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批評 Essay on Criticism
原作簡介
波普 (Alexander Pope) 的《論批評》 (Essay on Criticism) 發表於一七一一年,當時頗受文壇的贊許。其實,這篇以韻文 (verse) 寫成的「論文」 (essay) ,一直被公認為英國新古典批評思想的代表作。它的批評理念可以往上推至布瓦樓 (Boileau) 、霍雷斯 (Horace) ,也可追溯到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而就像任何古典傑作一樣,它有其恆常的價值:今天我們仍可欣賞它的寫作技巧,更可以藉其思想來瞭解並反省當今的批評潮流。事實上,我認為文中有許多話似乎在批評當今的「批評歪風」。 這篇《論批評》所論的不只是批評的工夫而已,其實也兼論到了寫作的工夫;它可以說是同時針對批評家與作家 (尤其詩人) 而發的。裡頭所提到的論點 (如追隨自然、遵行古法等) ,往往都是創作與批評的共同原則。全篇講的很多是文人的素養,而文人應該包括作家與批評家。全篇分三部分,從比較寫作與批評開始,論及才學及其他各種寫作與批評的問題,最後述及古今的批評典範。文中有許多名句 (如八八 ~ 八九行,二一五 ~ 二一六行,二九七 ~ 二九八行,三六三 ~ 三六五行,五二四 ~ 五二五行等)。既表現新古典的批評思想,也成為文人傳誦的詩行。
波普在這篇論文裡,仍然採用他最擅長的英雄雙行體 (heroic couplet) ,在以每兩行 (偶爾三行) 為一小格局的形式裡,字數與押韻有一定限制,句法與節奏也只能在有限的範圍內進行技巧的變化。要譯這種「詩行」的形音已是很吃苦的,又加上其中有些字義 (如 wit 一字) 及句意頗費思量,因此令人覺得翻譯這個作品實在是一大挑戰。
論批評
如果你曉得任何格言更高妙,
就讓我來知道;不然,學我使用這些也罷了。
──霍雷斯
第一部份
寫作會寫壞,批評也會評不好, 兩者很難說,那個比較沒技巧。 但說來,令人沒有耐心繼續唸, 總比去誤導人意,更為沒危險。 多數人錯在這,少數人錯在那, 見十個誤評,只見一個創作差。
從前或許只有笨伯自己,暴露自己是痴呆, 如今一傻子寫詩,卻使得眾多寫起散文來。 我們作批評,猶如我們戴手錶: 無一走一樣,卻信自己才可靠。
真有寫作才華的詩人並不多, 談真正鑑賞力,批評家也少有。
兩者都必須自天取得其靈光, 生以評判,或生以寫作,都一樣。 只有自己優越才可以教別人, 自己要會寫,批評才可只憑心。 誠然作者的睿智統統有所偏, 那麼評者不也是個個有殊見?
可是,如果仔細看,我們便發現: 眾人都有批評的種子在心田。 老天給人至少一點微微的亮光; 行行雖只輕輕畫,還是直直的一行。 但最輕淡的素描,如果仔細瞧, 常被不良的著色弄得更糟糕; 同樣地,假學也把良知來抵消。 有些人迷惑在學派的迷宮裡, 有些則裝成學究,自當愚人比: 他們丟了常識,是為了找智慧,
結果變成批評家,完全為自衛: 能寫不能寫,個個都像一怒火, 中燒的是,對手或閹人的怨仇。 蠢才始終都技癢,想要丟人臉, 都希望能夠站在笑人這一邊。 如果阿波羅恨透糜氏亂塗寫, 評得比他寫的更差的,還有些。 有人先以天才,再以詩人,來混充,
5
10
15
20
25
30
35
接著變評家,最後證實純然是愚公。 有些人冒充不了文才或評家, 真如笨騾真個是非驢又非馬。 半調子文人,我們島上多的是, 就像半成形蟲兒,尼羅河邊出。 未完成之物,不知稱它叫如何, 他們這一輩,也真模稜太兩可; 要數他們,一百個舌頭總得要, 不然一笨ロ,會把百人都累倒。 但你們那些賞名給譽的墨客, 那些堂堂擁有評家之美名者,
切記要知道自己能力之所及, 要度量自己的才學和鑑賞力。
別投身進入太深處,而且要明辨, 要看得出有理與無義的交會點。 天予萬物都設有妥當的限制, 明智地不讓驕者假弄其機智。 譬如:當海洋侵到陸上這個岸, 在別處,它必留下寬廣的沙灘。 同理,心中如果記憶常健在, 則厚實的理解能力可能便要衰;
在熱情的想像演出光芒時, 熔化的可是記憶的軟身隻。 一個學門往往只合一天才, 學藝真是廣,人類心智實在窄: 不僅常常受限於特殊的技藝, 也常侷促在若干個別的分際。 像國王,我們會喪失已有的征服, 可是,野心為了虛榮永遠不服輸: 每人大可分開各自統治其地區, 要委身的,但願是了解的界域。 追隨自然最首要,做你的評量 要依其準則,始終正確又一樣。 不出錯的自然啊!你神色光明, 放諸四海,是永恆不變的明燈, 你給予眾人生命、力量、以及美, 同時是藝術的源頭、終極與量杯。 藝術所需從此庫存各自取,
40
45
50
55
60
65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