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反思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 深入解读文本,体会情、景、理相结合的笔法特点。 、 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赞美北国之秋的深刻内涵。 、 体会作者对北国秋天的深情,了解感情背后的意蕴。

教学重点:解读文章的——段,集中描写故都秋景的段落,体会作者笔下北国之秋的特点,以及所表现出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全文的品读,了解作者赞美北国秋天背后的文化意蕴。

教学时数: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两幅摄影作品,看看是什么季节的风景,并用几个词语描绘一下自己的感受。

中国文人墨客对秋情有独衷,他们用自己的真情诠释着秋的内涵。所以一位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那么,郁达夫选择了怎样的故都秋景,体现出怎样的情怀心境呢?那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郁达夫(~),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

1 / 7

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年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和《郁达夫选集》等。

从年月至年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年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年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年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探究文本 (一)破题感知

提问: “故都”当时叫北平,即现在的北京,所谓故都的秋也是北平的秋,那么你觉得把题目改为北平的秋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

2 / 7

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所以‘故都’二字点出了北平的人文内涵,而“秋”是作者笔下的自然景观。因此标题,既体现了人文景观又体现了自然景观。

(二)整体感知作者的感情及写作思路

、请学生谈谈自己阅读的感受,师总结:眷恋、向往、赞美之情及悲凉、孤寂之味。

、快速默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即文章的文眼是哪句?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生齐读、段,思考:这两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用对比手法写对北国、南国之秋的感受,写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跳读段,思考:作者写了哪些秋景?用最简洁的文字概括。 明确: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集体朗读最后两段,思考:这两段文字主要写什么?

明确: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如北国之秋,直接抒发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限眷恋之情。

板书:

一、():抒发感受,向往故都之秋 秋晨院落 秋槐落蕊

二、() 秋蝉残声 首尾呼应,意境深化

3 / 7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三():总结全文,眷恋故都之秋

四、自主、合作、探究: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上。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的刻画这几幅秋景的?

、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秋景的?为什么? 明确:声音、色彩。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入其境。

现在我们具体来看—段,看看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具体表现故都秋的清,净,悲凉的。

、请同学朗读()。

学生:①圈画出作者所描写的物象②圈画呈现物象色彩的词语③圈画传递物象声响的词语。

、作者依次写了哪些秋景:碧空、喇叭花、秋草、槐蕊、秋蝉、秋风秋雨、人、枣树。

、观秋色

()现在大家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

明确: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明确:冷色。

()面对这么多的冷色,作为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自然会产生一种冷清的感觉,这也正是作者所说的故都的秋的“清”。

4 / 7

正如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选取这些色彩表明作者内心的冷清、孤独。

、听秋声

色彩的角度也就是视觉的角度,作者以眼前所见表现心中所感。那么除了视觉的角度,本文还有什么角度?明确:听觉

()那么接下来,我们共同来倾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 明确:驯鸽声、蝉声、风雨声、人声。

()写这么多声音,是不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呢?为什么? 明确: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碧天下,连小虫、扫帚声这样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好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作者是以动(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

、品秋味

()秋声寂寞,秋色冷清,作为一个孤独的飘零者,作者身处在如此冷清、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品味到一种什么样的秋味呢?明确:孤独、悲凉。这“悲凉”就是故都的秋味。

()朗读第三自然段,感悟秋味。

画面:一椽破屋 天色碧绿 驯鸽飞声 在破壁腰中 牵牛花的蓝朵 疏疏落诺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画面中的人:早晨起来无事可做。日光能细数吗?静对着蓝朵干嘛?寂寞。清闲(神态、动作) 主观的情是——悲凉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笔下渲染的秋是冷清而寂静的更是美丽的,美好是事物在秋天里凋零,作者将自己对美好事物在秋天里的无情

5 / 7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反思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深入解读文本,体会情、景、理相结合的笔法特点。、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赞美北国之秋的深刻内涵。、体会作者对北国秋天的深情,了解感情背后的意蕴。教学重点:解读文章的——段,集中描写故都秋景的段落,体会作者笔下北国之秋的特点,以及所表现出的深刻内涵。教学难点:通过全文的品读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5w7h7x4w07g2499ip734mu7526kg600fs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