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浅谈合唱活动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潜在影响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浅谈合唱活动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潜在影响

摘要:音乐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代表了制作人和演唱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和情绪。合唱是音乐当中的群体表现形式,考验的是一个整体一个团队的配合能力,在当前的音乐教学当中学生的合唱能力表现的越来越重要。通过研究发现长期进行合唱锻炼能够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心理素质;潜在影响

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成为了影响其以后发展的重要因素,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育新课标对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培养多元化人才,打破以成绩为导向的评价模式,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中小学阶段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性格、价值观形成时期,结合合唱教学能够对学生养成良好心理素质起到重要作用。

一、合唱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合唱是一种集体活动,由不同的声音和音色组成的,一场成功的合唱活动需要多方努力,既是一种唱歌艺术又是一种人声的碰撞。在合唱当中每个声音都伴有重要的价值,都在合唱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合唱合唱者能够体会到歌曲的急缓、情绪的高涨和低落,是一种富有节奏感的演唱活动,对学生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这就提升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是一个道德概念,人们的审美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指的是外在事物对内在心理产生的影响,是内外相互作用的结果,合唱的内容决定了学生的审美态度,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又可以刺激学生的审美知觉。通过合唱的排练和演唱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在听觉、视觉上给学生带来巨大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音乐。例如,在《我们的田野》进行合唱的时候,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领悟当中,学生通过联想可以感受到如画的田野,这就是将抽象的审美变成具体的形象,借助这种形象来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从而深刻的感受作品的情感。 二、合唱能够提升学生的协作心理

合唱是一种团体性活动,不是个人的行为,想要表演一场成功的合唱,就必须要让学生个体融入到集体当中,实现高度的协调与配合。合唱与独唱有着很大的区别,独唱考验的是个体对音乐的领悟能力,包括情感和节奏,合唱则是团体对音乐的领悟,其节奏和音色更加难以掌控,个体需要根据整体的需要调整自身的音色,把控整体节奏,任何一个声音游离于整体之外都会破坏合唱的协调性,都会影响合唱的美感,所以说合唱是将个体的能力溶于整体。例如,关于《难忘今宵》的演唱,就需要掌握歌曲的节奏。这首歌曲整体来说比较舒缓,有高潮部分,可以激发人们的情绪,但是不是声嘶力竭的那种呐喊。如果从班级当中随机抽调学生组成合唱团,来演唱这首歌曲还是比较容易出问题的,需要教师进行指导,选择柔和的音色来进行演唱。未来发展当中集体与个体是相辅相成的,强调集体不代表要消灭个体,相反在集体当中会更加重视个体的能力,只有强大的个体组成的集体才能提升团队的整体实力。因而通过合唱可以让集体和个体的能力得以发挥,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明白集体和个体的相辅相成。 三、合唱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坚韧理性

成功的合唱需要队员和教练的辛勤付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合唱的真实写照。坚韧品质指的是在执行某种决定时能够坚持到底,在行动当中长期保

持充沛的精力,意志力可以高度集中。每一个合唱都需要进行彩排,抛却专业的合唱团队不说,中小学生音乐知识相对来说还是欠缺,其演唱能力更是不足,这就需要进行更加艰苦的训练,训练时长会大大增加。冬天需要寒冷的舞台上长时间进行锻炼磨合,夏天汗流浃背也要努力付出,在训练当中肯定也会有一部分学生难以忍受这种辛苦而选择退出,只要能够坚持下来其毅力都会得到大幅度增加。同时在训练当中还要学生保持微笑的面部表情,需要保持整体的站姿和舞台风格,可以说调动了身体的所有机能,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精力。另外在合唱当中除了要练习合唱歌曲之外,还要学习相关的音乐知识,作曲作词人的生平,结合作词与作曲人的奋斗历史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奋斗提升坚韧的心理品质。例如,贝多芬的《合唱》作品,学生在练习当中就能够感受到作品激昂有力充满矛盾的情怀,结合贝多芬的生平,就能感受到作品当中蕴含的抗争,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对学生的坚韧品质培养是十分有利的。 四、合唱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如果一个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表现出了不自信那么这件事很容易出错,如果是重大的抉择那么几乎可以提前宣布失败。中小学生在学习当中会经常遇到挫折,如考试失利、作业没有完成以及其他的生活问题,这些问题不会凭空消失,都需要学生去解决去面对,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合唱是一种集体活动,每一个个体都在集体当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合唱教学当中有部分教师引导学生不要“出头”,面对因紧张而忘词的时候不要瞎唱,可以选择闭嘴,本来训练就比较艰苦,这种信号就容易让学生产生懒惰心理。这种方法确实可以保证合唱的成功,但是给学生传递了一个非常不好的事实,即自己可有可无,在团体活动当中可以选择“混”,这就不利于学生自信的培养。因此在任何合唱的教学当中教师都要关注到个体的状态,让学生充满信心的去歌唱,每一个成功的合唱团队队员脸上洋溢的都是自信,每一个队员会选择“混”。合唱的训练是艰苦的,会流泪回流汗,也会对自己产生质疑,产生不自信,但是只要坚持到最后,合唱成功之后每个学生脸上除了有放松的神态之外,剩下的就是荣誉和自信。

五、合唱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心理

艺术作品的从无到有就是其创作的过程,任何艺术作品都来源创作人的辛勤创作,即使是成功的艺术作品也会经过二次创作。比如某学校在举行晚会或者假日活动的时候,就会对某些合唱歌曲进行改变,降调或者升调,从而方便学生的表演,这都是一种创作活动。创造活动的定义就是一种创新,是对某种现象或者经历等客观现实的一种感受,然后将其成为一种物质表现形式。一般来说音乐创作指的是创作人对音乐的一种研发,包括词曲的创作,广义的创作还包括作品的二次创作与改编。合唱最初是源于音乐家根据自身的情感,利用音乐符号将其变成一种可以演唱的行为,通过曲谱表现出来。但是对于大师来说合唱都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创作的,“音乐不谱子上,而在谱子之外”都需要对谱子进行合理的创作。但是这种创作也是有一定依据的,要符合原作者的本意和情感,不是随意的乱改,这个环节也是学生可以参与到的环节,学生在进行合唱的曲谱改编当中,也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心理。正确的组织合唱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心理,能够让学生养成创新的习惯,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合唱是音乐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影响是长久的,通过合理的合唱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首先可

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心理,提升集体观念;其次能够培养学生坚韧的性格,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最后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心理和创新思维,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歆然.浅谈童声合唱在作品演绎中的用声问题及解决方法——以广州市中小学合唱节为例[J].戏剧之家,2015(08):70-72.

[2]吴贵龙.如何组织开展中小学合唱队的活动[J].黄河之声,2015(06):43.

[3]李雪锦. 高师合唱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D].曲阜师范大学,2015.

878jm8ei2i9s4tl8lgrm6o2vt5lzj600csb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