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 2014 行政管理《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 根据题型已排版
填空题:
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 罗斯 )和英国心理学 家( 麦独
孤 )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 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 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A 暗示可以分为 ( 直接暗示 )、( 间接暗示 )、( 反
暗示 )和自我暗示四种类型。
D 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 ( 访谈法 ) ,另 一种是(问
卷法)。/多伊奇(M. Deutsch)和 克劳斯(R. M. Krauss)于I960年进行的“运输 竞赛”研究是一项 S 说明( 竞争 )与( 合作 )之间关系的经典研究。 F 服
从根据服从的对象一般可分为:对( 他人 ) 的服从和对( 规范 )的服从。
G 个体对自我的认识, 即自我概念可分为 ( 生理 ) 自我、( 社会 )自我和( 心理 )自我。 /根据攻击 方式的
不同, 攻击行为可分为 (言语 )攻击和 (动 作 )攻击。
/根据攻击行为的目的不同可以将攻击 行为分为( 工具性 )
攻击行为和( 敌对性 )攻击 行为。 /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
角色的方式不同,可 以把角色分为( 先赋 )角色和( 自
致 )角色。 / 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
同, 可将角色分为( 规定性 )角色和( 开放性 )角 色。
/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
( 改变认知 )、(改变行为 )和( 增加新的认知) 。 /
根据希金斯 ( Higgins ,1 987)的自我差距理论, 个 体
有两种内在的标准: ( 理想的自我 )与( 应该 的自
我 )。 /观察法有多种形式 ,可分为( 一般观 察法 ) 与
( 参与观察法 )。
J 角色冲突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 (角色内的 )冲 突和
( 角色间的 )冲突。 /解释攻击行为为什么 会产生的理论
主要有( 本能论 ) 、 (挫折—攻击 理论 )和( 社会学
习理论 )。
K 凯尔曼指出, 态度的改变要经历 ( 服从 )、( 认 同 )和( 内化 )三个阶段。 /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 把行为
的原因分为三种,即( 行动者 )、(行动者 知觉的对象 )和( 行动产生的环境 )。 /刻板印象 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
途径:一是个人的( 亲身经 验 ) ;二是( 社会学习 )。 L 勒温等人把群体领导方式分为( 专制型领导 )、 ( 民主型领导 )和( 放任型领导 )。 /领导是一个 过程,是对人们施加影响的过程, 它由(领导者 )、 ( 被领导者 )、和( 环境 )三个因素所构成。 Q 琼斯与戴维斯( Jones & Davis,1965 ) 提出的对 应推
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 品
质 )与他们的外在 ( 行为 )相对应。
R 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递( 信息 )、沟通( 思 想)和交流( 情感 )的过程。 /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
( 直接性 )和( 情感性 )三个特点。
S 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 人际交往 ),根据认知对 象的
( 外在特征 ),推测与判断其( 内在属性 )的 过程。 /社会心理学家一般都把模仿分成( 无意 )模 仿和( 有意 )模仿两类。 /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 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 控制,突出( 自变量 )和( 因变量 )之间的关系。
/舒茨(W.C.Schuts)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 3种最基本的人际需要: ( 包容) 的需要、 (控制 )的需要和( 情感 )的需要。 /斯腾 伯格认为 :爱
情体验具有 ( 亲密 )、( 激情 )与( 承诺 ) 三种成分。
T 他人暗示可分为直接暗示、 ( 间接暗示 )和( 反 暗示 )。
他人在场对个体活动效率的影响分两种: ( 社会促 进) 和 (社会抑制 )。 /态度是由( 认知)、( 情 感 )和( 行
为 )三种成分构成。
W 伍德( Wood, 1989)把社会比较的方式分为 ( 向 上
比较 ) 、 ( 相似比较 ) 与( 向下比较 ) 三
种。
Y 言语之外的一些行为,如( 面部 )表情、( 身 段 )表
情、( 言语 )表情等却很难被人有意识地加以 控制, 从而
能更真实地揭露人们内心的想法、 情绪、 性格等。 /以内容
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 道
德)社会化、 (政治 )社会化和( 法律 )社会化。 / 影响
人际吸引的因素除了个人特征外,还有熟悉、
(接近 )、(相似)和( 互补)。 /由于研究使用的场 合
的不同, 实验法分为( 实验室 )实验法和( 现 场 )实验
法两种形式。
Z 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 强制性 的 ),
二是( 非强制性的 )。 /自我意识发生或形成 的主要标志
有( 物-我分化 ) 、( 人-我分化 )和 有关( 自我的
词 )的掌握。
单选题:
“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未曾偷”的故事说的 是一种( D 反暗示)。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表明:认知者的( D 情 感状
态)会影响社会认知。 “三个和尚没水吃” 属于一种 ( C 社会惰化) 现象。 A爱情三角理论由(C斯腾伯格(Sternberg))提出 的。 C 城市移民群体为适应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急剧 变迁而主动进行的社会化过程属于( D 继续社会 化)。/挫折—攻击
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B 多拉德)和米勒( N.E.Miller )等人在 1939 年提出 的。
E 儿童期社会化被学者们称为( B 基本社会化) 。 F 费斯
汀格的“社会比较过程理论” 认为,当个 体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失去判断的 客观标准时,往往同( B 与自己类似的人)进行 比较。
G 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 规则化,形
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 的(C整体性)。/个体受到外界压力, 不得不改变 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叫做
(C服从)。/根据维纳(Weiner)的归因模型, 下 列属于稳定内因的是(C ?能力)。
J 监狱中对罪犯的全面改造是属于 ( D 再社会化) 。 K卡茨(D. Katz )于I960年提出了有关态度形成 与改变的( A 功能理论)。
L 罗森塔尔等 ( Rosenthal & Jacobson, 1968) 的 一项
经典研究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显 著影响。 这种期望的作用也称为 ( A 皮克马利翁效 应)。
M 米尔格拉姆 ( Milgram )的经典电击实验证明了 ( D 服从) 行为的普遍存在。 /某人在初次会面时 给别人留下的
印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别 人对他的看法,这种现象属于(
C首因效应)。
Q 青少年期的社会化被称为( C 预期社会化) 。
R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 ( D 费斯廷格 (Festinger) )提 出
的。
S三度归因理论(cube theory)是由(A.凯利)提 出来的。/社会判断理论认为,当一种新观点处于 个体的 ( D 不明朗区 )时,最有可能引起个体态度 的改变。
W 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 ( A 任务难度 )看作是 稳定的外因。 /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 ( B .机遇)看 作是暂时的外因。 /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 D . 努力)看作是暂时的内
因。
X 下列角色中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是( C .外交官)。 /下列角色中属于开放性角色的是( B.朋友)。/下 列有关文化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C .文化具有遗 传性 )。 /下列属于非正式群体的是( B 集邮爱好 者协会)。 /下列属于正式群体的是( C 学校的班 级)。/心理学家雷维奇(P.Lewicki)通过利用“雷 维奇人
际关系测量游戏”方法对一千对夫妇进行 研究,把人际关系归纳为( D 8)种类型。
Y 有关态度改变的社会判断理论是由 ( A 谢里夫 ) 和霍夫兰的( Hovland, C. L. )在 1961 年首次提出 的。
Z 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人容易接受其他青年人的 劝说, 这体现了劝说者的 ( B 相似性)对态度改 变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年轻貌美的 异性会不
由自主地赋予他(她)们各种好的品质, 这种现象被称为 ( C 晕轮效应) 。 /著名的阿希三垂 线实验证明了( C 从众)现象的存在。
/自我概念 的内
容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C心理自我)。 名词解释:
C 从众 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 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 人保
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 判断、 信仰或行为的倾向。
D 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 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 我们 倾向
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对事件 做出判断,这种对情境的 判断受他人反应影响的现象,就是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
F 服从 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 与行
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 象。外界的压力主要来自两 个方面 ——他人和规范。
G 攻击行为 违背了社会主流规范,有目的、有意图地伤 害或试
图伤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状 况及破坏其他目标的行 为。 /归因 :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 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 性质的过程。 /规定性 角色 是指角色扮演者的行为方式和规范都有明确的规定, 角色不能按照自己的 理解自行其是。
J 基本归因错误 :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 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 素的现象。 /简单暴露效 应 简单暴露
效应是指人们对其他人或事物的态度随着接 触次数的增加而变 得更加积极的一种现象。 /角色扮演 即角色实践, 它是角色期待和角色领悟的发展, 是个体按照 其特定的地位和所处的情境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
K 刻板印象 所谓的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 形成的
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L 利他行为 对别人有好处、 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 的行为。 /领导 领导被看做群体或组织中特定的人在一定 的环境条件
下,为实现既定目标,对所 在群体或组织和所 属成员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行为过程。 /领导方式 领导 方式又称领导风格, 是领导者从事领导活动时所采纳的行为 方式和所表 现的行为特征。
M 模仿 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 行为的
刺激影响,仿照他人的行 为,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 同或相似。
Q 去个性化 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 盾行为
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 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 反社会行为。
/群体极化 群体决策方向上与个人决策相一 致,但比个人决策结果更极端,这就是群体 极化。 /群体
思维 群体思维也叫小群体意识, 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 上的
一致,而阻碍了对 问题的所有可能解决办法和行动方 案作出实事求是且准备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 的 现象。
R 人际沟通 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 的过程。 / 人际关系 所谓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们在共同活动 中彼此寻
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 互间的心理关系。
S 社会比较 指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获取有关自我的 重要信息的过程。 /社会促进 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时 候,如果有其
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到有一种刺激, 这种刺 激会影响到他的活动效果,如果这一刺激会促进活动的完 成,我们称其为 “社会促进 ”。/社会惰化 是指个人与群体 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 个人所付出的努力往往比单 独时偏少, 不如独立完成时出力多, 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 率下降的现象, 也称为社会懈怠。 /社会角色 是指个人与 其社会地位、 身份相一致的、 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及相 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认知 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 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 过程。 / 社会影响 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 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T 态度 个体对社会存在(某一特定的人、事、物)所持 有的具有一定结构且比较稳定 的内在心理状态。它由认 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构成。
Y 晕轮效应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 就会推断 他也具
有其他相似的,或相互关 联的特征,这种倾向被 称为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
Z 责任扩散 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 如果有其他 人在
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 责任就会减小。因为每 个人都认为助人的责任和助人失败所带来的可能成本应 该由大家共 同承担,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 他人身上。 /自我美化 个体以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 的方式收集、解释有关自己的信息,以建立与 提升自尊。 / 自我设障 个体常常将失败归于外因,但有时也积极主 动,预先设置障碍,以其作为后来 失败的归因,达到保
护自尊的目的。 /自我实现的预言 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 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 望又 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实现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自 我实现的预言。 /再社
会化 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 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
了适应这种新的 情况, 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 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简答题:
G 攻击行为是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那我们根据 哪些线索来
判断一个人的攻击行为是故意的? 判 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属于
攻击行为,必须分析其动机,了 解其行为意图。 1. 行为 发生的社会情境。 2.行为者的社会 角色。3. 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 只要其具有攻击的 意图, 就是攻击行为。
J 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 调查法分为两种: 一种是访
谈法,另一种是问卷法。访谈 法是研究者亲自 访问被调查者,向他们直接提问,并对回答作出记录;问 卷法则是以书面 形式向被调查者提问,让他们填写问卷。 调查法的优点在于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较省 时省力, 收集的信息量较大。调查法的缺点主要在于准确性较弱。 /简述自我概念是通过哪些渠道逐渐形成与发展 的。 自我概念是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认知 能力不断提 高的过程中,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一般 说来,自我概念随着 个体年龄的增长不断地增加维度, 而且自我概念的维度随着个体面临的主要生活任务而变 化。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可以通过以下四个主要渠道而逐 渐形成与发展的。 1. 重要他人的评 价。2. 他人的态度与反 应。 /简述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有哪些。 自我表现 指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以形成、维持、 加强或 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自我表现的影响因素: 1. 个体所处的场合影响自我表 现。2.个体的交往对象影响自 我表现。 3.个体的自我监控水平影响自我表现。 /简述对 应推论理论的基本内容。 琼斯与戴维斯 Jones Davis 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品质与 他们的外在行为相对应。 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有 1 行为 的社会合意度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 会所接受时如当一个人做了不道德的事如杀人我们就可
以从其行为推论出他 / 她是一个不道德如残忍、无人性的 人。 2 行为的自由选择性如某人从事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而 非在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那我们就会认为此人的行为与 其内在的品质相对应。 /简述改变态度的方法有哪些? 改变态度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劝说宣传法、角色扮演 法、团体影响法、活动参与法。一 .劝说宣传法。这是一种 借助语言、报纸、杂志、广播、 电视、电影、广告等各种 传播媒介来传播信息、 影响人们,使之态度发生改变的方法。 二 . 角度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通过角色对承担角色的个体 所具有的约束和影响来改变个体态 度的,该方法在态度改 变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三 .团体影响法。通过团体对个体所 具有的影 响也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四 .活动参与 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引导人们参加与态度改 变有关的活动 来改变人们的态度。
/简述群体决策有哪些好处 。 群
体决策具有以下积极功能: 第一,减少偏见。 第二, 获得 大 多数人的支持。第三,增强了成员的责任感。第四,提高了 执行决策的效率。可以对问 题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并提出更 丰富的备选方案, 还可以加强成员间信息的沟通, 改善群体 内人际关系,增进了解和信任。 /简述去个性化的定义
以及影响去个性化的主要因素。 去个性化现象就是指 个体丧失了抵 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 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 会行为。影 响去个性化的因素: 首先, 匿名性是引起去个性化现象的关 键。其次,责任分 散的
影响。最后,自我意识下降。当然, 还有大量的因素也可能导致去个性化,如群体规 模、情绪 的激发水平、情境不明确时的新奇感、群体中独特刺激、参 与群体活动的程度等。 /简述从众的积极与消极意义。 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 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消极的 意义:从众行为容易给人和群 体带来惰性,抑制创造性, 从众行为过多还可能导致组织内部风气的变坏。 积极性的意 义: 首先,从众可以促进人们维护社会秩序和发扬良好的 道德风尚, 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消 除不正确的思想观念。 其次,从众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领导者实现预定目 标。再次, 从众行为能使个体达到心理平衡。最后,从众 行为有助于领导意图的贯彻和执行,有助于 组织规范、秩 序的形成,有助于维护权威和制度,使组织内秩序稳定,维 护其正常运转。
Q 群体规范有哪些功能? 群体规范有以下功能:第一, 群体支
柱的功能。第二,评价准 则的功能。第三,对群体 成员的约束功
能。第四,行为矫正功能。总之,群体规范明 确了 群体成员行为的奖惩标准,保障了群体成员行为的一 致性,从而维护了群体的稳定,发挥 了群体的正常功能。 R 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认知失调论是费 斯廷格于 1957 年提出来的。所谓认 知失调是指个体所持 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冲突, 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 当在认知上 产生失调 状态时就会引起个体心理上的不愉快和不舒适的 感觉体验,造成心理上的紧张感,从而驱 使个体去减轻或 消除失调状态, 使认知互相协调一致。 通常消除失调状态的 方法有:(1) 改变认知 (2)改变行为 (3) 增加新认知 /如 何减少群体冲突和偏见? 减少群体冲突和偏见的方法: 1. 消除刻板印象。 2.增加平等的、 个人间的接触。 3.共同命 运与合作奖励。
S 什么是自尊?影响自尊的因素有哪些? 自尊是个 体对自己
的整体评价, 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影响 自尊的因素: 1.生活中的成败经验。 2.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 3. 自己的内部标准。 /什么是刻板印象?它的利与弊是
什么? 所谓的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 的固定而
概括的印象。使用刻板印象的好 处就是能快速 地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但刻板印 象的使用也有弊端: 一是它夸大了群体内成员间的相似 性,从而对个体的知觉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 二是它夸大群体间的差异性,容易产生偏见与歧视。 / 什么叫基本归因错误?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基本 归因错误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 夸大行动者的 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可有: 1.人 们有一种信念,相信 人们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多 以内因来解释人的行为,而忽略外因的影响。 2. 情境中的 行动者比情境中的其他因素往往更突出,所以,人们更容 易注意行动者,而忽略背景因素、 社会因素。 /什么叫 宽大效应?这
种现象为什么会产生? 在知觉他人的 过程中,人们比较关注与
重视负 性信息,但是人们却倾 向于对他人作正性的评价,这种现象叫宽大效应。原因可 能有:1. 人们希望自己的周围都是好人好事, 这样自己会 感觉舒服些; 2. 在大多数文化中, 正性词汇 比负性词更常 见;3. 人们通过对他人的宽容来显示自己的大度与仁慈。 / 社会认知具有哪些特征? 作为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 即以人为对象的知觉,社会认知服从 于一般知觉所具有 的普遍规律性,又具有一般知觉所不具有的特点。 1. 选择 性。一方面,人 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注意哪些信息, 另一方面, 刺激的强度也影响着认知者。 2. 双向性。 社会 认知的过程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3. 整体性。人们在 社会认知过程中,自觉或不自 觉地贯彻了完形原则,即 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特征材料加以规则 化,形成 完整的印象。 4. 易出偏差性。人们在感知、认
识 他人时经常出现偏差。
W 为什么在其他人需要帮助时会出现旁观者效 应? 第一种是
责任扩散,第二种可能原因对 模糊情境的 社会性定义。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 他人的反应来对事件 做出判断,这种对情境的判断受他 人反应影响的现象, 就是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 外部情 境 因素要在个体参照他人行为的基础上自主判断后起作用 并引发个体的各种反应,对同一 情境的社会性定义不同 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反应。第三个因素是评价焦虑。如果人 们知道别 人正在注视着自己,就会按照别人期待、以能 够被大家喜爱和接受的方式表现自我。
Z 在说服他人改变态度时,发起者(说服者)的 哪些特性会
影响说服的力度? 发起者的几个 特性会 影响说明的力度,如权
威性、可信赖性、吸引力和相似性 等。1.权威性, 是由发起者 所受过的教育、 专业训练和所 从事的社会职业、 所具有的专业身份决定的。 2.可信赖性。 是 指发起者自身被他人相信和信赖的程度。 3.吸引力, 是 指发起者自身具备的人格特征、仪表 体态以及言谈举止 所具有的吸引力。 4. 相似性,是指发起者自身的身份、职 业、背景及态度、 观点等与被说服者有相似或相近的特 征。
应用分析题:
1. 请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商家为什么不惜重金用明 星做广告?
这样做可能会有哪些风险? 商家不惜 重金用明星做广告原因
有: ( 1)影响说服效果的发起者 的因素:吸引力 明星的吸引力大、知名度高,容易引起 消费者的好感,有助于增加产品的影响和说服力。 (2 ) 态度的学习理论(联结、强化、观察模仿) 明星的消费 态度和行为容易引导、 强化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 消费者会 观察、学习、模仿 明星的消费态度和行为。 ( 3)态度形 成的三阶段理论: 认同 消费者容易认同和接受明星的观点、 态度和行为,并有意无意地进行模仿。 这样做的风险有: (1)有些消费者对明星不信任,认为他们代言广告是为了 赚钱,并不代表产品好。 ( 2)产品的声誉容易受明星的丑 闻所累。
2. 有这样一则新闻报道: 18 岁青年刘某为抓小偷被 歹徒刺
穿心肺,血流不止,在他身边有几十个围观 的群众,却无一人帮忙。直到五六分钟后,才出现 一好心男子,将刘某抱入诊所。 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种“众人围观见死不救”的 现象。 1、这种现象被一些学者称为为旁观者效应,即当其 他人存
在时,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别 人,其他人越多,利 他行为的可能性越小。 2、原因可能有(结合案例说明,只 要合理即可) : 1)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 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 的责任就会 减小。 2)对模糊情境的解释: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 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对事件 做出判断。如,不知 歹徒和刘某是什么关系,不知该管不该管。
3)对利害得失
的计算:怕受到歹徒的伤害。
3.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资助贫困的学生无疑是伟 大的善
举。但资助者与被资助者并没有都像人们所 预料的那样一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如,丛飞资助 100 多个贫困学生,几乎是倾注全部家产。可是当 他生重病住院,连住院费都交不上时,竟有被资助 学生家长气冲冲地指责丛飞说,你不是说要资助孩 子上完大学吗?现在停了,不是在骗我们吗?孙俪 资助一个贫困学生从高中上到大学,花钱不少,投 入感情也很多,最后却几乎“反目为仇” 。请分析 有哪些可能的原因使“善良的种子结下的却是变异 的果实” ? 1、资助者的原
因: 动机一一施恩有念,如果
得不到受助人的理解和感激会觉得不公平 方式 ――不顾受 助者的自尊心 2、受助者的原因: 不感激,认为富人助人 是应该的:杀富济贫、公平的思想、明星也是为了出名 不 珍惜:因得之容易,不劳而获 自尊心作怪,不善表达沟通
4. 试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解释如下案例产生的原 因。一名 15 岁的美国中学生震惊了校园。他本是 大家眼中的受气包,
今天却拿着左轮手枪从厕所走 出来,一路走,一路打,还面带笑容。迄今已有 2 人死亡, 13 人受伤。 自称和少年枪手最要好的男生 说:“他平常喜欢看暴力电影。”他曾听这孩子讲 要枪杀人的事,但认为那是“说着玩儿的”,并未 报告校方。枪手的另一位朋友说那孩子平时不爱发 脾气,甚至不会打死一只苍蝇, 总是压抑自己, “我 真搞不懂为什么这次他会这样”。总统布什获悉深 表哀痛。
5. 阿尔贝?施佩尔是希特勒的首席顾问,他在回忆 录中写
道:围绕在希特勒周围的官员唯唯诺诺,即 使希特勒提出了最野蛮的、毫无人性的决策,大家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却没人提出异议。请用学过 的内容分析、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6.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群体内的各个成员间可能 既存在竞争,也存在合作。很多事实表明,不良 的竞争常常会两败俱伤,相互合作常会产生双赢 的局面。请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及您自己的经验来 阐述:(1)影响群体成员竞争与合作的因素有哪 些? 首先,成员之间的沟通程度是最重要的因素 之一。
一般而言,沟通的机会越多,合作的可能性越大。其次, 群体的奖励结构影响着群 体成员做出竞争或合作的选 择。再次,个体关于竞争的价值观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另外, 群体规模和相互性也会影响群体内的竞争与合作。 最后,共同外部威胁的出现也会促使群 体合作的产生。 ( 2)怎样做更有利于群体成员间合
作的形成? 答:
第一,加强沟通;第二合理的合作奖励结构 , 在合作奖励 结构的情境中,群体成员结 果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正性的; 第三人们要根据一方的表现改变自己的行为。如果对方是 个高 度竞争性的人,那么即使是最希望合作的个体可能 也会采取竞争性的行为;第四,相互妥协, 彼此让步; 第五,面对外部威胁,人们的群体归属感会高涨。
7.1986 年 1 月 28 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 后 72 秒
爆炸, 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经过深入细致 的调查取证后发现,在飞机发射之前工程师对发 射提出过置疑,认为空气的温度过低会对飞船的 安全造成威胁。但是两位高级管理人员并不同意 这个意见,他们强迫操作者发射了飞船。他们对 自己的观点非常自信,因为美国宇航局已经有 55 次成功发射的先例。 反对者迫于压力, 保持沉默, 于是出现了一致通过的假象。请说明为何会产生 这种悲剧?如何减少这种悲剧的产生? 悲剧产生 的原因主要是出现了群体思维。 具体原因可能
有: 第一, 美国宇航局已经有 55 次成功发射的先例,高级管理人员 盲目乐观,把自己的群体 看作是无所不能的,不可战胜 的,根本不会犯错误的。 第二,高级管理人员对与当前 群体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忽视或不予理睬,将反对意见进 行 合理化。 第三,那些持有怀疑或不同看法的人迫于压 力保持沉默,以示顺从,从而避免受到孤立、 嘲笑和排 斥。 减少群体思维的策略主要有: 首先,领导者应该鼓 励群体成员公开质询和提出怀疑,领导者应该乐于接受对 他的批评。 其次,领导者在讨论的最初阶段应该保持公 平,避免表现出对某种方案的偏爱,因为这样 会限制群 体成员对这个问题提出批评性意见。 第三,群体讨论中 应该邀请群体外的专家参与,并邀请专家对群体成员的观 点提出挑战
性 意见。 第四,征求匿名意见也有利于提高 群体决策的准确性。
8. 在 2001 年的辛辛那提市。 一个警察跟踪一位名 叫托马
斯的黑人进入了一条小巷,并命令他举起 双手,托马斯还没来得及答应就被开枪打死。实 际上,托马斯没有携带任何武器。托马斯成为六 年中第 15 个被辛辛那提市警察打死的美国黑人, 而期间没有一个白人被警察打死。为什么警察对 黑人白人会区别对待?如何避免这种区别对待的 产生? 因为在
美国,很多人,尤其是白人,对黑人存在 着偏见,认为黑人是缺乏教养的、充满暴 力的人群。 而 这种偏见则来源于社会分类,人们会借助社会分类的过程 把自己和别人分到或相同或不 同的社会群体中去,对那 些不属于他们同一 “群体 ”的人,人们很容易表现出偏见。 另外, 资源的有限性也会导致群体之间发生冲突,进而造 成偏见和歧视。 而且,人们从他们的家庭、伙伴、大众媒 体以及他们身处的社会中学会了这些偏见。 为了消除对黑 人的偏见,需要 1.消除对黑人的刻板印象 偏见的认知成分 往往是一种社会刻板印象。 根据研究, 由偏见对象表现出与 刻板印象相异 的行为来,会有助于偏见的消除。例如,如 果黑人从事一些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并在其 中取得成就 的话,就有助于削减人们对黑人持有的偏见。另外,通过对 公众进行反偏见教 育也可以有效减少偏见。 2. 增加与黑人 之间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 平等的接触和个人间的接触都 是为了深入全面地了解接触双方的独特性。 不平等的接触妨 碍双方相互间深入、 细致的了解, 并且还易产生先入为主的 判断。 3 .为黑人与白人群体设定共同命运与合作性奖励的 任务,而非互斥性的竞争任务,是消 解群体间的敌对情绪 和偏见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