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从权属关系角度来看,是土地集体所有、农产家庭承包所用,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从经营形式来看,是农民家庭经营与集体经营相结合,但一般以家庭经营为主。但存在一些问题:土地使用权不稳定、土地的发包方和承包方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模糊、地流转权缺失、土地收益分配不公平。 针对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
首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依法自愿自偿原则;二、公平与效率原则;三、因地制宜原则。
其次,农用土地制度改革的措施具体有:
第一、完善土地产权关系,构建农地权益新框架。因为土地产权关系明晰规范是农村土地有效流转的基本前提,农村土地产权不清是我国农村经济缺乏可持续发展、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制度性原因之一,不仅剥夺了农民对土地完整的收益权,也制约着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成为农村劳动力实现彻底转移就业的重要制约因素。
第二、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首先,对那些有转移意愿的农户,应该允许他们按照市场价格转让其所有的土地和住宅。其次,完善土地流转程序,进一步明确农户在土地转让中的主体地位。最后,建立交易中介服务组织,设立多种形式的服务机构。
第三、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补偿机制。首先要严格界定“公共利益”范围,建议对“公共利益”作出明确的司法解释。其次要提高补偿标准,扩大补偿范围,完善补偿安置方式。最后要严格执行土地的征收程序,完善监督机制。 3.1.2促进户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户籍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户籍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之间的矛盾。但是改革也有它的局限性,缺乏全局性、理论指导,又缺乏落实力度,对解决根本性矛盾的作用很小。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呼唤更加彻底的户籍制度。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的目标是实现自由迁徙,能够适应与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最佳市场配置。具体而言,其措施这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登记制度和统计方法,建立以居住地为标
准的户籍登记制度。户籍的功能就是对住户人口进行登记注册,以实现对住户与人口的管理。我国当前应该要做的就是使户籍制度恢复其本来面目。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口管理结构,淡化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的界限,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制度。
二、尽快消除附属在城市户口之上的特权和社会经济利益。改革就业、入学和社会保障体制,分离附在户籍上的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功能,实现城乡居民身份统一、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
三、实行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户籍管理方式。户籍管理实行户口登记与人口登记并存,由以户为主转向以人为主,逐步实现由户为中心的静态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动态管理过渡。
3.1.3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城市职工通过最低工资等形式的积累得到了适当的补偿。而对农民仅仅是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救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改革严重滞后。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角度看,因地制宜、适时地分层分类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对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积极意义。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农村方面:(一)建立农村养老保险。老龄化趋势日益增强,使得老年人,特别是农村孤寡老人的赡养问题突出,成为阻碍社会和谐发展的潜在不稳定因素。因此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有其必要性;(二)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有病可看、有病看得起。(三)建立农村社会救助制度。
二、在城市方面:(一)建立工伤保障制度。企业必须按时定额为农民工缴纳工伤保险费,保证农民工一旦出现职业伤害事故就可以得到相应的赔偿。(二)建立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制度。对于已在城市生活多年,且有稳定职业和固定收入的农民工,可参加当地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三)建立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帮助他们度过重新就业前的难关。(四)逐步推进农民工养老保障。首先要先建立一个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制度。其次,要降低门槛,实行不同的缴费标准。
3.2社会经济方面
通过制度方面的讨论分析,我们已经得到一些解决措施,下面我们将从社会经济角度出发,主要包括健全劳动力市场、发挥政府职能、注重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工作。 3.2.1加快城市化进程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共赢的系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滞后的城市化已成为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要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就必须加速城市化与城镇化进程。
一、适度发展大城市
大城市有着基础设施完善、经济规模大、就业机会多的优势,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投资效率,增进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农村经济界的增长有着很大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大城市的人口比重却很低。因此,我国的大城市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其实力还需要迅速增强。
二、积极发展中小城市
我国中小城市较多,它也有众多优势,如规模不大,需要的物力、财力较少,发展空间大,进入门槛低。它的发展介于大城市和小城镇之间,具有双向吸纳能力,有利于大城市的资本、科技力量和来自乡镇的人力资源的结合。这样一来就能缓解大城市的种种矛盾,且能基本发挥聚集效应。
三、合理发展小城镇
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是农村实现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必由之路,也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要发展小城镇得从以下两个个方面落实。首先,通过合理有序地推进村村合并、村镇合并等方式,形成一定数量的中心镇赉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其次,要积极稳妥地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是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互促互动、互为依托、共同发展。
3.2.2健全劳动力市场
一、健全劳动力市场要坚持以下原则:(一)要以充分开发、高效配置劳动力资源为出发点,建立统一性、流动性、开放性、自由竞争性和有效保障性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面向城乡的劳动力市场。(二)加快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发布系统。(三)切实保证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四)加快建立和完善工资指导价位调查发布制度。
二、健全劳动力市场的具体措施主要有:
(一)建立全国统一、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该市场要具有以下特征:①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与需求方交易地位平等;②劳动力的供给方可以根据工资的高低,自由地选择工作地域、工作单位、工作职业和工作岗位;③劳动力的需求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支付工资的能力自由地选择劳动力。
(二)制定公平对待进城民工的政策。取消各类限制性、歧视性就业政策和规定,保证他们的劳动权益、劳动安全和享受与当地居民同样的基本公共服务。
(三)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提供各种服务。将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推广到城乡所有劳动者;加快城乡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在抓好地区性、区域性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同时,要建立全国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供求信息中心,促进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3.2.3完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有着一个重要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资源丰富,因而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应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所以我要大力发展发展第三产业,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里去,加快促进城镇化进程。
一、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开始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所以要优先发展农产品等大中型批发市场,通过改善市场基础设施,扩展尺长交易范围,扩大市场容量,建设一商业流通为主的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农产品经营中介组织,解决农民在农产品结构调整上市场的问题,而且可以吸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鼓励第三产业中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发展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他们不仅创
造了巨大的财富,也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但是现在任存在不平等的政策待遇,行业准入难、税收重、信贷难等。所以应当废除这些壁垒,促进第三产业中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他们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作用。
3.3其他方面
3.3.1充分有效发挥政府职能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是以民间自发的形式为主,这种自发的盲目流动既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常转移就业,又加大了交通的压力、加剧了部分城市的就业安置的困难。所以,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
一、输出地政府的职能
(一)要广泛搜集市场用工信息,为外出农民工搭建信息桥梁。由于农村地区劳务市场体系不健全,缺少劳务信息的获取渠道,农村剩余劳动力自发流动不能及时获取真实有效的市场用工信息,他们往往凭借亲戚朋友的信息而盲目出发进城,结果不能及时找到很好的工作,甚至导致一些人选择了非法职业。所以,这就要求输入地政府努力掌握本地区劳动力知识需求信息、企业用工技术信息,可以把双方需求进行汇总、梳理、归类,利用多方面的信息为双选择提供更多成功的机会。
(二)要做好转移过程中的一系列跟踪服务工作。对转移人员进行简单的考试和体检,并分类进行一段时间的强化培训,然后再分批转移。在转移出去之后还要在当地成立管理联络小组,负责签订合同等工作,保证他们的权益。
(三)输出地政府还要转变传统观念,不仅通过向外转移剩余劳动力,而且可以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可以发展以农产品为主的大中型批发市场,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发展观光农业,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让农民在家门口致富,不失为一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二、输入地政府的职能
(一)要宣传改变传统观念,不能担心输入外来劳动力会挤占当地劳动力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