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代表人物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唯物与唯心篇 (一)中、西哲学史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4、?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 5、?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王充) (二)中、西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典型命题列举

1、?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老子)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老子) 3、?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程颐) 4、?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朱熹)

5、?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黑格尔)

6、?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张载) 7、?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刘禹锡) 8、?水是万物的始基。?(古希腊泰勒斯) 9、?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10、?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11.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12.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13.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14.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15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16.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2007大纲卷]I153年,金迁都燕京。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 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鼓, 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父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莲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摘编白《大金国》等)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说与“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这两种建都观点?

【答案】在如何建都的问题上,有人以符合阴阳五行之说作为规划都城的理由,其理论依据是唯心主义的,“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是说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由统治者是否施行德政决定的,而不是由都城的布局是否符合阴阳五行说决定的。这体现了在考虑客观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备注】“五行”即宇宙中的五种基本元素。代表很广泛。 1、代表方位: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 2、代表季节(节令):春木;夏火;秋金;冬水;每季末月土。 3、代表颜色:青木;红火;白金;黑水;黄土。

4、代表五脏:肝木;心火;肺金;肾水;脾土。 (中医文化具有:猜测性 直观性 缺乏科学论证) 5、代表情志:怒木;喜火;悲金;惊水;思土。

6、代表天干:甲乙木;丙丁火;庚辛金;壬癸水;戊己土。 7、代表地支:寅卯木;巳午火;申酉金;亥子水;辰戌丑未土。 8、代表八卦:震巽木;离火;兑乾金;坎水;坤艮土

1

6、?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柏拉图) 7、?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8、人为天命所主宰。

三)中、西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典型命题列举

1、?万物皆备于我。?(孟子) 2、?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 4、?心即理。?(陆九渊) 5、?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 6、?心包万物,心包万理。?(王阳明) 7、?万物皆在吾心中。?(王阳明) 8、?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 9、?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10、?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11、?物质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 12、?物是感觉的复合。?(马赫) 13、?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尼采) 14、?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本质。?(叔本华) 15、?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叔本华) 16、?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波格丹诺夫) 17、?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杜威) 18. 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19. 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20.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21. 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22. 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23. 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

辩证法 认识论篇 (四)中、西哲学史上古代自发辩证法典型命题列举

1、?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易经》,指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指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是一种普遍现象。)

3、?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易传》,指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变化的原因;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表现出无穷的变化。)

4、?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智有所不能立,力有所不能举?,?疆(强)有所不能胜?,?无难之法,无害之功,天下无有也。?(韩非,是说,矛盾是普遍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相对的,绝对完善的事物和全智全能的人是不存在的,不能求全责备。)

5、?动自休,自峙自流?,?吁炎吹冷,交错而动。?(柳宗元,是说,万物自己运动;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二气相经作用所引起。)

6、?一物两体,气也?,?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天地变化,二端而已。?(张载,是说,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气是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的统一体;没有对立面,就没有统一体,没有统一体,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也就停止了;对立面的交互作用,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根源。)

7、?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程颢,是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8、?一切皆流,一切皆变,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五)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认识论典型命题列举

1、?知,材也。?(墨家,是说,认识是人的感受的一种特性。)

2、?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墨家,是说,人们都具备所以知的认识能力,因此能够产生认识,就象人有眼睛能够看见景象一样。)

3、?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是说,就人的本性说,是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就客观事物的道理说,是可以被认识的。)

4、?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含谓之智。?(荀子,是说,人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即知,这种认识能力与外界事物相结合就是认识,即智。)

5、?缘(因)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荀子)

6、?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韩非,是说,遵循名实相符的原则来判定是非,根据检验的结果来审查言论是否正确。)

7、?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韩非,是说,检验言行的客观标准是?功用?,即效用。) 8、?事实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王充,是说,认识和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凡是符合事实效果,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9、?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王充,是说,违背事实效果的思想理论,即使说得再好听,也是不能令人相信的。)

10、?闻见之知,乃物交而知。?(张载,是说,通过耳目感官和外界相接触而获得认识,外界事物是第一性的,人的认识是第二性的。)

11、?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王夫之,是说,根据客观对象才得以发生主体认识,主体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对象。)

2

(六)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典型观点列举

1、?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孔子,是说,?行?是?学?的表现。)

2、?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是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3、?只有两件:理会,践行?,?行为重。?(朱熹,认为知先于行,在认识上道理明了,就会指导人去行动;行重于知,理会的目的在于践行,只是理会不去践行,等于没学。)

4、?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朱熹,是说,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关系。)

5、?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朱熹,是说,知而不行,则体会不深;见之于行,则认识更明,知行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偏废。这是知行关系问题上的相互辩证法思想。)

6、?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是说知是行的来源,行是知的作用;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认为知决定行。颠倒了知和行的关系,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

7、?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认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8、?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是故知不行之不可以为学,则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矣。?(王阳明,强调只有通过?行?才能掌握学问,才能穷理。这是合理的观点。)

9、?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所行。?(王夫之,强调知行统一。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10、?行可兼知,行高于知。?(王夫之,强调行对知的决定作用。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11、?行而后知?,?‘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魏源,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获得的,行先知后。这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12、?知难行易?,?天下事惟患于不能知耳,倘能由科学之理则,以求得其真知,则行之决无所难。?(孙中山,在知行关系上认为,知是难的,行是易的,即知难行易。)

13、?行先知后?,?宇宙间的道理,都是先有事实,然后才发生言论,并不是先有言论,然后才发生事实?,?夫维新变法,国之大事也,多有不能前知者,必待行之成之而后乃能知之也。?(孙中山,认为,行在先,知在后,?行先知后,?知是从行中来的,能实行便能知,能知便能进步。)

14、?科学虽明,惟人类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后行知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较于知而后行为尤为也。且人类进步,皆韧于不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则,而不以科学之发明为之变易者也。?(孙中山,是说行先知后,行易知难。这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七)中、西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典型观点列举

1、?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对人大有用处,所以才给‘真理’的美名。?(胡适) 2、?有用的就是真理。?(詹姆斯)

3、?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社会组织起来的经验。?(波格丹诺夫) 4、?被社会公认的就是真理。?

(八)中、西哲学史上古代形而上学典型命题列举

1、?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万物皆一?,?齐万物而为一。?(庄子)2、?合同异?,?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惠施)3、?坚白离?,?白马非马。?(公孙龙)4、?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

5、?没有过去,没有将来,唯有现在,现在是唯一不变的存在?,?‘存在’是唯一,并无运动的余地?,?只有‘存在’始终不动?。(巴门尼德)6、?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7、?飞矢不动。?(芝诺)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代表人物

唯物与唯心篇(一)中、西哲学史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1、?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4、?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5、?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王充)(二)中、西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典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6ukm5v83j7s7tu44gnx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