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课题:第二章 第七节 有理数的乘法(二)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的探索过程,理解以前学过的乘法法则在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中仍然是成立的.
(2)能够熟练的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乘法的运算.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讨论能力,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
教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采用“分组合作—启发引诱—交流提高”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主动的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生:有理数的乘法.
师: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是怎样的呢? 生:一起回答,并找生1起来陈述.
师:乘法法则是记下来了,下面做几道题目检查一下应用的效果,计算下列各题,并比较它们的结果(用课件演示)
(1)(-7)×8与8×(-7)
[(-2)×(-6)]×5与(-2)×[(-6)×5] (2)(-
5995)×(-)与(-)×(-) 310103[
1717×(-)]×(-4)与×[(-)×(-4)] 232333(3)(-2)×[(-3)十(-)]与(-2)×(-3)十(-2)×(-)
22 5×[(-7)十(-
44)]与5×(-7)十5×(-)55
让学生分组进行计算,然后在组内交流,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学生复习巩固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在形式上用比较的方式,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有目的性地思考,为下面引出运算律作铺垫;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有目的性地自主学习能力.
二、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的探究
师:对每组问题分析比较,是诱导启发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相同和不同,并设问:在有理数运算律中,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还成立吗? 生: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把意见汇总并汇报.
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有理数的三个运算律表达出来,并引导学生让其用字母表示出来把课本上的空补充完整.
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说出有理数的三个运园律的内容,并用字母表示出来填在课本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来自主的前进,让其在共同的探索和发现过程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三、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的应用
(一)例题精讲
师:让生思考以下问题:在学习有理数的运算律之前,如果遇到这个题目你会怎样计
算?学习了运算律之后还可以怎样运算呢?小组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分析完成,教师板书:
例1计算:(-
53十)×(-24) . 68 解:原式= ( -
53) ×(-24) 十×(-24)
86 =20十(-9) =11 .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切实感受到利用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计算能够简化运算,另外利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学生接受起来很自然,并且印象很深刻. (二)练习巩固
生:练习随堂练习2,并找生1,2,3,4到黑板上板书.
师:同学基本完成以后,带领学生共同检查黑板上的同学做的情况,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解决纠正.
设计意图:通过几道习题的训练,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最大限度的暴露学生掌握过程中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落实. (三)拓展提高
师:在应用有理数的运算律特别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时,给出如例题1的形式我们会根据运算律简便运算,那如果是下面的形式呢?应该如何简化运算呢?
例2计算: (-24) ×(-
14)十(-24) ×(-) 55师:引导学生观察乘法分配律,让学生明白a(b+c)=ab+ac, ab+ac=a(b+c),这是分配律的逆运用,师生共同分析完成,教师板书.
解:原式= (-24) ×[(- = (-24) ×(-1)
=24.
14)十(-)] 55例3计算:49
24×(-5). 25本题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小组合作,不限制解题方法.在学生阶梯的基础之上归纳总结提炼出简便的方法.
解:原式=(50-
1)×(-5) 251×(-5) 25 =50×(-5)-
=-250 -(-
1) 5 =-250 +
1 5 =-249
4. 5带分数的拆分技巧也是一种简便运算的方法,要灵活的掌握.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的练习首先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使用运算律能使运算更加的简便,形成运用运算律的思想,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在认识层次上有所提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都收获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完善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学习-总结-再学习的良好习惯.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53页,习题2.11知识技能1(1),(2),(3),(4),(5),(6)
板书设计
2.4有理数的乘法(2) 一、乘法法则 二、乘法运算律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率例题讲解 学生练习 a(b+c)=ab+ac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开始时通过复习有理数的乘法,在巩固乘法的基础之上,通过题目的比较让
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引出当前的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既巩固了旧知识又使得新知识更容易记忆和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环境中.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同时也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教会学生亲身实践,善于观察,开动脑筋,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