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种药剂防治大白菜根肿病田间药效试验比较
太白县地处秦岭腹地,海拔740~3 767 m,年平均气温7.7℃,无霜期158 d[1],气候湿润,具有发展绿色及有机蔬菜的优越环境条件。目前,该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高山反季节露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之一,生产的“太白山”绿色蔬菜畅销全国28个大中城市[2],部分产品远销东南亚和欧洲等国[3]。2009年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在该县部分菜田零星发生,之后发生面积逐年扩大,为害程度逐年加重,已严重威胁到当地蔬菜的安全生产。据调查,重病区菜田发病田块达80%,病株率达50%以上,部分田块死苗绝收;一般发病区菜田发病田块达25%左右,病株率达30%。基于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太白蔬菜试验站在进行生产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根肿病防治药剂田间筛选试验,以期筛选出防效好的药剂,为解决生产难题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条件
试验地位于太白县嘴头镇塘口村,海拔1 800 m。属大白菜根肿病的老病区,菌源充足,环境条件适于发病。土壤为潮土,pH值为5.8,肥力中等,一年一茬,该田块是连续7 a种植十字花科蔬菜(大白菜)的重发病田。试验地冬前深翻,播前整地时每667 m2施碳酸氢铵50 kg、三元复合肥50 kg作基肥。 1.2 试验材料及使用方法
试验品种为目前当地大白菜生产主栽品种金冠,供试药剂[4]、用药量见表1。用药前,将选定的试验地块在深耕的基础上,统一用旋耕机旋
第 1 页
耕一遍,然后划分小区(皮尺、拉线、插桩),播种前施药,每个小区按照各试验药剂用量进行地表喷淋(液体药)[5],或地表撒施(固体药)处理[6],施药后各小区再用旋耕机旋一遍,旋耕深度为15~20 cm。保证药剂和土壤混合均匀,再覆70 cm宽地膜[7],按划分的小区播种。以上土壤处理和播种在一个下午完成。试验设9个处理,小区面积11 m2(2.2 m×5 m),3次重复,随机排列,重复间和小区间设隔离带,四周设保护行。 1.3 试验期间天气
施药时间为2013年5月23日,即播种当日[8],天气晴朗,大白菜播种后到幼苗期20 d内,天气以晴间多云为主,播种后第13天降了一场小雨。
1.4 调查方法
收获时,挖起各小区大白菜,检查大白菜根部,根据大白菜根肿病分级标准,对每株大白菜根肿病发病情况予以定级,统计株发病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然后切取根部称取各小区大白菜产量。
大白菜根肿病病情分级标准,0级为没有附着根肿;1级为根肿只附着在侧根上,根肿数量占根系全部的1%~25%;2级为主根上有根肿附着,侧根上根肿数量占全根系的25%以上,根肿数量占26%~50%的根系;3级为根肿数量占51%~75%的根系,主根上有根肿附着;4级为根肿数量占75%以上的根系,主根上有根肿附着。
发病率、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如下,发病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病情指数=[∑(发病级数×同一发病级数的株数)/(调查总株数×病情分级数量)]×100;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第 2 页
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9]。 1.5 统计分析
采用D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对大白菜根肿病的防效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供试的8种药剂,以处理A病情指数最低,平均值为9.37,防效最高,为89.92%;其次是处理C和处理E,处理C病情指数平均值为10.43,防效为88.78%,处理E病情指数平均值为12.23,防效为86.84%;处理B、G和H病情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2.47、23.23和25.93,防效分别为75.82%、75.00%和72.10%;处理D和F病情指数最高,平均值分别为30.47和31.30,防效最低,分别为67.21%和66.32%。处理A、C和E 3个处理间防治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与其他5个药剂处理防治效果均表现极显著性差异。
2.2 不同药剂处理对大白菜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供试的8种药剂,以处理A增产效果最显著,折合平均667 m2产量4 030.50 kg,与对照差异极显著,基本可达到正常无病田块的产量;其次是处理E和C,折合平均667 m2产量分别为3 791.59 kg和3 642.43 kg,与对照差异极显著,增产效果明显;处理B和G,折合平均667 m2产量分别为2 146.53 kg和2 090.14 kg,与对照差异显著;处理H、D和F,平均折合667 m2产量分别为 1 778.46 kg、1 738.44 kg和1 685.69 kg,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