机体缺少钙盐引起的。 答案:C
29.解析:根据表格Na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①(②③)为细胞外液,④为细胞内液;再 依据蛋白质含量高低可以确定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 扩散到②至少需要穿过10层磷脂分子层。 答案:BC
30.解析:Ⅰ能为内环境提供O2和排出CO2,这说明Ⅰ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只能进入血浆;Ⅲ是泌尿系统,②表示重吸收作用;皮肤有保护的作用,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出代谢废物,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目前普遍认为: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答案:BD
+
+
31.【答案】(1)组织液和血液 (2)食物的消化 主动运输
(3)低 饥饿时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并释放到血液中 ②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②发生在小肠内,是消化过程,②由小肠进入A是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B中的②进入组织细胞③、③产生的代谢废物进入B需要经过组织液,该图说明了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1)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22
v1.0 可编辑可修改 (2)①为蛋白质,则①到②表示蛋白质在消化道内消化形成氨基酸;氨基酸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进入血浆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3)①如果是淀粉,②是淀粉消化的产物葡萄糖,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肝细胞内的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进入血浆B中,再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A,因此A中②的浓度比B中的要低;①②③三种物质可处于内环境中的是②. 故答案为: (1)组织液和血液 (2)食物的消化 主动运输
(3)低 饥饿时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并释放到血液中 ②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32.【答案】(1)细胞外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2)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3)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解析】(1)由图分析可知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淋巴,它们共同成为细胞外液,构成了内环境。
(2)D是吸收营养物质和排出代谢废物的消化系统,E是排出尿素、尿素的泌尿系统。 (3)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
23
v1.0 可编辑可修改
33.【答案】(1) 血浆 组织液
(2) 无机盐、蛋白质(只答无机盐也给分,只答蛋白质不给分) (3) 自由扩散 6 三
(4) ②中含有大分子蛋白质 ,③一般不含有大分子蛋白质 (5)pH 【解析】
试题分析:(1)分析图示可知:①是组织细胞,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淋巴。 (2)②渗透压即血浆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3)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到达组织细胞①,依次经历的生物膜是:1层红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即6层生物膜;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其过程是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与氧结合生成水。 (4)③(组织液)、④(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②(血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5)正常人的血浆pH为~,血浆的pH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HCO3、HPO4等物质。
2--
24
v1.0 可编辑可修改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成分及其关系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4.【答案】(1)[3]组织液 [4]淋巴 神经-体液-免疫 (2)[3]组织液 [1]细胞内(液)(3)②中含较多的蛋白质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形可知,A是毛细血管,B是毛细淋巴管;①-⑤分别是组织细胞、血浆、组织液、淋巴、红细胞。
(1)小肠绒毛内毛细淋巴管的管壁细胞具体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皮肤磨出的水泡含有的液体是组织液;呼吸酶参与细胞呼吸,主要存在细胞内液中。 (3)血浆和组织液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及其成分关系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35.解析: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同时借助多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如呼吸系统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消化系统消化吸收食物从而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泌尿系统排出细胞代谢废物。(1)由图可知a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所以为呼吸系统;b吸收养料,所以为消化系统;c排出代谢废物,所以为排泄系统。(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所以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3)乳酸进入血液后,乳酸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易分解成CO2和H2O,CO2经呼吸排出体外,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4)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5)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首先需要穿过肺泡壁的1层细胞(2层生物膜),然后进入毛细血管(1层细胞,2层生物膜),然后再进入毛细血管内的红细胞(1层生物膜),共5层生物膜。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