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律教育的改革路向研究
作者:王庆昱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4年第7期
【摘要】在依法治国环境下,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关乎大学生的成长与未来发展,更关乎我国法制建设的进步与良性运转。然而,通观近年来我国高校法律教育现状可以发现,时下我国高校在针对非法学专业学生开展的法律教育上存在教材编排失衡化、教材内容空洞化、师资配备单一化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文章从高校法律教育演进过程中审视,探究契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法律教育改革路向。
【关键词】高校法律教育改革路向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是实现“中国梦”的新生代力量,不管将来他们要投身于哪种工作领域,遵纪守法都是其基本素养。我国《宪法》明确了要“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通过高校系统的教育来实现,但是,当前高校在大学生法律教育上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主要课程,且通常在一个学期完成,难以保证对法律基础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本文从高校法律教育演进历程出发,论述当前高校法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提升高校法律教育实效性的具体路径。
高校法律教育的演进历程
1986 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通知》,“法律基础课”正式走入高校之中,由此拉开法律教育帷幕。1995 年,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学校法制教育是德育之重点内容。1998年,教育部下达关于将“法律基础”纳入本科课程体系之中的要求,与高校中“思想道德与修养”“世界经济与政治”等德育教育并列。2005 年,教育部正式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并,成为各高校开展法律教育的基础教材,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该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贯彻依法治国之根本,并将其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育”与“德育”相结合。
高校法律教育是针对非法学专业学生开展的教育,要想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法律素养,应基于系统完善的法律教育课程。在高校实际教育中往往由思政教师担任这一课程主讲教师,这类教师在不断学习或培训中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但真正在处理法律问题时,会不可避免地融入自身思想专业知识,将道德理念用于法律问题的辩驳之中,以“好、坏、对、错”评判法律问题,这显然与法理相背离,没有顾及个体的差异性与法律的规范性,法律教育的实效性有待考究。
高校法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文化、信息、思想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面对来自各方的思潮,其中难免存在拜金、攀比、个人私利、享乐等不良思想,因此,对大学生的教育不仅要从思想道德上予以引导,还要从法律规范上予以制约,“内化齐心,外束其身”。但是,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现象频现,其根源在于高校法律教育不到位,实效性不强,法律教育犹存诸多问题。
1. 教材编排失衡化
很多高校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开设的法律教育所使用教材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该课程在教育比重上存在明显的失衡状况,此问题从教材编排中尤可见。该教材中共有九章内容,但仅在第七章、第八章阐述有关法律意识与法律制度的相关内容,其他章节也只是对法律知识的稍作介绍。因此,纵观整本教材,其中有关法律知识的内容占据全书不到三分之一的篇
幅。此外,在课程安排上,按高校中每周为该课程安排3 课时算,一学期约60 课时,去掉考试复习、实践探索、讲座、主题活动等内容,法律教育不到15课时。可见,在教学中法律教育比重明显偏低。
2. 教材内容空洞化
在高校法律基础教材中,针对法律问题的阐述多是法律术语与相关条文的综合。例如,将《宪法》及有关地方法律法规转述于教材之上,法律和法律条文的堆砌极易造成学生对法律学习的排斥甚至厌烦,而有些需重点阐释的概念却往往一笔带过。法律法规介绍式的教学不仅未能将法律与大学生专业相关联,更未与其实际生活相联系,这种表面化教学无法达到法律教育的根本诉求。
3. 师资配备单一化
由于“两课”的广泛开展,法律教育多由思政教师或政工干部担任,而非法律专业教师。纵然思政教师具备扎实的思政教育功底和多年教学经验,能通过自学和参与相关培训增加自身法律知识储备,但法律本就属于客观化、系统化内容,思政教育无法深入剖析法律概念与其本质,更难以用法理眼光看待事件的发展,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清华大学刘海洋曾用硫酸伤熊,在案件之后,他说仅在大学一年级学习法律基础,接触到了民法与刑法,但并不清楚用化学试剂烧伤动物是否违法。这种对犯罪毫无意识的思想令人担忧,从其背后也应看到当前法律教育的浅显。因此,仅仅依靠思政教师难以有效提升法律教育实效。
高校法律教育改革路向
1. 改革定位:法律通识教育
1986 年,“法律基础”课程的设置使高校法律教育以独立化身份得以存在。在“依法治国”“德育治国”观念的影响下,法律基础开始与思政理论相结合,但在这种融合态势下法律基础教育出现了范围不广、深度不足、力度不够等问题,导致大学生未从根本上掌握基础法律要领,法律意识未能得到有效提升。应以通识教育定位高校法律教育,针对法学以外的学生开展针对性法律教育,使法律教育得以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稳固扎实大学生法律基础的同时,拓展大学生认知面。此外,在高校法律通识教育理念下,可消除法律教育的功利性色彩,有效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
2. 教育内容:调整教材编排
法律教育是针对法学以外的学生开展的教学,因此,法律教育不能完全按照法学教育模式与教育内容开展,不能盲目追求过宽范围的知识体系,而忽略法律教育教材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以及课时的统筹协调性。应针对法学以外大学生特点及法律学习要求,在法律教材的编写上,舍去专业性、枯燥化概念,融法律分析方法于其中,让学生学会以法律视角看待问题,以法律方法诠释生活。
在教材内容编排上,可从西方法治理论、中国法治之路、中国宪法常识、诉讼法常识等领域进行。从西方法治理论的教育中,让学生明确西方法治的发展背景,激发学生对法律学习的兴趣;从中国法治之路的教育中,引领学生明确中国法治进程与法制问题,以法治视角看待中国社会中的各类问题;从宪法常识的教育中,对宪法条款及政治学、政党制度、选举法等有初步认知;从诉讼法常识的教育中,带领学生掌握基本的诉讼程序。
笔者认为,在法律教育上,应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配备相应的教学资源与优质的师资力量。譬如,可将法律基础单列为选修课,吸引学生学习法律。
3. 教育保障:专业化师资
法律教育是一门集政治性、理论性、实践性为一体的学科,法律体系宽泛而复杂,其中涉及的内容繁杂,未经专业法律教育的人难以以法律视角分析各种问题。因此,为提高法律教学实效性必须从师资力量着手,组建有深厚法律理论基础及相关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大学生学习法律的领路人。首先,教师要不断加强对自身法律素养的提升,以深厚的知识基础教育学生,以完善的法律素养引领学生。其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法律情境,增强学生对法律问题的理解,教会学生灵活运用法律知识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再者,教师应与时俱进学会更为多元的教学方法,如利用新媒体开展法律教学,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还可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交互性、信息共享等优势,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解决大学生遇到的问题,增强大学生运用法律常识看待、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高校法律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法律素养的基本手段,高校开展法律教育过程中,应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准确定位高校法律教育发展方向,适时调整教材内容、教育课时,优化法律教育师资力量,引导教师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不强行要求借助法律教育打造法律专才,而是以法律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素养,在通识教育理念下使大学生在面对各种事情时得以用法律的眼光看待问题,以法律的思维处理问题,帮助现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助力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