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在这里,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 二是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处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 三是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 31、简述\瓦格纳法则\的含义。 答:瓦格纳法则又称政府扩张法则,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 现代工业的发展引起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必然导致政府活动的扩张,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三种因素: 1)、政治因素: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政治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的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 2)、经济因素: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 3)、社会因素:用于教育、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随收入水平上升,且快于GDP增长。 ? 32、简述财政投资的决策标准。 答:由于政府投资的特点,决定了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不同于私人部门投资,而是取决于政府在不同时期所要实现的政策目标。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 一是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这一标准是指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应当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最大的投资项目。 二是资本-劳动比率最大化标准。这一标准化是指政府投资应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 三是就业创造标准。这一标准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 ? 33、简述政府投资的特点。 答:政府投资即为财政投资。财政投资包括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相比,有自身明显的特点: (1)政府处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但是,政府投资建成的项目,如基础设施等等,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2)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大多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3)政府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总之,由于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它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基础设施以及有关国计民生的领域中。 ? 34、简述“三农”投入的重点及理由。 答: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是有关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多方面支出的一个综合性项目,
要连续采取多想措施,不断加大投入,主要措施有: 1)、全面取消农业税 2)、财政补贴 3)、支持农业综合开放 4)、大力推进农村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综合开发。 财政必须介入“三农”投入的理由有一下四点: 1)、农业的重要性 2)、农业是为人生存问题 3)、粮食问题是社会稳定的问题 4)、农业的特殊性 ? 35、简述社会保险制度的融资模式。 答:所谓社会保险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险政策和措施体系。 养老保险制度的三种融资模式有: (1)完全基金制。完全基金制是用过去积累的缴款所挣取的利息收入提供保险金的制度。具体来说,就是工人在就业期限或寿命内向社会保险计划缴款,这些缴款存入政府管理的基金中,该项基金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积累并生息着;当一个工人退休后,每年领取的保险金主要来自其中的利息收入。 (2)现收现付制。现收现付制是用当期的缴款提供保险金的制度。还句话说,支付给当期接受者的保险金来自与现在工作的人交纳的税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保障税,有的国家也称为社会保险税或工薪税。 (3)部分基金制。部分基金制是既具有完全基金制的部分特征又具有现收现付制部分性质的混合制度。社会保障税的一部分用来支付当期接受者的保险金,一部分(剩余部分)投资于政府管理的基金(或称为社会保障信托基金),该基金用来支付将来的保险金。 ? 36、从税收支出作用的角度简述税收支出的分类。 答:从税收支出所发挥的作用的角度,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 1)、照顾性税收支出。照顾性税收支出,主要是针对纳税人由于客观原因在生产经营上发生临时困难而无力纳税所采取的照顾性措施。 2)、刺激性税收支出。主要是指用来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的特殊减免规定,主要目的在于正确引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出口结构以及市场供求,促进纳税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及积极安排劳动就业等。 ? 37、简述财政投资于农业的必要性。 答:在我国目前情况下,政府从事农业投资十分必要,因为: 1)、农业自身很难产生足够的积累。 2)、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难以承受贷款的负担
3)、许多农业投资只适于由政府来进行。(工程大、投资多,长期的项目,如大型水库、科研) 4)、改造传统农业要引入先进的农业生产要素,从研发到推广的一系列过程,需要大批资金支持。 ? 38、简述基础设施建设为什么需要政府投资。 答:基础设施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它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一国的基础设施月发达,该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就越顺畅,越有效,人们的生活也越便利,生活质量相对来说也就越高。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基础设施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不同的特征。它具有公用性、非独占性和不可分性。基础设施特别是大型基础设施,大都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且他们的建设周期比较长,投资后形成生产能力的回收投资的时间往往需要许多年,这些特点决定了大型基础设施很难由个别企业的独立投资来完成,尤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没有政府的强力支持,很难有效地推动基础设施的发展。 ? 39、简述财政政策工具体系及其机制。 答:财政政策工具,是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手段,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税收、公共支持包括财政补贴、政府投资、公债等。 1)、根据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财政政策可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2)、根据调节国民经济总理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可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就是财政政策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各政策工具工具通过某种媒介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财政政策工具变量经由某种媒介的传导转变为政策目标变量的复杂过程。主要的媒介是收入分配、货币供应与价格。 ? 40、简述财政赤字债务化的经济影响。 答: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只是资金在部门之间的转移,如居民、企业和商业银行购买国债,不过是这些部门将暂时闲置的资金的使用权转给政府部门,不会增加基础货币量,从而也不会扩大货币供应量。因而赤字债务化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在下面两种情况下通过发行国债融资的财政赤字仍然会导致通货膨胀: 1)、当政府通过出售国债为财政赤字融资时,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就可能推动利率上升,货币供应也不断增加,最终将导致通货膨胀。 2)、在国债市场和金融市场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债市场不发达,当政府出现财政赤字时,政府无法通过发行国债来为赤字融资,或者国债的规模过于庞大,损伤了政府和国债的信誉,人们对政府的偿债能力失去信心,那么政府被迫印刷钞票或向中央银行借款,结果也是赤字债务化转变为赤字货币化。 ? 41、简述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经济影响。 答:一般认为,巨额财政赤字通过扩张总需求必将导致通货膨胀,这种观点在理论界和政府决策部门都很流行,世界上一些经历过恶性通货膨胀国家的实际经验似乎也证明了这个观点。曾经遭受过恶性通货膨胀之苦的国家,如20世纪70年代拉美的一些国家以及90年代俄罗斯和前苏联的其他成员国,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最终原因就是他们庞大的预算赤字和过高的债务负担率。我国经济界过去也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财政有赤字,银行发票子。这个简单定式是用来说明财政赤字与现金发行的关系,而且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固定的因果关系。但只要经过分析就可以发现,这一论点绝非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适用的,甚至可以说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基本是不适用的。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和赤字规模大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取决于赤字的弥补方式。赤字与刺激需求和通货膨胀的关系十分复杂,简单化的结论往往是不可靠的。高预算赤字对总需求具有很大的扩张作用,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但不是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通过货币创造为财政赤字融资会直接增加基础货币量,进而按照货币乘数作用扩大货币供应量,因而通过货币创造为财政赤字融资,是增加新的需求叠加在原有需求之上,从而对总需求具有较强的扩张作用,因而有极大的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但是否现实导致通货膨胀,还需要进行具体分析。通货膨胀被定义为物价总水平的全面持续地上涨过程。因此,只有财政赤字在一段时间里持续地存在,而且通过赤字货币化持续地为财政赤字融资,才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在初期,如果赤字是由货币化来融资的,那么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也会按照货币乘数相应地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将导致物价水平上涨。如果财政赤字在下一个时期仍然存在,而且靠货币化来为赤字融资,那么这一过程将会继续。这个持续过程的关键,是赤字持续存在,而且持续采取货币化方式融资。如果下个时期预算平衡,没有赤字,政府不需要再通过创造货币为赤字融资,物价水平也就不会继续上涨。因此,为弥补暂时性的财政赤字而一次性增加的货币供给,只能引起物价水平的一次性上升,而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但是,上述情况仅仅是财政赤字导致通货膨胀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这是因为,一种情况是只有货币供应超过货币需求才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而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不仅取决于基础货币量的变化,还取决于通过商业银行发生的货币乘数的变化。货币供应量等于基础货币乘以货币乘数,即M=Bm,其中M为货币供应量,B为基础货币量,m为货币乘数。政府通过货币创造弥补财政赤字只能影响基础货币,对整个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还要看货币乘数的变化。如果政府通过货币创造弥补财政赤字增加了基础货币,但同时由于种种原因,货币乘数在降低,而且货币乘数降低的幅度等于(或超过)基础货币增加的幅度,那么货币供应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可能减少。如果这种情况发生,政府弥补财政赤字而增加基础货币就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另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尽管货币供应量增加,但货币需求也在增加,而且货币需求增加的幅度等于或超过货币供应的增加幅度,那么也不会导致通货膨胀。随着经济的增长,货币需求必然相应增加。如果政府通过货币创造增加的货币供应量没有超过经济增长所要求的货币需求的增加量,那么也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三、论述 1、论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的经济意义及其对财政职能的影响。 答:按经济性质分类或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这种分类有较强的经济分析意义: 1、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在这里,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此类支出当然也影响分配,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转移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过程使政府所有的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微观经济主体获得这笔资金后是否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以及购买哪些商品和服务,这已脱离开了政府的控制,因此,此类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 2、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
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在安排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原则可以遵循,而且财政支出的效益也难以换算。由于以上原因,转移性支出的规模及其结构也在相当大和程度上只能根据政府同微观经济主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谈判情况而定,显然,通过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 3、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对于向政府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企业来说,它们收益的大小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及其销售收入同生产成本的对比关系,所以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发生联系时,并无交换发生。因而,对于可以得到政府转移性支出的微观经济主体来说,它们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和生产能力,而取决于同政府讨价还价的能力,显然,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 注意到上述区别,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财政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大些,反之,转移性支出比重大些,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大些。联系财政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能力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则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2、如何理解税收支出概念,并论述税收支出的形式? 答: (1)税收支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可见,税收支出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2)就刺激经济活动和调节社会生活带额税收支出而言,其一般形式大致有以下八种: 1是税收豁免: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对纳税人的某些所得项目或所得来源不予课税,以豁免其税收负担。 2是纳税扣除:是指准许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以一定的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3是税收抵免:是指允许纳税人从其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4是优惠税率:是对合乎规定的企业课以较一般为低的税率。 5是延期纳税:也称为“税负延迟缴纳”是指允许纳税人对那些合乎规定的税收,延迟缴纳或分期缴纳其应负担的税额。 6是盈亏相抵:这种方式是指准许企业以某一年度的亏损,抵消以后年度的盈余,以减少其以后年度的应纳税款。 7是加速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初期提取较多的折旧。 8是退税:是指国家按规定对纳税人已纳税款的退还。 3、试述财政投资决策的标准。(同简答题32) 答:由于政府投资的特点,决定了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不同于私人部门投资,而是取决于政府在不同时期所要实现的政策目标。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 一是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这一标准是指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应当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最大的投资项目。 二是资本-劳动比率最大化标准。这一标准化是指政府投资应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 三是就业创造标准。这一标准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