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秦汉文学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史记》的内容

1.暴露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首先表现在对最高统治者(帝王)丑恶面目的暴露,尤其是汉代帝王。如刘邦,司马迁固然没有抹杀他的功绩和优点,同时也暴露了他的流氓品质和残忍本性。(《高祖本纪》里他不事生

产、“好酒及色”,是个地道的流氓无赖。《项羽本纪》里他为了自己不顾父亲、儿女性命,则反映了他残忍自私的本性。)

2.揭露批判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以利相合的丑恶行径及骄奢荒淫。(《吕太后本纪》写刘邦死后,吕雉对争立太子的政敌戚姬及赵王如意母子,

先鸩杀如意,后又对戚夫人断去手足,手段残酷,令人发指。)

3.暴露、谴责酷吏残害无辜的罪行和谀儒的丑态。《酷吏列传》写了汉

代酷吏12人,这些酷吏残暴成性,挖空心思加害官吏和百姓,又深得皇帝宠幸。

4.歌颂“明君”“贤臣”,是司马迁社会理想的正面寄托。它在《史记》中用大量篇幅记录了“明君”“贤臣”、及反抗强暴的英雄等人物事迹,歌颂他们的历史贡献和优秀品质。

①热情歌颂“仁德”的汉文帝,盛赞信陵君“仁而下士”的优良品质。 ②热情歌颂抗秦先锋陈涉,将其起义与汤武革命、孔子作《春秋》相提并论,并把他列入“世家”与诸侯同视。

③还描写了一些中下层人物,如振人之急、然诺必诚的朱家、郭解、剧孟;重义轻生、慷慨赴死的聂政、荆轲、专诸、豫让,以及那些将自己的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贡献给社会人生的人。司马迁对立身行事情操高尚的人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由衷赞扬。其中最突出的是对游侠的称赞。《游侠列传》记载游侠事迹,颂扬其见义勇为而又廉洁退让的高贵品质。

《史记》的艺术成就

1.五种体例相互补充,形成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三千年

的兴衰沿革。十表、八书作为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三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展开。)

最突出的是人物传记的结构艺术,一般开头先介绍人物姓氏、籍贯,中间是记叙主体,选择与人物性格、事功最相关的几事件进行叙述,结尾以“太史公曰”表明作者自己的意见。具体每篇传记的写作,又比较灵活,如《佞幸列传》以议论开头,提起全篇。人物传记,又有分传、合传、寄传、杂传,是作者根据人物的性格及事功,进行的结构安排。其结构对后世史书及传记文学的创作有深远影响。

2.编排人物传记时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了独特的叙事脉络。人物传记以时间为序,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类相从。把某

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叙事脉络婉转多变,历史和逻辑巧妙统一。

①准确捕捉历史人物特征,并精心选材。

司马迁注重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其笔下的历史人物大都有鲜明的特征,甚至不避人物特征的缺陷,如李斯自私、李广善射、扁鹊擅医、邓通爱钱等,又如周昌口吃、张良瘦弱等。

6

选材大都围绕性格特征精心选择,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大事刻划人物性格特征,也不排斥小事。在选材、安排上注意互见法的运用,即把某一人物的部分材料,并不写入他本人的传记里,而写入他人的传记中。如“鸿门宴”一事,在《项羽本纪》中详写,在《高祖本纪》中略写。

②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描写和虚实相生手法刻划人物。前者如“完壁归赵”、“渑池之会”(《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描写,通过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性格。

3.《史记》在语言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

①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特征,善于表现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等。如《张丞相列传》正直口吃的周昌廷争之言,《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遂自荐之语,最突出的是陈涉、项羽表述早年的抱负之语,陈涉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项羽说:“彼(指秦始皇)可取而代也。”(《项羽本纪》)。陈胜出身佣耕,他的话表现了他希望改变地位的愿望和坚定信心;项羽出自贵族,才气过人,故出言大胆而干脆,根本没把秦始皇放在眼里。

②作者的叙述语言通俗、简洁、精炼,富于感情,往往只用几句话甚至几个字就能够渲染出场面的气氛或展现出人物的情态、心理,有很强的表现力。有些语言接近当时口语,有的直接用民谣、谚语,这语言更丰富,更富于表现力。

4.叙事和场面描写悲壮慷慨,诙谐滑稽。

①《史记》塑造的人物多是具有悲壮之美的悲剧人物,与此相应,其叙事与场面描写多具有悲壮色彩。如《赵世家》中程婴、公孙杵臼,为保护赵氏孤儿与权奸屠岸贾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斗争。

②《史记》的叙事和场面描写,还有诙谐滑稽的喜剧美。这类描写相对较少,最集中的表现是《滑稽列传》,其中所写的淳于髡、优孟、优旃等滑稽人物,他们言谈行事,都注重讽谏,诙谐风趣,逗人发笑;或是借以讽刺人物的虚伪荒唐,如《高祖本纪》写高祖父拥篲迎候刘邦的一幕滑稽剧。

5.对复杂事件、宏大场面的驾驭条理清晰。

运用顺叙、倒叙、正叙、侧叙等手法,清晰地勾勒出复杂的历史事件。采用白描、铺陈、渲染等笔法,传达出各种宏大场面的实况和自己的独特感受。

6.探索并揭示出隐藏在历史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果因素。

详写事情发展的起因,略写引发的最终结果。思索历史因果,在行文中自觉揭示,各篇都有自己的灵魂,有统摄全篇的主导思想。

7.具有浓郁的抒情性。鲁迅先生曾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其中最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史记》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司马迁的人品、遭遇与写作心情,都与屈原相近,其发愤著书说是直接从屈原“发愤以抒情”的文学观中继承发展而来。司马迁笔下的人物刻划和论赞中都渗透着他的情感感受。如《屈原列传》是一支屈原伟大人格的赞歌,《项羽本纪》是一首充满悲壮叹惋之情的英雄史诗,《伯夷叔齐列传》是一首喷发出愤激不平之情的怨刺诗,《魏公子列传》是一首充满崇敬之情的赞美诗等,整部《史记》就是一部形象与情感有机结合的长篇史诗。

7

《史记》的人物刻画

1.闾巷之人的入传,使得《史记》收录的人物非常广泛,刻画得栩栩如生,再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

2.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共性,是共性与个性完美的结合。 ①人物形象各具姿态,个性特征鲜明。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反差巨大,对照鲜明;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注意人物的家庭出身、文化

教养、社会经历等因素,把人物放在矛盾集中的场景里,通过典型性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准确把握人物的基本特征,通过细节描写、个性化的语言加以渲染。运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②人物形象的共性:

a知恩图报,以德报德; b以牙还牙,以怨报怨; c士为知己者死; d普遍存在富贵还乡的想法。

3.采用多维透视法,使人物生动丰满,显露出多方面的性格特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

4.采用旁见侧出法,全面把握并充分展示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

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5.继承了先秦历史散文随事写人的历史传统,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让各种人物做充分表演,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来展示他们的性格特征,很好做静止的客观的描写。司马迁特别善于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当中让不同的性格互相碰撞,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譬如《项羽本纪·鸿门

宴》,安排刘邦、项羽双方的主要人物同时出场。通过双方的直接交锋,表现各种不同的思想和性格,项羽粗豪轻信,刘邦灵活机敏,都在各自的言语和行为中表现出来。

6.善于运用一些生活细节和传闻轶事刻画人物。如《项羽本纪》写项羽早年的事迹,秦始皇巡视时,他在路旁观看,就说“彼可取而代之”。《史记》经常在开头写人物早年的事迹,给人深刻的印象,给人物一生的行为埋下伏笔。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标志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

1.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 2.作为古代散文的楷模,其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令后代散文家翕然宗之。

3.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4.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

8

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史记》的影响

1.司马迁的家庭出身对其创作《史记》的影响。 生长环境对人的成长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司马氏曾长期担任史官,司马迁自小受家庭环境影响,培养了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坚定的著史志向。其父司马谈博通兼容的学术思想,对司马迁有直接影响。

2.转益多师对其创作《史记》的影响。

司马迁曾拜多名名师为老师,出仕后又向国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尚书》,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更以太史令之职便,阅遍国家馆藏书籍史料,为其创作《史记》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基础。

3.司马迁的漫游经历对其创作《史记》的影响。

司马迁青年时曾做了全国性的漫游,相当于为写《史记》而准备的实地考察。他在漫游过程中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这也是《史记》实录精神的一种体现。司马迁直接感受了各地民风习俗的差异,有机会听到许多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加深了对某些历史记载的理解。

此外,他还在漫游中遍历名山大川,饱览祖国壮美之景,陶冶了性情,提高了他的文学表现力和审美精神。(这些经历,使他对文化典籍、历史传说、山川地理、人文风俗、民族状况、社会现实多所了解,为他日后写作《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

4.蒙受冤屈对其创作《史记》的影响。 李陵之祸是司马迁所蒙受的冤屈。他遭受宫刑却忍辱负重,以不懈不屈的精神完成了《史记》的创作,用生命写成了《史记》,《史记》也浸染了司马迁的人生悲剧。纵观《史记》,书中的悲剧人物多达一百多位,这使《史记》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史记》通过描绘悲剧人物在社会中的处境来反映社会现状,通过对悲剧人物的思索来阐述作者的哲学观点。就司马迁的创作选材而言,《史记》是一部个性化的史书。这种个性直接源于司马迁的个人遭遇。司马迁因为李陵之祸身受腐刑而“发愤”创作《史记》,创作过程中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这在《报任安书》中有详细叙述。

《史记》的审美特征

《史记》熔铸了司马迁的审美理想,还带有汉武帝时期散文的特征。 司马迁的审美理想和他的人生理想有关,渴望建功名于天下,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向往奇伟不凡的事物,崇拜英雄,崇拜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忍受屈辱和痛苦,最终成就事业的人。同时,司马迁也有作为知识分子的压抑,特别是在遭受宫刑之后,更是满腔悲愤。所以,司马迁对悲剧有深切的内心体验,在逆境之中效仿古人发愤著书。《史记》实际上凝聚了司马迁的生命和血泪,特线路司马迁的审美理想,崇尚壮美崇高的事物,爱表现悲剧性的东西。

9

汉武帝时期,散文的基本特点是有感情有气势,这在《史记》中也有表现。首先体现在人物形象上,书中刻画了一大批形象卓著,具有英雄性格的人物。他们或是胸怀大志,或是发奋进取,或是坚守正义,或是孤高耿介不同流俗,他们最终扬名天下,产生重大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个体生命的价值。

同时,司马迁也写出了这些理想人物的不幸和毁灭,使人物形象带有或多或少的悲剧色彩。

(二)班固《汉书》

《汉书》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它的体例沿用《史记》,又略有改变,改书为志,并世家入传,由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四部分组成,全书一百篇。《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律编入传。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汉书》思想没有《史记》开阔,儒家正统思想的色彩较浓。但总体上,班固对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有充分的肯定和追求,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汉朝统治集团的昏庸残暴,以及社会危机和民生疾苦。

《汉书》记载了西汉一代的历史,其写作由班彪开始,班固在班彪的基础上进行协作,是《汉书》的主要作者。在班固神往之后,由班昭和班固的同乡写完。

《汉书》将《史记》的“书”改为“志”,并增加了《地理志》和《艺文志》。《地理志》介绍各地的地理及风俗;《艺文志》记载了当时流传的各种书籍。

《汉书》取消“世家”,是考虑到汉代的现实。世家,使之有爵位有封地有实权世代相传的诸侯。汉武帝之后,诸侯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不足以与先期时期的诸侯相比较。且,出于对国家一统的维护,尊奉朝廷,将“世家”并入“传”中。

《汉书》的思想特征

1.表现出当时的封建正统思想。首先是按照统治者的需要和标准评价人物。比如《游侠列传》,司马迁持有欣赏的态度,而在《汉书》中班固就认为游

侠爱触犯法令,危害了当时的统治,对之持有批评态度,这就是班固站在了统治者的角度来品评人物的结果。然后,是提倡忠君保国思想。《汉书》大量记载

了此类人物,表现他们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如《苏武传》。

2.继承了《史记》的实录精神,也敢于批判暴露社会的黑暗面,比如批判暴露社会的黑暗面,特别是那些不符合正统思想的奸邪小人。譬如批判汉武帝穷兵黩武危害国计民生,造成经济凋敝。

《汉书》与《史记》的不同

《汉书》在艺术上没有《史记》成就高,但也有自己的特点。《汉书》在二十四史中的影响仅次于《史记》。

10

秦汉文学

《史记》的内容1.暴露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首先表现在对最高统治者(帝王)丑恶面目的暴露,尤其是汉代帝王。如刘邦,司马迁固然没有抹杀他的功绩和优点,同时也暴露了他的流氓品质和残忍本性。(《高祖本纪》里他不事生产、“好酒及色”,是个地道的流氓无赖。《项羽本纪》里他为了自己不顾父亲、儿女性命,则反映了他残忍自私的本性。)2.揭露批判统治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724393ehd7z7sh75m1a072ie1yi3600n3t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