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机会,担心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对外来劳动力进行不公正的对待。相反,要认识到外来劳动力的流入,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相互流动的客观规律,有利于竞争上岗,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发展劳动中介组织,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息直接影响到劳动力的流向与流量,影响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然而目前尚缺乏系统的劳动力供求信息发布体制,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方式较落后、信息传递迟缓,政府应该积极开展以职业介绍为主要内容的各类中介服务,帮助劳动力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减少因盲目流动而遭受的损失,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和就业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合理快捷的就业信息渠道。 3.3.2开展对劳动力主体的教育培训工作
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与其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未受到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农民工,其适应力相对较弱,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淡薄,通常只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很难拓宽其就业渠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培训的投入
教育和培训经费不足是导致我国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带来大批低素质人口的沉积。虽然我国推行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很多农村跟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方面问题更为严重,国家很少有组织地针对成年农民进行技能培训。由于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政府是投资主体,但是考虑政府的财力状况,单靠政府的力量肯定不够,还需要社会团体的帮助。所以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应建立政府、社会、用人单位、个人合理分担的多元机制。
二、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在培训方式上,应注重长期和短期相结合,讲求实效,充分发挥多种教育形式的作用。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教育培训基地,按照劳动力市场对劳动数量、素质的要求,开辟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向结合,不断为城乡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三、加强进城农民工培训
进城农民工的思想、文化和科技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所以如何提高他们的素质,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各级政府应把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农民工培训计划。其次,实行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将企业和培训机构紧密联系,而且要尽量到农村里办学,这样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促进劳动力有效转移,为企业输送合格实用的人才。
4结束语
在20世纪的时候,我国成功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如今,在21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农民问题应当是农民的转移就业问题。十七大也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虽然,我国很早就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后来又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如果农民的转移就业问题都不能解决好,又何谈建设新农村。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应当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这样才能使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加入到城市化的建设队伍当中去,使留在农村的农民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新农村的建设中。但是这一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长久的、缓慢的过程,要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制定适时的政策,最终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高效转移这一巨大的任务圆满完成。
最后,我要感谢张文静老师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悉心指导与教诲,以及同学对我论文排版方面的帮助,我会继续努力的!谢谢!
参考文献
[1]盛来运 《流动还是迁移-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的经济学分析》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远东出版社2008年8月
[2]李爱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府行为》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年8月 [3]田松青 《农民进城就业政策变迁—兼论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地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年12月
[4]刘传江、程建林、董延芳 《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研究》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9年12月
[5]任丽君 《农村劳动力开发与中国经济增长》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年6月 [6]李长安 《转轨时期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年9月 [7]张永丽 《流动转型与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流出地的影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年10月
[8]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年9月
[9]王东平 《流动还是留守: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女性劳动力流转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年4月
[10]高芸 《中国农村劳动力反复流动问题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年7月 [11]邓红勋《走出二元结构:创业就业、市民化与新农村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0月
[12]张一名 《中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研究》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9年3月
[13]刘小年 《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研究:主体的视角》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0年3月
[14] 赵显洲《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以产业结构变动为主线》经济社会出版社 2010年6月
[15]贺雪峰《农民工返乡研究—以2008年金融文件对农民工返乡的影响为例》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
[16]《2010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 [17]《2011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浅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毕业论文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