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1、师: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什么样的摆摆动的慢,什么样的摆摆动的快,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2、阅读课本P61下面的插图和文字。让学生进行推测。
3、师出示如图的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演示实验。 4、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5、师引导: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6、小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 板书设计:
摆的研究
预测: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摆绳长度 摆锤重量? 摆动幅度大小? 实验验证
结论: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摆长 教学后记:
7、做一个钟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在不断尝试中,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心观察和准确测量的重要性;体会制作钟摆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 【教学难点】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一根宽1厘米长30厘米的木条、稍大金属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上节课内容,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阅读课本P62上图和文字,并作出预测。师出示上节课的实验单摆再次演示。
3、小结:摆长不等同与绳长。 二、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1、师出示金属圆片,问: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条上,这个摆的摆动快慢会变化吗?为什么? 2、学生小组实验,把金属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实验记录15秒内摆动的次数。 记录表见课本P62。 3、反馈数据。
4、思考: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种变化呢?
5、师问: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的快慢有影响吗? 6、小组三次实验并记录金属片挂在上、中、下处时,15秒内摆动的次数。 7、反馈数据。
8、解释变化原因并小结。 三、做个钟摆:
1、提出要求:利用刚才的材料,我们能做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钟摆吗? 2、板书课题:做一个钟摆。 3、小组尝试调整制作。 4、请成功的小组展示钟摆。 板书设计:
做一个钟摆
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每分钟摆动30次
教学后记:
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摆钟内部构造;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钟。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体会到探究摆钟计时的乐趣;感受到科学与技术结合带给人类的进步。
【教学重点】认识摆钟的内部结构,理解其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钟。
【教学准备】摆钟内部结构示意图或录象片段、学生自带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通过近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摆具有等时性,我们还知道了通过控制摆长,可以控制摆的快慢。那么摆钟又是怎样把摆的这个特性应用进去,制造出摆钟的呢?
2、设计时钟的要诀在于让指针以一定的快慢移动,几世纪以来的时钟都是利用摆锤控制与齿轮相连的指针运转的。摆钟的摆锤是怎样带动指针一直以相同的快慢移动的?
二、观察摆钟齿轮操纵器: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学课本P64——65内容。 2、交流自学成果。
3、师指出摆钟的几个重要部件:摆锤、垂体、齿轮操纵器、齿轮。并结合插图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部件在摆钟工作时是怎样运动的?
4、要求学生进行描述。小组内描述到独立描述。 5、播放收集到的相关录象资料,加深学生理解。 三、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1、看了摆钟的内部结构,知道了摆钟的工作原理后,我们也来做一个简易摆钟吧。 揭题: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2、引导思考:摆锤只需要摆动30次,摆钟就是一分钟,也就是60秒。这是为什么呢? 3、用自带卡纸等其他材料进行仿制。
4、请成功的小组进行展示。不能完成的可后继续完成。 板书设计:
做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摆钟的主要部件:摆锤、垂体、齿轮操纵器、齿轮等
每分钟摆动30次 时钟走60秒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的:
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 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三、实验探究: 1、 演示实验:
(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
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四、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④地球自转 教学后记: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学目的:
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
2、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
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