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上)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上)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有两个:一是存在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离开了商品它就不复存在。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并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价值,只是为了取得价值,才关心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

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与量的规定两个方面。

价值的质的规定回答的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价值的量的规定则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量是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也就是说,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不是商品生产者自觉计算出来的,而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从历史上看,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

货币具有五种基本的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其一,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其二,阻碍技术的进步。 其三,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三)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其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其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像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三、资本主义所有制

(一)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含义

资本主义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的一种私有制形式。 对于生产资料所有制,马克思从经济意义和法律意义上作了区分。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利润或超额利润)。

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法律形态。 所有制与所有权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资本主义所有制是雇佣劳动赖以存在的基础,是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体现。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上)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存在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7tuh5tkko4x67j2pwjr92i2p9mf5d01drq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