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心建筑设计·调研报告
学校:武汉理工大学 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专业班级: 指导老师: 姓名:
调研时间:2013/3/2—3/9
调研对象:本次拟设计所在基地、相关实例(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美术馆)等
调研内容:
一. 基地调研 1. 地理位置
此次设计所选基地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路,武汉大学正门对面。(图1)
2. 规划基地周边环境
交通状况
该基地临近珞狮北路、珞珈山路与八一路,是被三路相围形成的三角形地块。(图2)
图1 基地卫星图 百度地图 其中,珞狮北路为双向四车道道路,车流量较大,平均每分钟达25辆机动车驶过选取计算点。行驶秩序良好。同时其方向上已建成高架桥(图3),为双向四车道,连通马房山及东湖地区,车流量大。高度约为10米;
珞珈山路(图4)为双向单车道,车流量小,平均每分钟有7辆机动车驶过选取计算点。行驶秩序较乱;
八一路为双向双车道,目前被围合修建,无法深入调研。
图2 基地交通分析图 图3 基地西侧高架桥 自摄 图4 珞珈山路 自摄
城市设施
该基地周边环绕多种性质城市设施,主要以商业圈、居民区、大学校园为主,服务于居民、学生、办公人员等多种类型人群。
其中基地东北方向正对武汉大学校门(图5,目前围合修建中),临近武汉大学园区。 东、西边方向多以居民区为主,有部分店铺、商业购物(图6)、办公中心。东边方向以多层建筑居多,西边方向则以高层建筑居多。
图5 武汉大学校门 百度图片 图6 基地内商业购物中心 自摄
人、车流方向
受到交通、城市设施等条件因素的影响,通向基地的人群方向各异(主要方向如图7箭头所示),则基地有3处人群主要集散区域(如图7黄色圆圈所示)。
车流方向主要来自八一路与珞珈山路。因珞狮北路方向上有进入高架桥的入口,基本没有可以通入基地内的车流通道。 图7 人车流方向分析图 3. 基地现状
基地目前建有许多公共建筑,如:中国工商银行(图8)、湖北省影视艺术中心、科学院、购物中心以及诸多商铺。基地内部有一条较窄通道连接珞狮北路及珞珈山路,且不对外开放。另外,基地地块南边方向的夹角处,正在作为临时停车位使用中(图9),对城市交通、景观有一定不良影响。基地内及周围建筑较为老旧,其中基地内的建筑离高架桥较近(图10),在声环境上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图8 中国工商银行 自摄 图9 临时停车位 自摄 图10 基地内居民区与高架桥 自摄
二. 相关实例调研
实例1:湖北省博物馆(图11)
1. 地理位置
馆舍位于东湖之畔,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56号。(图12)
图11 湖北省博物馆 自摄 2. 周边环境
城市设施
湖北省博物馆地处东湖周边,风景优美。周围以休闲、娱乐、文化性质的公共设施为主,如:湖北省美术馆、湖北省考古研究所、东湖牡丹园、东湖风景区等;以及部分商业办公楼、居民区等。
光环境
湖北省博物馆为西北朝向,太阳的周期运动对省博的影响较小,减少了阳光直射。且历史文物博物馆对自然采光要求低,省博展览空间基本上无开窗,自然采光
图12 湖北省博物馆卫星图 百度地图 较少。
通风环境
武汉市为西南风向。
由于墙面开窗较少,展览空间墙面未开窗,所以室内自然通风不好。但是馆内安装了空调通风装置,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室内通风状况。
3. 建筑风格
整体建筑风格以模仿古代楚国王宫建筑风格为依据设计。建筑布局、外立面装饰、屋顶形式、建筑色彩等方面均向人们展示了庄重典雅、简洁明快的楚国建筑风貌。
建筑布局
湖北省博物馆建筑主体为西北朝向,采用一主两翼、中轴对称式布局(图13),反映图13 湖北博物馆鸟瞰图 百度图片 出传统宫殿类古建的严谨秩序。拟建的综合陈
列馆和编钟馆、楚文化馆形成“一主两翼”的布局,高度体现了楚国建筑的中轴对称,一台一殿”,多台成组”,多组成群”的离台建筑群布局格式。另外,馆内广场位置设置了水景、小桥等小景。
楚文化元素的使用:外立面装饰、屋顶形式、色彩、中庭 从外立面看,对于楚国王宫的高台、多层坡顶的宽重檐以及大坡式屋顶等楚式元素的模仿利用较多。
图2 基地交通分析图 造型上运用水平方向的层层屋檐,环绕各层的走廊栏杆,屋面、屋脊、装饰局部使用曲线。
在屋顶的处理上,采用了传统的青砖黛瓦,屋坡的折线反字及以后的举折的做法。虽然曲
图14 湖北博物馆编钟馆 自摄 度不大,屋角也没有翘起,以人字型的屋顶造型为主。
此外,在建筑外观上还可以看出,采用了黑色(琉璃瓦),米黄色(外墙),暗红色(外墙柱)和茶色(玻璃)等色彩。除左侧编钟馆采用褐色外,其余主体建筑呈蓝色。楚文化在颜色偏好方面为尚黑,喜赤。(图14)
建筑内的几处中庭,不仅作为采光通风功能空间,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休息平台。其中出现了中国建筑中对“圆”的使用(图15),休息的座椅、植物水体的布局都富有中国文化的气息。
另外,室内也有许多处对图形文化的使用。(图16)
图16 走道处的墙壁装饰 自摄 图15 中庭休息平台 自摄 4. 细部设计
针对于本次所选设计主题的主要考虑方向,而从所调研的实例中选取了如下几点方面详细分析
照明设计
湖北省博物馆中采用了许多照明方式,可分为人工照明与自然采光两种方式。
馆内自然采光方式主要用在公共休息活动空间中,对展品的自然采光要求较低。其中墙体开窗采光方式(图17、18)主要运用在公共厕所等人群集散空间、屋顶采光方式(图19)运用在天井部分、高侧窗采光方式运用在通道空间。
图17 厕所区域侧墙采光 自摄 图18 廊道空间墙体采光 自摄 人工照明则主要运用在对展品的展示功能上(图20、21、22)。楼梯空间也以人工照明方式为主(图23)。
图20 展品人工照明 自摄 图21 展品人工照明 自摄 局部也有人工照明与自然采光共同使用的空间(图24)。在人工光与自然光交汇形成的光线上,让人顿感空间的明亮与宽敞。
图24 人工照明与自然采光 自摄
图19 天井处屋顶采光 自摄 图22 展品人工照明 自摄 图23 楼梯间人工照明 自摄
在对公共建筑的采光设计上,应着重考虑到建筑本身的性质。而公共建筑是指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人们聚集于此进行文化交流、休闲娱乐等活动。这就使得公共建筑在要满足人群集散的功能要求上,同时还能为活动人群带来特殊的游玩感受。它们不仅是一个使用空间,更是一个艺术、精神的交流平台。
而光线是建筑的灵魂,建筑的体量和空间需要。人们在光影中得到深刻的认识和感受。由于光的存在,赋予了建筑以无穷的生命力;由于光的存在,使人们把建筑的形体、色彩、质感等因素和自己的情感相联系。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建筑师们巧妙地把太阳光引入建筑的内部空间,在满足基本光照需求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特殊艺术效果的建筑空间。而这些智慧的载体往往是艺术中心或是博物馆类的展示空间。
然而,在湖北省博物馆中,对于采光方面的设计偏着重在了对于照明的需求,只强调了“亮”这一说,在“感情”的方面似乎没有多做考虑。除了展厅内对展品的照明做了一些气氛的烘托外,其余照明方式都过于生硬与直白。
入口设计
入口(图25)选择为两条道路(黄鹂路和东湖路)交叉转角处。道路与建筑人口之间设置小型广 场,为人流的集散缓冲提供空间。采用了对称的双体阙,纳入了安检、值班、行李暂存的功能。
装饰材料设计 图25 入口 百度图片 在展厅内部可以看到墙面、地面等细部出现许多不同的装饰材料,均以楚文化展品有。例如:竹排(图26)、竹席(图27)、木材、石材(图28)等。通过对不同材料的使用,提示这展馆的特性,也使这些功能区块更加容易融入建筑主体元素与风格当中。但个人认为,这些元素的使用稍微有些不明显,偶尔能被用心留意的人发现,大多数游客并没有发现这写颇具特色材料的存在。有时候对于文化的传播不一定是锁在柜子里的展品,若多一些能让人亲自去触摸与感受的元素也许更能相得益彰。
图26 竹排 自摄 图27 竹席 自摄 图28 木材与石材 自摄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湖北省博物馆 [2] 百度百科,展示空间设计 [3] 百度文库,湖北省博物馆调研
[4] 《公共建筑采光设计与采光方法》,陈佳,建筑物理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