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南宽坪镇银厂小学:周自松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语习文”。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学仍然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三寸不烂之舌上一节课”。然而,仅依靠教材这一课程资源显然已不能胜任这一艰巨的任务。因此,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要求。在这一的指引下,我结合自己的农村教学实践,谈谈探索开发和利用农村课程资源几点看法:
一、立足课堂,转变观念。
转变教材观,挖掘教材中有用资源。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语文课堂也是师生共同利用、开发教材资源的过程。新版教材为教师留有一片广阔的空间,不再强调教材的死板性、精确性和学术性,而强调它是一种资源,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因此,合理开发和利用好教材资源,首先要转变“课本”的陈旧观念,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把课本当作学习语文的一种资源,大胆地利用指导书、生字卡片、图书、电视、电脑多媒体等。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只有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就会焕发出别样的生命力。
二、挖掘人本资源,落实“以人为本”。
我们的教学,主体是学生。在与学生一起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我们要利用一切手段把“人文”这一观念带入课堂。在新课程中把“人”作为最有活力的课程资源,这其中包括了教师、学生、家长。就农村小学而言,我们在开发教师资源的有效途径有完善校本培训制度,积极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校际教学交流,加大对教师的精神动力的注入,同时要求教师加强学习,以增强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意识。教师就是学生的宝贵的资源与财富。教师的“言传身教”是一股生生不息的清泉,教师的素质、修养、语言、动作、姿态、精神魅力对于学生来说是宝贵的财富;学生又是另一种活生生的榜样,同学的表现、榜样、相互的影响及作用都是我们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同学的关爱、友好都是我们作文的好的主题。家长是另一片蓝天,父母的爱,教会孩子劳动与真诚。他们让孩子们懂得了更多,学会了许多的本领,家长也是孩子心中语文课程的资源。总之,人是生活的主体,也是我们语文课程资源的本体,我们要努力地转变教学观,不要唯教材是用,而应取之于广阔的“人文”世界进入我们的语文教学。让学生体会情感并在体验中学会思考,学会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
农村的小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学习语文的摇篮。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虫鸣蛙叫,感四季之变,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闻瓜果飘香;春之绿,夏之热,秋之爽,冬之雪。同学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让学生深
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当学生心怡自然之美时,只要稍作点拨,学生便会跃跃欲试,争相畅述心中之美,这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去描述所观所感将会使他们大有收获。如可以让他们用一些优美词语、句子来描绘眼前美景,可以背诵一些优美的名段名篇来抒发心情,也可以拿起纸笔当场作文,还可以用画笔记录下这美丽的时刻……。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审美素养得到提高,观察能力得到培养,所学语文知识得以应用,作文素材得到积累,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家乡观念得到培养,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四、巧用社会资源,成为现实版的课程资源。
农村拥有特有的“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在这片土生生不息。拥有这么多的特色文化,这是我们山村孩子的幸福。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合理地开发与利用这些特色的“农村文化”,就一定能丰富孩子的视野,让身边的资源走入课堂。让社会资源的丰富性,给我们语文课上带来丰富多彩的素材。
学生可通过社会实践认识“水稻”“土豆”“玉米”“高粱”;通过收集食品包装盒去识字,认识“果冻”“方便面”“面粉”“大米”;学生的识字欲望增加了,看到实物“衣柜”就问“衣柜”该怎么写?看到实物“锄头”就要想“锄头”二字是什么样子?在农村,孩子们还可以看到春节过后各家各户的对联,这些都是课程资源,都可以增加语文知识。同时积累运用农谚农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新课程强调语言积累,积累语言的途径、渠道很多,农民群众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深刻的寓意。如谚语、歇后语等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