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注意力不集中?7个方法,实用又有效!
优优妈妈
没有专注力的人生,就仿佛大睁着双眼却什么也看不见。
接到班主任电话,说优宝上课不认真,常开小差,课堂作业也完成的很潦草。
陪着笑跟班主任保证,说一定会好好管教他的。
这孩子,怎么这么不让人省心?不好好学习,怎么得了?
火急火燎的跟优爸商量,经过分析,最后,决定从培养孩子专注力开始做起!
正如村上春树所说:没有专注力的人生,就仿佛大睁着双眼却什么也看不见。
孩子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也是大睁着双眼,脑袋放空或发呆,什么也学不到。
那具体怎么做呢?优妈来说说。
注意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有这么一个共识:
孩子读四年级开始,也就是10岁左右,是最难管的。在家里常唱反调,不听话,在课程上常被老师视为“头疼学生”。
心理学研究者表明,10-12岁儿童有一个共性心理特点,而这种心理发展恰恰是导致儿童注意力缺失的最根本原因。
具体表现为:
1自我意识增强,胆子更大
从行为动机来看,是按自我意愿行事;从心理活动来看,是察言观色,跟风舞动。
比如说,在课堂上,自己带头违反纪律或有人跟着起哄,那这个孩子在心理上就会形成一种“优越感”,把破坏课堂气氛当成获取自我良好感觉的途径。
再加上,课堂上没有被及时有效的制止时,这种情况就会变得越糟糕。
2自控和自律意识开始两极分化
十岁左右,孩子的自控和自律意识会出现分化,走向两个极端。
小的时候,家里教育给与了正确指导的孩子,多半自控和自律意识会强一点。
反之,自控和自律意识差的孩子,相比起学习的艰难来说,他们更喜欢轻松的玩。
所以,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无心学习,满脑子都在教室外。
管教孩子得从小开始,并且用正确的观念和手段、方法来教育,孩子长大后,即便出现偏差,家长稍微干预,就能回归正轨。
3秩序感下降,磨蹭拖拉现象加剧
秩序感的下降,让孩子开始不愿意遵守相应的规则,并伴随磨蹭拖拉现象。
这是孩子我行我素的表现,更直观的体现就是注意力的下降。
比如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老师罚他站起来,不情不愿,甚至反抗;
在家无心写作业,对父母的辅导听不进去,严厉斥责也是迫于威严屈服,内心仍然无法集中注意力。
极大可能出现这么一种现象:
成绩下滑,家长心急怒其不争,孩子内心也更焦急,却感到有心无力,索性放弃,当个扶不起的阿斗。
当孩子注意力缺失的时候,父母急躁的催促或是武断的强迫孩子干某件事,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效果微乎其微,甚至呈现负数。
培养孩子专注力的方法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最大前提是家长自身具备耐心和耐力。
简而言之,急不得,得循序渐进,最好匹配孩子的兴趣进行。
具体方法如下:
1游戏法
生动有趣的游戏可以让幼儿精神愉快,注意力高度集中。
如果,你能找到孩子最感兴趣的形式入手,会事半功倍。 比如说:
1.静定游戏:
游戏开始后不准再动,先动的人要接受处罚,赢得人则奖励。
2.玩“开火车”游戏:
一般要三人以上,人越多,难度对孩子来说越大。
具体玩法,以三人为例。
三人围坐一圈,每人选择一个站点,记好,一人先发话开动“火车”,后面的人就要相应跟上,形成循环。
如爸爸是广州站,孩子是深圳站,妈妈是厦门站,爸爸喊“广州的火车就要开。”大家一齐拍手喊:“往哪开?”爸爸拍手喊:“深圳开”。
深圳站的孩子要马上接口:“深圳的火车就要开。”大家又齐拍手喊:“往哪开?”孩子拍手喊:“厦门开”。
以此循环,随即喊,喊道谁那谁就要马上接上。
3.成语(词语)接龙游戏:
方法跟“开火车”类似,只不过换成了词语或成语。可以根据孩子接触到了词汇量,自由设置规则。
游戏法,因为大多要做到口、耳、心并用,所以,能让孩子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也可锻炼思维快速反应能力。
而且,游戏气氛活跃,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孩子玩起来,乐此不疲,一举两得。
2找差异
辨别事物之间的不同,尤其是很细微的差别,更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完成。 比如说:
1.图片找茬:
在一大堆图中找某样东西,找异同(同中找异,异中找同);或者某些相似的物品比大小、长短等等。
只要是相似中又有不同的东西,都可以拿来做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