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登革热宣传标语
第一篇:预防登革热宣传资料 预防登革热宣传资料 一、登革热病媒是什么?
登革热通过带有登革热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其中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在我省分布广泛,主要在清水容器中孳生,大多数在屋外或野外阴暗处流连,但亦会在户内活动。雌蚊嗜吸人血,吸血高峰在日落前两小时,及早上八、九时。室外及室内皆可叮咬人。
二、典型登革热的病征是什么?
感染登革热病毒后,经过3至15天的潜伏期(通常为5至8日),患者多以突然发热为首发症状,持续发热3~5天,严重头痛,四肢酸痛、关节痛、肌肉痛、背痛、后眼窝痛。发病后
3、4日出现红疹,恶心、呕吐,轻微的流牙血和流鼻血。病后有可能出现极度疲倦及抑郁症状,极少数病者会恶化至出血性登革热,并进一步出血、休克,严重时可引致死亡。
三、个人如何做好登革热防护?
现时并没有一种有效疫苗来预防登革热。预防登革热的最佳方法就是清除积水,防止伊蚊孳生,以避免给蚊子叮咬,有关预防蚊咬的措施如下:
第 1 页 共 1 页
(一)、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二)、防止积水,清除伊蚊孳生地: 1、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殖植物。
2、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
3、把室外露天的盆、罐及瓶子倒置或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防止积水。
4、将贮水容器、水井及贮水池加盖。 5、保持所有渠道畅通。
6、将地面凹陷的地方全部填平,以防积水。 (三)、怀疑自己感染登革热时要及时就诊。 第二篇:登革热预防宣传主题班会教案 登革热预防宣传知识主题班会教案 三台山九年制学校八年级69班郑彩芳 教学内容:
1、关于登革热的知识。 2、如何预防登革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登革热的害处。 2、教会学生预防登革热。 教学过程:
第 1 页 共 1 页
一、给学生观看关于登革热的录像。 二、看完后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教师详细给学生讲解登革热的源头、症状以及如何预防登革热。教会学生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让传播登革热的蚊子有滋生的机会
临床表现
潜伏期2~15d,平均6日左右,潜伏期长短与侵入病毒的量有关。我国近年来所见的登革热可分为典型登革热、轻型登革热和重型登革热。
登革热常见的症状
1、发热所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2~7d,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其骨、关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颜面及眼结膜出血,颈和上胸部皮肤潮红。脉搏早期加快,可出现相对缓脉,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
2、皮疹于病程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延及颈部及四肢。可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
第 1 页 共 1 页
肢、躯干和头面部,稍有痒感,皮疹持续3--4日,一般与发热同时消退,但也有热退皮疹明显者,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3、出血于发病后5-8日,25~50%病例有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及阴道出血等。
4、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及触痛。
5、其他可有肝脏肿大,脾大不常见,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重型登革热于病程3-5日出现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消化道出血及出血性休克,病情发展迅速,常因呼吸衰竭或出血性休克死亡。轻型登革热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肿大。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诊。
登革出血热
登革出血热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发热、肌痛、腰痛、但骨、关节痛不显著,而出血倾向严重,如鼻衄、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在热退前后的1-2日突然病情加重,出现:
1、休克在病程2-5日,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躁不安、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于4~10小时内死亡。
第 1 页 共 1 页
2、出血出血倾向严重,有皮肤大片瘀斑、鼻出血、呕血、便血、咯血、血尿,甚至颅内出血。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
多发群体
此病在新疫区普遍易感。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区,20岁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
疾病危害
20世纪,登革热在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大流行,病例数百万计。在东南亚一直呈地方性流行。1978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首先发生登革热,迅速波及几个市、县,并分离出第ⅳ型登革热病毒。此后,于19
79、19
80、1985年小流行中分离出ⅰ、ⅱ、ⅲ型病毒。1980年3月海南省开始流行,很快席卷全岛。此病传播迅速,发病率高,可通过现代化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故多发生在交通沿线及对外开放的城镇。病死率%~%,但有报告,严重且致命的登革出血热(denguehemorrhagicfever;dhf)或登革休克综合症
(dengueshocksyndrome;dss),其病死率可达12%至44%,是一种具有严重危害性的传染病。
第 1 页 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