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视觉文化下恋爱观察综艺走红研究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视觉文化下恋爱观察综艺走红研究

摘要:中国相亲类综艺节目从1988年诞生以来,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其节目形态、嘉宾阵容、运作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类节目在创新中积极制造趣味性和可看性,并将其上升至全民关注的话题,引起广泛热议。本文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入手,通过戈夫曼(Goffman)的“戏剧理论”以及拉康(Lacan)的“凝视理论”来分析该类综艺节目走红的原因,及其在类型化发展中体现出的普遍性的叙事逻辑,并在最后提出该类节目目前存在的发展问题及解决思路。

关键词:视觉文化;恋爱观察类综艺;走红;戏剧理论;凝视

中国的恋爱与相亲类综艺大概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从20世纪诞生开始,由最初简单朴实的模式一步步发展升级,节目设置日益丰富,增加了趣味性、游戏性和互动性,恋爱也逐渐由一种私密行为变成在大庭广众之下“被观察”的对象与事件。

一、中国恋爱观察类综艺发展历程

(一)1988―1998年:1.0时代―――素人。1988年由山西电视台制播的《电视红娘》是中国相亲类综艺的开创者。之后十年中逐渐出现的《玫瑰之约》《今晚我们相识》《男女当婚》《今夜情缘》等节目同《电视红娘》相比,增设了自我介绍、才艺展示、游戏互动等环节。这十年的探索构成了中国恋爱类综艺的1.0时代,特点是以素人为主体,形式较为简单,目的明确,现实感强。

(二)2009―2024年:2.0时代―――素人+明星。恋爱观察类综艺在21世纪的前十年并无太多发展。直到2009年,江苏卫视推出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再次引爆荧屏,随后《百里挑一》《非常完美》《我们约会吧》《称心如意》《爱情连连看》《爱情来敲门》等一大批相亲类节目雨后春笋般出现。该类节目的特点是“VCR介绍+现场讨论”,形式为“一对多”,根据VCR中体现出的男女嘉宾的生活,延伸出对当代年轻人爱情观、家庭观、世界观的思考和讨论。有些节目中,男女嘉宾的父母和其他亲人也会在场。2014年开始出现市场新象―――以明星为恋爱嘉宾,如《我们相爱吧》《如果爱》《女儿们的恋爱》等,以及关于明星夫妻旅行的《一路上有你》《鲁豫的礼物》。这类节目的出现具有里程碑意义,其将参与的主体由纯素人扩展到了明星,无论是对节目制作还是在大众眼中恋情必须隐藏的明星而言都实现了巨大的突破,其形式也更加多样,包括视频介绍、游戏互动、讨论提问、旅游等。

(三)2024至今:3.0时代―――星素结合。2024年至今迎来了恋爱类综艺的蓬勃发展时期。2024年,韩国综艺《HeartSignal》一炮而红后,腾讯率先买下其版权并推出《心动的信号》,拉开了一场素人恋爱综艺的风潮。到2024年,各大视频平台共推出了《心动的信号》《喜欢你我也是》《遇见你真好》等5个系列的超过10档恋爱综艺,其视频片段和嘉宾表现频频引爆社交媒体,话题热度一路飙

升,素人恋爱综艺蔚然成风。这一时期的恋爱综艺在形式上完全变革,采用了双舞台的“实景记录+明星分析”的模式,在2.0时代的基础上为素人恋爱添加了解释和注脚,星素结合,增加了视觉吸引力,同时配备有专业的情感专家或心理分析师,并在视频剪辑和明星分析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大众参与互动,进行CP预测,实现了质的突破。

二、恋爱观察类综艺走红的原因

(一)窥探:视觉快感+用户黏性。戈夫曼戏剧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生是个大舞台”。“前台”即为表演区域,每个人都在前台通过一系列的装备(sign-equipment)和舞台设置(setting)维系着“礼貌”和“体面”,从而进行自我展现①;而“后台”则是表演者卸下装备,进行缓冲和休息的区域,是观众不能进入的,通常被遮盖和隐藏的场所,因而与前台呈现出较大差异。戈夫曼在其戏剧理论中提到,观众越来越渴望将关注点从“前台”转向“后台”。回归恋爱观察类综艺,满足对他人表演背后的生活的观察欲,通过真实印象打破表演构建起来的虚拟印象,恋爱观察类综艺便是建立在观众这一心理需求的基础之上,通过观察他人私密性的真实恋爱经过与日常生活以实现视觉快感,对明星而言则有利于巩固其粉丝黏性。

(二)凝视:驯服欲望+自我观照。3.0时代的恋爱观察类综艺增加了第二舞台,即明星和情感专家在观察室中观看并分析讨论素人的表现,构成了相对于素人的“他者”。在此意义上,两层镜子的阻隔使得观众成为真正的“大他者”,第一面镜子将素人和明星分割,第二面镜子将明星与观众分割,因而观众成为最大的视觉体验者,享受到两个维度的视觉舞台和“拟态环境”,不仅可以完整细致地看到素人的恋爱互动过程,还能看到明星嘉宾在线“磕糖”,以及他们在观看素人恋爱时的反应和表情,形成了镜外之镜,看外之看。同时,这个观看也实现了由素人到明星又重回素人的循环。在拉康的凝视理论中,“凝视”总是与观者现实中缺席的欲望和幻想紧密相连,具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观者从“象征”阶段恢复到“想象”阶段②。观看恋爱观察类综艺,观众能够通过“凝视”将自己代入嘉宾身份和剧情发展,从而满足自己对美好浪漫爱情的向往。综艺节目的“造梦”机制往往更加隐蔽,观众可以用“虚幻的现实”弥补自身遗憾,达到对欲望的驯服。同时,“凝视”涉及“看”与“被看”,“被观看的对象也会以他的方式对观看主体发出‘看’的目光”③。观众在屏幕之镜前观看的同时也在映射自我,观看“他者”与构建“自我”不断地相互作用、交织模糊。恋爱观察类综艺中,观众能够通过嘉宾的表现对自身的生活产生感悟和反思,以人及己,观照自身,对自己的恋爱观、事业观、家庭观、生活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三)话语:表达权力+批判思考。除了满足观众的窥探欲,《心动的信号》等恋爱观察类综艺在明星嘉宾讨论的同时,还积极增加与观众的互动。首先是弹幕评论,节目通过明星嘉宾的意见领袖作用以及后期剪辑等方式来引导观众选择他们喜欢的CP以及预测哪对CP最后会在一起,赋予观众与明星同样的主体感和话语权

力。其次是微博话题,包括普适性的问题和个案性的问题,前者如“遇到喜欢的人要厚脸皮吗”(截止到2024年10月12日阅读量超过2600万,讨论超过2900万),后者如“张翰初恋跟我是他这辈子最大的幸福”“赵琦君恋综天花板”等直接引爆微博话题热搜榜。节目互动方式的创新提升了观众的自主性,充分尊重了观众的表达空间。观察室的引入和公众话语权力的获得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马尔库塞(Marcuse)提出的“单向度的人”的社会问题。观察室的讨论使明星观看时保持“有距离的代入”,既能将自己代入小屋生活,又能瞬间将自己拉回对现实的观照。同时,明星讨论的话题也会引导观众进行批判式的独立思考,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三、恋爱观察类综艺的逻辑叙事

(一)视觉逻辑。现代社会正在经历由“图像转向”向“视觉转向”的转变。所谓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则是由摄影机捕捉和剪辑师拼贴的“虚拟”影像,是以影像为媒介的观众与素人、观众与明星、素人与明星的关系,其本质是生产者在资本和利益的驱动下创造出的一种隐性统治和剥削大众的工具,成功入侵观众的生活,并控制大众的思想。在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的视觉建构中,选角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恋爱综艺前期对素人的筛选首先要考核其外形是否满足大众的普遍认知需求;其次遵循类型化与差异化的原则,使素人的整体阵容能够令大众满足和满意,要求每个个体以不同的风格和面貌出现,因而女嘉宾一般会包括淑女型、文艺型、酷帅型等,男嘉宾一般包括商务型、运动型、大叔型甚至“直男”,通过素人、机器、环境的交织共同呈现出恋爱的视觉景象。

(二)舞台逻辑。在恋爱观察类综艺中,素人嘉宾时时刻刻都处在摄像机的监视之下。在这个意义上,其生活的“后台”与表演的“前台”之间的界限被消解,而在集中生活的这段特定时期内,为了更多地展现自我,吸引异性的关注,其“舞台表演”的成分会加重。1.素人(1)第一幕:初见―――萌芽阶段首先在进入阶段,节目组为嘉宾搭建好了固定的舞台设置,即居住的小屋及其周边环境和室内陈设,进入之后每个嘉宾开始展现个人前台,通过外表和举止等个人有限的符号装备开始彰显自身个性,并逐步与其他参与者产生互动,例如互猜对方的年龄、职业、家乡、星座,询问对方的口味喜好等。(2)第二幕:升温―――发展阶段接下来进入节目的发展高潮。在为期一个月左右的相处过程中,小屋是固定的表演区域,全体素人和明星观察员构成了剧组,摄影师则在后台“隐秘”工作。各位素人嘉宾在小屋中生活时,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因而会积极地表现自己,想方设法增加与心仪对象的独处时间,通过话语暗指、准备爱心早餐、赠送礼物、散步约会、发送短信或写信等固定活动来推动剧情发展。若有心仪的嘉宾,主角则会呈现出两副面孔,面对心仪之人用尽全力展现自己并表达好感,呈现真心、真诚的面孔;面对不感兴趣的其他人,则用与社会公认的价值标准相符的“假面具”伪装自己,谦虚有礼但保持距离。面对心仪之人时的真实表演是无意识的反应,是面对具体情境时无目的的自然呈现。(3)第三幕:相恋―――高潮阶段作为节目高潮的嘉宾终选,节目组的舞台设置也是多种多样。例如,《心动的信号2》将每个嘉宾安排在不同地点

视觉文化下恋爱观察综艺走红研究

视觉文化下恋爱观察综艺走红研究摘要:中国相亲类综艺节目从1988年诞生以来,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其节目形态、嘉宾阵容、运作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类节目在创新中积极制造趣味性和可看性,并将其上升至全民关注的话题,引起广泛热议。本文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入手,通过戈夫曼(Goffman)的“戏剧理论”以及拉康(Lacan)的“凝视理论”来分析该类综艺节目走红的原因,及其在类型化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5nyo4i48c0daes3y3831emx02sb1m00voo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