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高一年级
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22分)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怒.而飞 怒:奋起 B. 三径就.荒 就:近于 C. 正襟危.坐 危:高 D. 众人匹.
之 匹:比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彭泽去.家百里 自免去.职 B. 觉今是而昨非.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C. 寓形宇.内复几时 乃瞻衡宇. D.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而彼且奚适.也 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暮春之.初 ②水之.积也不厚 ④悟已往之.不谏 ⑤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⑦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⑧之.二虫又何知 ⑩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 ①③④⑥/②⑤/⑦⑩/⑧/⑨ B. ①③⑥/②④⑤/⑧/⑨/⑦⑩ C. ①②③/④⑥⑩/⑤⑦⑨/⑧ D. 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⑩ 4.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D.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5.下列加点词古今词义不同的一项是
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⑥楚之.南有冥灵者 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A. 挟飞仙以遨游 ..B. 杯盘狼籍 ..C. 于是怅然慷慨 ..D. 翱翔蓬蒿之间 ..
6.下列句子的划线部分没有倒装现象的是 A. 奚以知其然也 B. 乐夫天命复奚疑 C. 曷不委心任去留 D.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7.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一死生为虚诞 .B. 悦亲戚之情话 .C. 侣鱼虾而友麋鹿 .D. 泣孤舟之嫠妇 .
8.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是
A. 裙裾(jù) 窸窸窣窣(suì) 补偿 流泄 鞠躬尽瘁 ...n) 蓊蓊B. 褴褛(lá郁郁(wěng) 缘故 希翼 没精打彩 ...C. 模样(mó) 戛然而止(gā) 原委 点缀 面面相觑 ..ng) 奚落 渺茫 迟疑不决 D. 攫取(jué) 踉踉跄跄(lià...9.下列各组词语中的加点语素解释有误的是 A. 将信将疑(且,又) 振臂一呼(挥动) ..B. 洞幽烛微(深而黑暗) 一丝不苟(认真) ..C. 盛情难却(推辞) 化险为夷(平,平安) ..D. 如释重负(放下) 不名一钱(占有) ..10.下面对《呐喊》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给“吃人”这一命题赋予具象,产生了深远的警示作用:中国要有希望,必须从政治、思想、精神和心理结构等方面,彻底毁坏这“吃人的筵宴”。
B. 《药》中的华家和夏家合称华夏,而华夏其实就是中国,华家夏家的故事就是中国的故事。华、夏的悲惨遭遇就是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写照。
C. 阿Q是希望革命的,他心目中的革命便是“我要什么便是什么,我喜欢谁便是谁”,同时,阿Q也有不准小D革命的想法,由此可见,阿Q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坚定的革命者。
D. 《风波》中的七斤是当地著名的见过世面的“出场人物”,甚至于受到众人尊敬,然而他实际上却是一个麻木胆怯、愚昧鄙俗、毫无民主主义觉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
E.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其精神特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如孔乙己、狂人;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赵七爷、赵秀才;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夏瑜、陈士成等。
二、背默和句子理解(20分)
11.在横线处填写出诗文原句。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
(3)在《赤壁赋》中客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__。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6)_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_____________,抚孤松而盘桓。 (7)已矣乎!_________________,曷不委心任去留?
(8)王羲之将世人大体分为两类“静者”和“躁者”,并形象地概括了两类人的生活内容: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_____。
(9)我们喜欢的事物由生到灭,时间极其短暂,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12.在横线处填写出原句,并翻译所填部分。 ....(1)子曰:“________________,则远怨矣。”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________________,鲜矣仁。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材料,并完成各题。
材料一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
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
材料二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
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材料三
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它文明古国。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