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我说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第一课时,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基础上,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进一步探究和学习;另一方面,又为学习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酸碱盐等知识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已有的基础,结合教材和课标,本人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熟练表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 能初步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并尝试分析具体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训练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过程,体验化学方法的科学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创设情景,丰富学生科学体验,激发探究兴趣和学习动机。
(2)学生实验使他们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的兴趣。 (3)通过二氧化碳的用途和对生活的影响,使学生感受化学就在他们身边。 重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 二、说教法
好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学习,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可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因此选择好的教法,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本节课的基本教学方法以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讨论归纳为主。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验研究—引导分析—学生讨论—引导归纳—应用于实际
三、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学,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本节课应充分地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讨论、比较、分析、表达、交流、反思等,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同时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首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习CO2的制取方法,主要引导学生从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注意事项以及反应原理等几方面进行复习提问。帮助学生回顾、复习所学知识,也为接下来学习CO2的物理性质打好基础。
接下来是对CO2物理性质的探究,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CO2气体,让学生分别从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进行学习。然后通过实验介绍,了解CO2的密度,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一,鼓励学生对CO2的溶解性进行探究,由于这个实验相对比较简单,所以我请一些动手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上台动手实验,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其建立自信。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平时打开汽水盖时,会有大量气体产生,这种气体是什么?又体现其什么性质呢,从而加深学生对CO2溶解性的理解。由于CO2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在学习物理性质时,我主要是采用“以问题为先导,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为了使学生的知识更加整体化、系统化,我再通过总结加深学生对CO2物理性质的认识,并通过引导学生实验,观察现象,了解CO2是否支持燃烧,
从而得出CO2的第一个化学性质,就是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接下来是CO2与水的反应,通过实验三,组织学生观察这个具有魔术色彩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最后再通过烘干石蕊试纸变色的这个实验,让学生掌握碳酸不稳定性这个知识点。
最后,通过提问检验CO2的常用方法,分析并归纳出其反应原理,要学生理解并牢记CO2与Ca(OH) 2的反应这个知识点。
学习到这里,CO2的性质基本上已经学习完毕。我们都知道,性质决定用途,那么二氧化碳的这些性质决定它有哪些用途呢?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总结不完整的,再补充完整。之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CO2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CO2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这个问题。
3、课堂小结
总结主要内容,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再通过适当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课堂中我主要采用实验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学会从实验现象挖掘事物的本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适当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明确“化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中。”
但是由于本课时的内容安排较紧凑,实验较多,部分后进生思维可能会跟不上,所以我将通过课后辅导来加强这些同学对知识的消化能力。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熟练表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 能初步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并尝试分析具体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训练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过程,体验化学方法的科学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创设情景,丰富学生科学体验,激发探究兴趣和学习动机。
(2)学生实验使他们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的兴趣。 (3)通过二氧化碳的用途和对生活的影响,使学生感受化学就在他们身边。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
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设置有层次性的问题,让学生理解,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谜语: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仓”;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称它为“天然的粉刷匠”;环境师则认为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再请同学们深深呼一口气,它的成分中含有什么气体?
对于二氧化碳我们并不陌生,它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而且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现在我们就来更深入地了解一下奇妙的二氧化碳。 二、实验探究
首先研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演示1、展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其颜色、状态,闻气味。
演示2、在铁架台上系一根细木棍,在木棍的两端各挂一个小纸袋,使其保持平衡,向其中一个小纸袋中倒入二氧化碳,观察现象。
演示3、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塑料瓶中加入约二分之一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
分析总结归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补充讲解和氧气、氢气类似,在加压降温冷却的情况下,二氧化碳气体会冷却成无色液体、雪花状固体。二氧化碳固体俗称“干冰”,其含义“外形似冰,融化无水”,干冰在101KPa,-78.5℃升华。
现在来进一步探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演示4、蜡烛熄灭实验
a、蜡烛熄灭——二氧化碳一般不可燃,也不助燃。
b、熄灭顺序(下面先灭,上面后灭)——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登出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要进行灯火试验。
提问:若进入不熟悉的山洞,应选用“手电”或“火把”哪一种做照明工具更科学?为什么?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
介绍一种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试液。 石蕊是一种植物的色素,它遇酸变成红色。 演示5:
a、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水、醋酸,向其中分别滴加石蕊试液,观察颜色变化。
水 + 石蕊 → 紫
醋酸 +石蕊 → 红 (说明溶液显酸性)
b、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演示1〗中的水溶液,向其中滴加石蕊试液,观察颜色变化。
碳酸+石蕊 → 红 (说明溶液显酸性) 板书:CO2 + H2O = H2CO3
C、在酒精灯上分别加热滴有石蕊试液的醋酸和碳酸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滴有石蕊试液的醋酸→ 红(不变色)
滴有石蕊试液的碳酸溶液→紫(由红变紫)(说明溶液不显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