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 一、商品经济
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
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就是商品生产。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商品经济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产生的、发展和存在的。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1)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这是一般条件和基础。(2)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首先是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
商品经济的种类:简单商品经济(即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只处于从属地位。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成为占统治的、最普遍的经济形式。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3、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或两次劳动。 4、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
任何一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两部分价值构成的,一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这部分是以物化劳动形式存在的价值),二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这是由活劳动创造 的)。物化劳动又称过去的劳动。活劳动就是指在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者所新消耗的抽象劳动。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就在于揭示了,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是由活劳动实现的,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5、商品的价值量:劳动的量的多少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量,叫做商品的社会价值;而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价值 量,是商品的个别价值。
(2)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 形成商品价值 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3)商品价值 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货币的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的产生和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货币的职能(货币就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指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当到期偿还货款时货币所执行的还款职能,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
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是指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表现
这两个矛盾有两种表现:一是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符合社会需要,全部销售不出去,他的劳动不被社会
所承认,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二是如果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只能部分销售出去,或者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私人劳动就只能一部分转化为社会劳动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 (1)价值规律的内容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1、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2、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这就意味着价值规律的内容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是价值量的决定,二是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随着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2、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是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 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三方面的作用:(1)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形成:(1)、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基础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2)、商业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重要促进作用。(3)、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在经济上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二是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便 采取暴力手段加速这两个条件的形成。资本原始积累在历史上以英国最为典型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2)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完全确立。产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巩固与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此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取得完全胜利和最终确立。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剩余劳动的吸取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度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
1、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劳动成为商品 (1)货币转化为资本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作为货币的货币,只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起着媒介的作用,不会发生价值的增值。作为资本的货币,是由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然后再将商品卖出,换回更多的货币,实现价值的增殖。这个增殖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
为什么资本家手中的货币会带来更多的货币,发生价值增殖,产生出剩余价值,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呢?其原因就在于,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通过对它的使用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创造剩余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处一无所有。劳动力作为商品同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于生产他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用于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
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这对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1)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2)价值增值过程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值过程就实现了,这就是资本价值增值的秘密。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3、资本的本质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资本的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叫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叫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它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第二、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的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 (3)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产生的。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用m 表示剩余价值率,则m=m/v 剩余价值率也可以用另一种形式表示,即m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M=m/v *v=m *v 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是提高剩余价值率,即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二十增加可变资本总量,以雇佣更多工人,扩大剥削范围。
二、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
1、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因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我们知道,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为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必须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由于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影响生活资料的价值,因此,也需要提高相关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当上述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单位商品价值便会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缩短,剩余的劳动时间则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由此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时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 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1)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这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深刻表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趋势。 三、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及其实质
不断重复和不断更新的生产,就是再生产。
再生产只是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指资本家把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并不全部用于自己的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叫做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这是由两方面原因决定的:一方面,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竞争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2、资本积累的后果
(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资本技术构成: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v来表示 (2)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相对过剩人口即失业人口。一方面,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以为着在全部资本中,可变资本所占比重日减少,必然导致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却日益绝对地增加。
所谓相对过剩人口,是指劳动力的供给相对于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来说而过剩,并不是人口的绝对过剩。相对过剩人口是由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起到劳动力的蓄水池作用。第二、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强对工人的统治与剥削。 (3)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就是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必然产生两个对立的方面,即财富在资产阶级一方积累,贫困在无产阶级一方积累,形成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它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1、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
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有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
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即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专政。无论哪个资本主义国家,其国体都是相同的,都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政体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形式。 (1)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互妥协、分享权力的产物。
君主立宪制分为议会君主制和二元君主制两种类型。议会君主制,英国是典型代表。二元君主制约旦是典型代表 (2)民主共和制
民主共和制是比较完备、成熟和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形式。
民主共和制分为议会共和制与总统共和制两种类型(还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半总统制与委员会制)。德国、意大利是实行议会共和制的国家。美国是实行总统共和制的典型国家。法国是实行半总统共和制的典型国家。瑞士是实行委员会制的国家。 (3)专制独裁制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所采取的最有利于实现其阶级专政、巩固其政权、保障其根本经济利益的政治统治形式。
2、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党是代表资产阶级并实现其阶级利益的政治组织,其主要政治目的是执掌资产阶级政权,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统治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主要有三种类型: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
两党制是两个主要资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本质完全相同其区别只在于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方式方法不同。美国是实行两党制的典型资本主义国家。法国、意大利是实行多党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3、资本主义的普选制度
资本主义的普选制度的平等权利具有虚伪性,从本质上看,它是资产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
的一种手段。
4、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
三权分立是将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权利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权力,议会掌握立法权,政府掌握行政权,法院掌握司法权。
(1)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度 议会有一院制和两院制。议会作为实现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其主要作用在于通过立法来实现资产阶级的统治意志和保护资产阶级的财产与利益;保证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在资本主义政权机构中占统治地位;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关系。
(2)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机构 政府职能有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基本职能:1、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专政,2、对社会实行管理。对外基本职能:1、保卫本国安全2、开展对外交往。 (4)三权分立制的实质
三权分立,只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权力分立,而绝不是与劳动人民或其他阶层分享权力。
三权分立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为了更好的实现其整体阶级利益,而采取的一种权力分工的方式。 5、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以议会为核心和主要标志。以三权分立制、普选制、两党制(多党制)以及公民享有的各种权利为主要内容。
资产阶级民主制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的一种统治方法和手段,其阶级本质是在资产阶级内部实行民主,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专政服务。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2、利已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3、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资产阶级利已主义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体现在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宣扬人人为自已,上帝为大家的原则
(2)资产阶级的价值观 资产阶级的本性决定他们是从维护资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利益出发,以极端利已的观点来判断人及其实践活动的价值。资产阶级价值观的重要特征是以金钱作为判断价值的标准 (3)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利已主义成为资本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