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老子的思想及其对先秦两汉的影响
西北大学 张艳芳
老子的思想,其核心是以“道”为本,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法自然”,主张自然无为;轻物重生。先秦道家主要分为老子学派、杨朱学派、列子学派、庄子学派及黄老学派等。不同的学派思想重心不同,有的偏于治国,有的偏于治身。它既为统治者提供了丰富的政治哲学,又对统治者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前者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后者则是统治者所不喜欢的。因此,历代统治者既需要它,却又不能将它放到最尊的地位。但他们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独特领悟,却是其他各家所不能比拟也不能取代的。有不少学者认为,道家思想具有永恒的价值和生命力。
1.矛盾论与辩证法
首先,他认识到世界上的事物中包含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如有无、多少、轻重、长短、高下、生死、祸福、美丑、虚实、强弱、得失、贵贱等。其次,他又认识到这矛盾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①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②同时他认为, “反者,道之动。”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③“故物或捐之而益,或益之而捐。”④“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⑤老子还提出了 “物极必反”的论断。
2.道论——宇宙本原论与宇宙生成论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宗”,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无为
其一主张“无为”指的是无目的、无意识、无作为、无欲望,顺其自然。其二是主张无为而治。其三是主张愚民政策。其四是主张与人无争、与世无争,不敢为天下先。
4.以柔克刚
老子主张“以无事取天下”。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老子认为,这些现象说明,柔弱是新生事物的标志,柔弱的东西是不可战胜的,刚强的东西面临的却是死亡。老子主张,人生在世,应该守柔处弱,避用刚强。应该象婴儿一样,柔弱无争,“复归于朴”,回复到纯朴状态,这才符合大道的德性,也是一条走向成功的道路。
5.小国寡民——老子的社会理想
在社会理想上,老子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去。他认为“法令滋彰”反而会造成“盗贼多有”;“不尚贤”才能“使民不争”;而儒家的礼治、法家的法治,都是大乱的祸首。只有小国寡民,无为而治,“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致老死不相往来”,“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⑥,废除文字,大家都回到“复结绳而用之”的时代去⑦,才能避免争夺,社会才会安定。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复古主义的历史观,它比儒家还要复古倒退,儒家主张回到西周去,老子却主张回到远古时代去。另有一些同志认为,这是反映了农民小私有者对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厌恶,主张取消国家政权,听其自然地由老百 姓去从事生产,过无人干涉的生活。
另外,《老子》书中还讲了许多用兵打仗的道理,如“兵不厌诈”、“后发制人”、“以守为攻”、“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
首先,在先秦两汉时期,诸子散文是政治、哲学、伦理等方面的论说文,不是文学作品。但同历史散文一样,多少不等地包涵着文学因素,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价值。诸子散文,尤以儒家和道家的代表著作《论语》、《老子》,以其弘深的思想,词约义丰的写作特点,对后世散文有广泛的影响。
其次,《老子》一书有见于社会的混乱和罪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理想,表达对现实的反省和批判,直接导致了道家学派的成立,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该书散韵相间,自然变化,不拘一格。战国末年的韩非,利用并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学说,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总法则。战国时期形成到汉初盛行的道家学派的黄老之学,也利用老子的“道”缔造自己的学说体系。将“道”和法家思想直接联系起来。导源于老子的黄老自然主义对无神论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东汉唯物主义者王充著《论衡》,亦取道家自然之说。
再次,两汉王朝总共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汉代统治者认真总结秦朝迅速覆灭的历史教训,虽然在政治体制上沿袭秦朝,但在文化政策上有较大调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学发展的措施;加之国力增强,社会进步,汉代文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无论是作家的文学素养,还是文学作品的数量和种类、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平都很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