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教学大纲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
前 言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是其他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它的学 术水平反映了中医临床学科发展水平, 它以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 阐述内科病证 的证候、 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 指导中医内科临床实践, 系统地反映中医临床 思维及辨证论治的规律。
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专业基础理论和各脏腑系统主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 论治规律。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的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论 治和处方用药知识及部分难治病、 急危重症的诊治, 熟悉中医内科的临床思维及 实际操作程序。
本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概要介绍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地位、任 务,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及其依据,内科病证发病学、证候学、治疗学特点,中医 内科学的学习方法及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各论分 8 章,分别介绍 56个常见病 证以及各章所属病证共同的主要证候及特征、病机述要、治疗要点等基本知识, 教学时数为 108 学时,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 由于受学时限制, 总论各章让学生 自学,各论部分只讲述 36 个重点病证。如有条件可采用小班、小组讲课及住院 病人床边现场教学、 门诊典型病例示教等实践教学活动, 切实提高学生的临床实 际工作能力。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总论 [ 目的要求 ]
1 .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 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 熟悉中医内科理论对临床 的指导 意义。
2 .熟悉中医内科病证发病学、证候学、治疗学的特点。
3 .了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病证分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 .了解中医内科学与西医内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 教学内容 ]
1 .讲述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及地位。 2 .简介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3 .简介中医内科病证的分类及其依据。
4 .重点讲解与分析中医内科病证和发病学特点。 5 .重点讲解与分析中医内科病证和证候学特点。 6 .重点讲解与分析中医内科病证的治疗学的特点。 7 .介绍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8 .说明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指出注意与前期课程中医学基础、 中药 学、方剂的衔接,和与其后期课程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的关系。 [ 教学方法 ] 自学。 各论 眩晕
[ 目的要求 ]
1 .了解眩晕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眩晕的病因病机及风、 火、虚与瘀血的病理变化在眩晕发病中的作用和 区别。
3 .熟悉眩晕各种类型的证候特点、治疗方法及常用方药。 [ 教学内容 ]
1 .介绍眩晕的证候特点及历史沿革。
2 .讲解眩晕的病因病机及风、火、痰与瘀血的特征和区别。
3 .详细讲解眩晕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瘀血阻络的证候 特点及治疗方法,重点讲解眩晕治疗的标本缓急以及各型治法、方药与加减。 4 .讲解眩晕的转归预后,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 [ 教学方法 ]
1 .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 2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胃痛 [ 目的要求 ]
1 .了解胃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 多发病, 大体范围, 调摄护理, 以及研究进展。 2 .熟悉胃痛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 3 .掌握胃痛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以及证治分类。
[ 教学内容 ]
1 .介绍胃痛的定义、沿革及范围。
2 .分析胃痛的病因病机,以胃气失和,气机不利为基本病机,明确脏腑关系。 3 .叙述证候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4 .讲解胃痛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以及 “通”法的运用。 5 .详细讲解胃痛的证治方药。 6 .简介调摄护理、研究进展。 [ 教学方法 ] 1 .课堂讲授为主。 2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腹痛 [ 目的要求 ]
1 .了解腹痛是临床上极常见的病证,大体范围,调摄护理,以及研究进展 2 .熟悉腹痛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
3 .掌握腹痛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以及证治分类。 [ 教学内容 ]
1 .介绍腹痛的定义、沿革及范围。
2 .分析腹痛的病因病机,分清寒热虚实,以及不通则痛的基本病机。
。
3 .叙述腹痛的证候特征,诊断要点,以及与其他病证中所见腹痛的区别。 4 .讲解腹痛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明确 “通”法在本病中的应用。 5 .详细讲解腹痛的证治方药。 6 .简介调摄护理、研究进展。 [ 教学方法 ]
1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间见习。 2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呕吐 [ 目的要求 ]
1 .了解呕吐是较常见病证,大体范围,调摄护理,以及研究进展。 2 .熟悉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
3 .掌握呕吐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以及证治分类。 [ 教学内容 ]
1 .介绍呕吐的定义、沿革及范围。
2 .分析呕吐的病因病机,明确其分为虚实两类,以胃失和降为基本病机。 3 .叙述呕吐的证候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4 .讲解呕吐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明确以降逆和胃为大法。 5 .详细讲解证治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