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档如对你有帮助,请帮忙下载支持!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一、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1、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 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做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
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 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是教育者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二、教育影响三者间的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 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测试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 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 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 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它就存在。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四、教育的独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
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的影响。 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五、教育的功能
.1、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3、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六、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 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这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 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七、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本文档如对你有帮助,请帮忙下载支持!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做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八、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
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第二,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第三,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 要表现在:
第一,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第二,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第三,教育具有更新和创新文化的作用。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力量
(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力量 3、学校文化
小学教育
一、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2、小学教师的特点 ?
小学教育的特殊性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的基础, 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名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 (2)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 (3)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1)小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2)小学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基础 (3)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据有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1) 国家有设有学校以及使人民享受教育的义务 (2)父母或监护人有使学龄的子女或被监护人就学的义乌
(3)全社会有排除适龄儿童和青少年的种种不良影响和障碍的义务。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
小学教师的特点:劳动特点,素质
(1)复杂性。教师劳动不仅有体力付出,还有脑力付出,是复杂的脑力付出。复杂性体现在:首先,教育目的全面性。其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最后,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创造性。体现在因材施教、教学上的不断更新和教师的“教育机智”三个方面。
(3)示范性。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教育影响据有滞后性。
(6)系统性。教师劳动的系统性是指由教育的系统性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的。 二、小学教师的素质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2)教师的知识素养 (3)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 (4)教师的心里素养 一、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
本文档如对你有帮助,请帮忙下载支持!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背(背过) (1)专业理念。
教师专业理念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遵守的一套行为规范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提升自我的内在品格和德性。教师的专业理念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专业道德。 (2)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内容。 (3)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指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教学行为和心智活动方式。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五、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六、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
1、根据童年期儿童的生理发展水平,允许他们进行系统的学习,但不应让他们过度疲劳和过度紧张。
2、培养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不断地向小学生提出要求并即使提示,使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得到发展。注意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
3、使小学生了解学习在人的一生中的重大价值,培养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优良的学习品质。
4、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分辨是非能力,逐步发展他们对道德的理解能力,能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思考,逐步学会科学地看待社会和人生问题。培养儿童初步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根据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四、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资本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五、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1)强调教育为社会建设主义社会服务。
(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了国家对培养人才规格和素质的要求。 (3)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3、评价作用
本文档如对你有帮助,请帮忙下载支持!
六、确立小学教育的基本依据2012题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七、素质教育的概念,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早就有理想、有道理、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八、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九、前制度化教育特点 (1)教育主题确定 (2)教育的对象相对稳定 (3)形成系统的文化传播活动 (4)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
(5)由以上因素结合而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十、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课程
一、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相统一 (2)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 (3)要适合小学生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二、课程的作用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 (2)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
(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 三、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四、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 五、课程计划的内容: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六、课程的类型
(1)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2)必学课程与选修课程
(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4)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5)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4)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本文档如对你有帮助,请帮忙下载支持!
七、课程开发的模式 (1)目标模式,泰勒 (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3)情境模式,劳顿“文化分析”理论,情景模式的可操作性程序五步骤:情境分析,目标表达,制定教学方案,阐明和实施,检查、反馈、评价和改进。 八、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考试制度。 九、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2)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的现实。
(3)内容联系观,既课内容的教学,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4)学习方式关,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
(6)校本发展观,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十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十二、 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1)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 (2)促进教师专业不断发展 (3)不断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 十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 (3)提出研究假设
(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6)做出结论 (7)撰写成文
十四、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教育观察法 (2)教育调查法 (3)教育实验法 (4)教育行动研究法 (5)教育叙事研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