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关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的几个问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天府新论!\年第#期(总$$$期)

关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的几个问题姜爱林

[摘要]本文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近年来若干学者有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涵义、判断方法、影响因素、基本原因及解决对策的研究进行了综合介绍,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参考范例。

[关键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主要对策;综述[中图分类号]%#!!京

$\

依据是,绿色植物生物产量的)\—)*+来自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固定,*—$\来自土壤养分,因此,在一定的物质投入条件下,耕地生产粮食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农作物生长所处的气候条件。具体方法是,选取某一地区的标准作物,计算其在全阴天和全晴天条件下的光合生产率,以此为基础再进行各种必要的校正,以推算其它作物的生产能力。二是投入产出测算法。该方法的主要观点是根据影响粮食生产的各种要素的投入状况来测算

〔!〕

粮食的期望产量。三是时序回归测算法。该理论认为,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作者]$)(’年出生,经济学博士后,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高级工程师

中共中央“十五”计划建议指出: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如何贯彻落实好新世纪新阶段粮食保护的这些新政策,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无疑是理论界一项责无旁贷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广泛收集近年来有关粮食理论资料的基础上,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若干问题进行综合介绍,希望有助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进而推动新世纪新阶段粮食保护政策的发展。

粮食生产各因素之间有着较强的可替代性,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相互交织,同时,各种因素的影响既有确定性和必然性的一面,又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的一面,但各种因素作用的最终结果都反映在每年的粮食产量上,基本上围绕线性趋势而波动。因此,采用历年粮食产量数据的时序回归来确定粮食生产能力的趋势值,并对波动进行分析研究后,以确定粮食生产能力所达到的水平,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该理论还认为,粮食生产由于受气候、政策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年度间表现出较强的波动性。就我国而言,粮食波动具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呈周期变化,#,*年为一个周期。二是波动率呈正态分布,多数年度粮食波动范围在正负#-*+以

〔#〕内,波动值为增减#\亿斤($*\万吨)左右。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涵义

所谓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就是指一定时期的一定地区,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稳定地达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包括耕地保护能力、生产技术水平、政策保障能力、科技服务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由耕地、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等要素的投入能力所决定,通过年度的粮食总产量表现出来。粮食生产能力要转变为实际产量,国家政策和供求关系等因素形成的粮食生产比较效益起决定

〔$〕

性的作用。

二、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若干因素

粮食生产是社会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有机结合,受到社会、经济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利用的资源包括光照,降水和土地资源。所投入的劳动资料包括机械、畜力等固定资产,也包括种子、肥料、饲料、农

粮食生产能力是影响粮食生产各种因素的最佳配置所形成的期望产出能力。测算粮食生产能力,目前主要有三类方法:一是气候生产能力测算法。该方法的理沦

 !#

药、农膜、电力等流动资产。除上述投入外,还有劳动者和技术等社会投入,并且受到社会大环境等许多方面的影响。

一种观点认为,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个方面:\、政策因素;#、科技因素;$、基础设施因素:%、农业区划因素。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期再延长&’年,几次大幅度提高粮食定购价格,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对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农业的巨大投入和持续不断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使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农业资源区划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宏观肥施用要素。化肥是现代农业中最大的一项投入,也是增产效力最高的一项投入。有专家估计,欧美发达国家目前粮食产量中将近一半是因为化肥的投入取得。在发展中国家,化肥的增产效益更高。但现实的问题在于:化肥投入边际效益上升的时代已经结束。1’世纪*’年代是在一个较高的基数上增长,化肥在增粮的同时,其板结土壤的负面效应日渐凸现,仅仅依靠增施化肥换取更多粮食的思路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五是农机电要素。农业生产条件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农村电气化主要体现在农业中的土壤改良、农机修理、水利排灌;畜牧业中的饲料加工,饮料装卸和运输、孵化、挤奶、给水、房舍通风、电力温室、肥料运送、产品加工和微观方面,为各级政府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依据,全

面的农业资源普查为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奠定了基础。

〔!〕

另一种观点认为,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因素(个方面:一是劳动力要素,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劳动力质量高低以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为衡量基准。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化程度高的农户择业面宽,收入来自第二三产业的比重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后,在增加自身收益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财富,间接地增强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同文化程度的劳力粮食生产成本不一,文化程度越高,成本越低,收入越高,利润越多。一份调研报告表明:吉林省)**+年文盲或半文盲的劳力平均每亩粮食生产成本为),&-!,元,高于小学、初中、高中、农中毕业者,但获得亩收入最低,只有)*’.()元,成本利润率仅*-/0;具有初中文化的劳力亩收入最高,为1&1-’1元,但其每亩用工量最高,为+-,1个标准劳动日,亩成本)+&-))元,仅次于文盲半文盲组,成本利润率为!1-10;农中文化程度的劳力亩收入略低于初高中程度劳力,与此同时每亩成)1*.,*元和亩用工量(-)!个标劳日均属最低,成本利润率高,1-!0,按相同口径计算,高中程度的成本利润率为(/0。二是土地要素。从我国的土地国情看,要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唯一的出路是提高单产。人类所支配的生产力是无穷无尽的。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使人们有理由相信,人类有能力为植物生长提供各种有利环境,从而在单位面积上获得更高产量。1’’’年世界谷物产量比1’世纪/’年代增长*’0以上,来源于扩大耕地面积的部分只占!0,*+0是通过提高粮食单产而实现的。提高粮食单产依赖于土地要素的影响。这个影响不是土地数量的增加,而是土地质量的改善。三是农田水利设施要素。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粮食单产的提高,受农田水利设施影响极大。建国以来,我国广大农村随着有效灌面的不断扩大,粮食亩产有所提高。我们虽然不能得出粮食亩产与有效灌面同比增长的结论,但不能不承认,1’世纪(’年代以来,我国粮食包括水稻单产逐年攀升,有效灌面的增加起了一定作用。四是化

1!

 以及农家电器设备用电。一般地说,电力的使用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缺乏直接的影响力度。农业机械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但

对粮食总量增长同样缺乏直接的推动力度。

〔(〕

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储备的基本原因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当粮食短缺时代结束之时,也就是粮食储备问题凸现之际。所谓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储备,就是指通过增加农业生产诸要素的投入,尤其是通过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转换种植业生产结构等手段,来保护生态环境,逐步提高粮食的产出能力,但并不马上通过产出表现,而是通过储备农业资源的形态,提高粮田的还原能力与转换能力,以便在农业遇到自然灾害或国际社会动荡时,能够通过具体生产过程的组织、运筹与调控,使储备的生产能力转化为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的食物安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储备的一个引申含义是,通过农产品的净进口来替置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以缓解国内农业资源的压力,并对替置的耕地、水等农业资源特别加以培育和保护。由于耕地和水以外的粮食生产要素在配置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保存耕地实际上是先决条件。

〔+〕

一种观点认为,大量储存粮食,不如适当储备粮食生产能力。该观点认为,我们过去经常宣传“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在粮食总量平衡偏紧的年代,一但遇到粮食生产丰收,国家收购增加,库存宽裕,供需矛盾缓和,心里就踏实多了,确有“喜气洋洋”的感觉。伴随着粮食不断地增多,单从保障供给角度看,的确是“心里不慌”,但从其他方面看,心里就不那么踏实了。因为库存量过大,带来了许多问题,给多方面造成压力:())粮食部门的压力。由于仓储设施严重不足,大批粮食不得不存放在露天囤垛之中,有的还存放在本来并不适合储粮的租用厂房、场地,不但费用开支大,损失损耗率高,粮食陈化加快,而且粮食发热、生虫、霉变的危险性增大,储存安全得不到保证,还带来许多其他隐患。(1)财政部门压力。我国的财政本来就相当困难,不少地方财政对已经发生的政策性补贴已

(或要素)主要有是力不从心,对库存大量积压还将产生的政策性亏损补贴更是不堪重负。(!)农业发展银行压力。对农业发展银行来说,粮食收购资金虽然实行封闭运行,但因粮食顺价销售难,结果是资金投放多,回笼少,还存在因政策性补贴不到位和陈粮削价损失可能造成资金回笼短少的风险。这!个方面的情况表明,我国粮食库存积压的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扬汤止沸,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实行部分粮田休耕,适当减少粮食产量,减少有效供给,也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牛鼻子”。釜底抽薪,解决了源头的问题,下游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

提供了宽松的国际环境。

四、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

生产能力的主要对策

确保主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前提条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包括粮食的需求还会逐步增加。我国目前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还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对此我们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因此,必须另一种观点认为,需要不断储备粮食,更需储备生产能力。该观点认为,在农业结构调整时期,必须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储备与保护,以便在农业遇到自然灾害或国际社会动荡时,能够通过具体生产过程的组织,运筹与调控,使储备的生产能力转化为粮食产量,确保我国的食物安全,这是实现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我国拥有耕地面积#$亿亩,天然草地%&亿亩,内陆水域#’(#亿亩以及!$$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根据中国现有的光、热、水、土和气候资源,我国粮食最大可能生产能力为)’!亿吨,按人均%$$公斤计,人口承载能力理论值为*(’(亿。但先决条件是通过保护自然资源、保证足够的投资、制定良好的政策、多方面开拓水源和普遍地应用科技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储备,以达到理想的理论产出。生态环境危机客观上也要求我国必须加强储备粮食生产能力。#$世纪)$年代中期以来,各级政府过分强调粮食的产出,致使许多地区表现出了众多的生态环境危机。主要表现在:(*)华北地下水超采严重,年均地下水位下降*米,有可能引起表土干化,植被减少,土壤侵蚀严重,有大面积沙化的危险。(#)长江中下游地区水体污染造成的土壤污染严重,*!个湖泊普遍存在污染和富营化。(!)西北地区由于过度放牧毁林、乱挖中药材等直接导致草地、耕地及林地的退化,使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草地退化率已达%(’(+,耕地退化率也超过,$+。(,)乱砍乱伐,使昔日的林海雪原逐渐退化为大片的荒山秃岭。粮食多了,恰为粮食生产能力的储备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条件。在粮食短缺或偏紧的时期,根本谈不上储备粮食生产能力的问题,只有粮食生产多了,储备粮食生产能力才成为可能。我国众多的人口、紧缺的耕地资源和狭小的土地经营规模造成的农业生产高成本和低效益,将是长期的趋势。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谨慎乐观的认识,抓住眼前难得的机会,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储备。加入-./后,农产品的国际贸易量将进一步加大,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人均耕地分别为中国的(’%、)’$、*,’!、#(’*倍,我国小麦、大米和玉米的国内平均批发价格分别比国际市场高,\、#\、%%+。世界粮油市场供给充足,且潜力巨大,为我国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储备,

 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要求,注意保护和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使农产品供给能力与不断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如何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学者们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

第一种观点从农业结构调整的角度,探讨了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对策:一是用现代农业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产方式,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高新技术集成体系,全面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二是加强国土恢复工程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耕地的转换能力。三是巩固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储备粮食生产能力。四是努力实现种植模式合理的轮作,有效储备粮食生产能力。五是调整种植结构,加大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加强粮田的还原能力。六是发展创汇农业,提高由于粮食生产能力储备带来的风险防范能力。七是适度进口粮食,替置国内短缺的耕地资源和水资源,储备粮食生产能力。八是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储备的理论和试验示范研究,寻

求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

〔&〕

第二种观点从粮田休耕的角度,探讨了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对策。主要观点是:实行部分粮田休耕,解决库存积压,为粮食种植结构调整提供足够的空间。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制订切实可行的休耕计划,确定恰当的休耕地域。制订休耕减产计划,要本着以下原则:一要有利于消化粮食库存积压,逐步使库存下降到合理规模,既能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又使各方面可以承受。二要有利于拉动粮食市场,使粮价回升到合理区间,促进粮食流通。三要保证绝大多数农民种粮收入不受影响并争取有所增长,有利于农村稳定。休耕地域应选择在人均占有粮田较多,且粮食商品率较高,原先种植不受市场欢迎的粮种的地区。必须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和适当的经济手段,使休耕计划切实得到落实。建议由中央政府制订全国的休耕计划并下达到有关省、自治区,省、自治区政府通过地(市)、县(市)、乡(镇)政府层层下达计划,一直落实到村、农户。(#)相关政策要配套。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将减少粮食库存节省下来的政策性补贴拿出一部分作为休耕补贴。二是对已休耕的粮田不再征收农业税,对有休耕计划并已落实的农户其他统筹提留适当减免。三是在调整种植

#%

结构中,优先向这些农户提供优质良种和科技支持,保证他们的收益。四是休耕粮田的水利等设施要维护好,

〔!\〕

以便在休耕结束后发挥作用,减少复耕的成本。

收这两个目标。(%)它有利于加速我国农业的社会化、

〔!!〕

现代化的实现。

第四种观点从耕地与粮食安全战略的角度,探讨了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对策。该观点认为,在世界粮食生产徘徊不前、国家经济实力不够强、耕地后备资源有限、粮食生产面临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和人口日益增长双重压力的情况下,实施“藏粮于土”计划,提高中国土地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理应成为我国耕地与粮食安全战略的长期选择。具体包括&个方面:一是强化用途管制,切实保护耕地,建立国家级耕地保,正确处理保护护区。’、要严格执行新《土地管理法》

耕地与建设用地的关系,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严格建设用地审批,控制非农用地占地规模,进一步健全耕地保护制度,必要时实施“耕地储备”制度,切实保护耕地。(、加强乡村建设和乡镇企业的规划管理,引导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工业小区,调整村镇居民点用地,退宅还田,实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同开发、复垦挂钩,把滥用耕地的行为减少到最小范围;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地计划的调控作用,实行总量控制,建立耕地占用补偿制度。)、在耕地保护上要数量和质量并重,强调“耕地动态总量平衡”。二是合理开发利用荒地、实施土地整理工程,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在切实保护现有耕地的基础上,实施“拓荒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利用现有的\亿公顷后备耕地资源,以补充耕地之不足。(、搞好土地复垦,推动土地整理工程,把城镇与乡村改造和土地复垦有机结合起来,有望增加耕地\亿公顷。三是建设基本农田、配套基础设施,提高土地资源生产效率。要因地制宜地配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农田基本建设和基本农田建设,首先是实施坡地梯田化和平地园田化工程,其次是农田水利化和机械化建设,再次是因土配方施肥和模式栽培,最后是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以全面推动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建设,提高土地资源生产效率。四是建立小区平衡机制,实施区域化专门化生产,提高区域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五是立足全部国土,广辟食物来源,全面提

〔!$〕

高土地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

第三种观点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角度,探讨了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对策。主要观点是: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补偿机制,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该观点认为,在耕地减少,人口增加的总趋势不变的情况下,要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中实现增产与增收两大目标,必须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生产能力。可行的选择是:应当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粮食生产之间建立起一个补偿机制,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与粮食生产能力提高之间的良性循环。这一机制通过农业内部大循环来实现。农业内部大循环的中心内容是建立分级的粮食生产积累基金,即建立中央、省和市(县)三级粮食生产积累基金。基金的来源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来自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占用耕地的补偿:二是来自于现有的财政的支农资金。依据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设立中央、省、市(县)三级粮食生产积累基金。在农户自发性积累有限的情况下,粮食生产积累基金主要用于#个方面:一是增加政府对有关粮食生产的科研、开发与成果推广的投入;二是增加政府对农田水利、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三是对投资于粮食生产,从而有利于实现农业社会化、机械化的私人和其他企业给予补贴;四是用于粮食支持价格及专项储备制度的运作。农业内部大循环的前提是政府支持。政府的支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业内部大循环不减少政府现行的对粮食生产逐年的计划投入量,另一方面,农业内部大循环将本应归财政统一支配的收入以补偿金形式直接划入各级粮食生产积累基金,再加上现有财政支农资金,将大大地增加政府的投入。农业内部大循环的实质是在农业内部建立起内在稳定的补偿机制。农业内部大循环能够稳定地增加粮食生产的积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与粮食生产能力提高之间的良性循环:(!)它有利于健全粮食生产积累机制稳定地增加粮食生产的积累。($)它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粮食生产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粮食增产与农产增

参考文献:

〔!〕《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曾玉平,毛寒松*$\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基本判断〔-〕*北京:调研世界*!..,,%*〔#〕郭造强*河北省粮食生产能力的思考〔-〕*北京: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王渝陵*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相关要素〔-〕*重庆: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道亮,傅泽田*农业结构调整时期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储备的若干对策〔-〕*北京:农业经济问题

*$\,#*

〔,〕〔!\〕严涛*大量储存粮食不如适当储备粮食生产能力:关于实行部分粮田休耕的建议〔-〕*北京:中国粮

食经济,!...,/*

〔!!〕羊绍武*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与粮食生产能力提高之间的良性循环〔-〕*北京:农业经济*!../,!*〔!$〕封志明,李香莲*耕地与粮食安全战略:藏粮于民,提高中国土地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北京:地理

学与国土研究*$\,%*

$+

 

881np8j5re5zpak1cslt1is53085cn00i8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