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 .

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语文学科,它是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必须运用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可以说,几乎一切与中国古代文化有关的学科有需要它作为工具来解读古书。为了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各级各类教学大纲都规定受教育者应该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具有相应的理解文言作品的能力。

虽然训诂学是一门理论比较高深而又专门化的学问,但是它又是以语言实践为依托的,非常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门学问。它通过各种语言实践为我们正确理解语言、解释各种文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我们能够运用到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从而在教学中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效。

高中新教材中文言文入选的篇目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比旧版本更胜一筹。教材编写者在文言文方面下的功夫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就总体而言,课文的注释做到了准确、简明、稳妥,科学性和通俗性结合得很好,对语文教学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但是出于校对或其他原因,语文文言文课本注释有着少许疏漏和失误,还需要加以补正,使其尽善尽美。因此,作为读注者,特别是教师,对于注释不应该只是机械地接受,而应该对注释本身的是非优劣作出评判,发现错误的或不足的注释要予以更正或补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注释,进而理解原文。这就需要教师要具备一些基本的训诂学知识。本文就训诂学对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意义试做分析。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表义单位,是构成语言、表达意义的基础,只有把词义弄清楚,才有可能理解古文的容,而训诂学恰恰是围绕着解释词语这个最为核心的容。戴震在《与是仲明论学书》中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戴震此言可见,词义是否明确对于读懂古书、理解文意是极其重要的。如《史记·鸿门宴》(教版必修三):“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其中“生”字,如果按照“生熟”的“生”来解释,似乎情理不合,这只能运用训诂学知识来解决了。《论语·乡党》曰:“君赐生,必畜之。”邢昺疏:“君赐生必畜之者,谓君赐以牲之未杀者,必畜养之,以待祭祀之用也。”邢昺以“牲”训“生”,可见“牲”、“生 两字是可以通用的,而“牲”字,《说文》:“牲,牛完全也》”因此,我们判定“生彘肩”就是一个没有加工过的完整的猪肘,因此下文接着说“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不然的话,何谈拔剑切而啖之,这样,我们就证明了“牲”、“生”两字是通假字,也可以理解原文的真正意思。所以,在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训诂学:

1、可以帮助准确发现和纠正已有注释的谬误 高中语文教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课本注“通‘授’”。

常见选本也都作此解释。《说文》:“受,相付也。”而《集韵》引《说文》,下有“一曰:承也”四字。王筠据以增之,曰:“手部:‘承,受也。’”按《广雅·释诂三》:“受,得也。”与承义相近。《管子·海王》:“釜十五,吾受而官,出之以百。”房注:“受,取也。”皆与“相付”之解相反。王筠韪取得之义,而非“相付”之解,云:“手部‘授’,人部‘付’,皆曰‘予也’。今以‘付’说‘受’,则是‘受’‘授’同字矣。既然“受”通“授”,为什么下文“授之书而习其句逗者”之“授”却不作“受”?可见其中必有说法。据文斌

页脚

. .

《辨疑》说,“受业”当作“授业”,这个“受”既不是“授”的通假字,也不是“授”的古今字,而可能是后人传写或刊刻错误造成的。求学曰“受业”,教学曰“授业”,早在先两汉就已经泾渭分明。《孟子·告子下》:“愿留而受业于门。”《史记·孟荀列传》“受业子思之门人”,“受业”皆为求学。此外,甲骨文只有“受”,没有“授”。“受”只表“接受”之意,后来字义演变,“受”有给予、接受双重含义。“给予”义是另造的,即“授”字。

再比如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六国论》:“古人云:‘以地事,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高中语文第二册注释:“‘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适宜、得当。之,指上面说的道理。”如果把“得”解释为“适宜、得当”,那就是形容词,不应该带“之”为宾语。既然认为“之”是“指上面说的道理”,即“诸侯之地有限,暴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欲急”等语,那“得”就应该解释为动词,否则不合语法。其实“得”就是得到的意思,可以翻译为“说中”“说出”等。

2、可以帮助准确解释文选中当注未注之处

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琵琶行(并序)》“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抱”字课本未注,但这里并非“抱着”的意思。《广韵》“皓韵”:“簿浩切,抱,持也。”《集韵》“皓韵”:“簿皓切,怀也。”乃常言。《说文》:“抱”,释为“引取也”。琵琶女若是真的将琵琶抱在怀里,是遮不住脸的。黄灵庚以为“抱”是“把”的通假字,“把”是“举”“拿”的意思。唐诗中二字大多通用。《全唐诗》中“抱”字用作“把”字或“把”字用作“抱”字的例子不少,如罗邺《镜》:“如今老去愁无限,抱向闲窗却怕明。”周贺《寄明府》:“把疏寻书义,澄心得狱情。”萧统《渊明传》载:渊明曾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把”即“抱”也。

同为《琵琶行(并序)》的“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句,句中的“暂”字课本也没有注释。《说文·犬部》:“默,犬暂逐人也。”《穴部》:“突,犬从穴中暂出也。”可知“暂”有“碎然”、“突然”之义。“暂逐人”即突然追逐人,使人猝不及防。《史记·将军列传》:“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是说突然跳上胡儿马。可知白居易诗中的“声暂歇”,也应是声音突然停止的意思。而“银瓶乍破水浆进”一句紧承“凝绝不通声暂歇”,描摹声音突然停止后又突然爆发,生动地写出了当时的效果。下文“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课本注:“暂,忽然,一下子。”就很准确。

3、规教学术语

在各类文言文教材中,对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的解释一般都有固定的术语,如通假字常用“某字通某字”;异体字常用“某字同某字”;古今字则常用“某字后来某”。但在新版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中,这些术语用得却十分混乱。

古代汉字数量还很少,常常用一个字形来表示多个词。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这种“兼职”情况对书面交际越来越不利,人们就又造了一些相应的新的字形,去分担旧字形的部分词义。这样就产生了古今字,可见,今字的意义只是属于古字其中的某一义项,而不是今字承担了古字所有的义项。对于古今字的注释,教材多地方都用了“同”或“通”这一术语,显然是错误的。下面就以具体实例具体分析。

(1)高中语文必修三《烛之武退师》:“若舍以为东道主,行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注:“共,通‘供’。”

页脚

. .

二者应为古今字关系。“共”的本义为两手同举一重物,供给义是在“共”这一意义上的引申。但是“供”只是“共”的后起字,因为“共”还有“供”所不具有的义项,二者不能判为通假字关系。

(2)《鸿门宴》:“拒关毋诸侯,地可尽王也”注:“通‘纳’。”

这两个字之间的关系应该判为古今字更为合理。“”《说文》:“,入也,从口,自外而入也。”桂馥《义证》:“凡自外入为,所入之处亦为。今人分去、入声,而入声之以纳为之。”可见“”的本义是纳入、进入。使人才贤士进入家门,就可引申为收容、接纳之意;与“外”相对又有“部”的意义。由于“”承担的义项很多,而且表示接收、接纳的意义不是太明确,于是后人在“”左边加上一个“糸”部,用以承担“”的接收、接纳之义,使它的表义功能更加明确,并且也区别了其他的义项。《说文·糸部》解释为“纳,也。”因而说“”是“纳”的本字,“”和“纳”判为古今字更为准确。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古人对前世遗产,尚有如此作风,更何况我们呢?以务实的态度,看待课本的文言文注释,在训诂学方面多下功夫,增加积累,提高能力,能够使我们自身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文言文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博采众长,不断吸取新的科研成果,直接关系到中学教学质量,也是中学语文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总之,训诂学为我们学习汉语,研究汉语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可以说它是语文教学的有力武器之一,我们在教学过程应该努力挖掘这一文化宝库,继承和发展汉语的优秀传统,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水平,尤其是古汉语的教学水平,让这一文化发扬光大。

页脚

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语文学科,它是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必须运用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可以说,几乎一切与中国古代文化有关的学科有需要它作为工具来解读古书。为了继承传统优秀文化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7n0j3dr085s23r4b01m9s4tl8lgyq00e4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