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问题分析 学院:管理
学院 专业:物流管理 班级:物流管理111 姓名:万毅 学号:1408110327 摘要:近年来,就业问题已成为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就业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更影响着 国家的发展。然而如今毕业生众多,就业问题已成为十分严峻的问题,这既和国家的大学扩 招有关也和自身的择业观念有关。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创业则被人们所亲睐。对于解决大学生 就业而言大学生创业是自身价值的体现也是实现价值的另一通道。为此,政府应鼓励创业, 出台相应的政策来扶持 。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创业 大学时光即将结束了,还有半年我们将步入职场,进如社会这个大学堂,然而如今高校 毕业生犹如千军万马。像
985、211之类的高校毕业生更是有很强的竞争力,客
观的环境不 得不让我们考虑一下自身的处境。这学期,通过这门课让我懂得如今创业已成为时代的焦点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成功的创业者,而这些创业者中大多属于大学生, 他们的创业推动时代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创业是极具挑战性的社会活动,是对创业者自 身智慧、能力、气魄、胆识的全方位考验。要想获得成功的创业,不仅要具备一般人的基本 素质,同时还应具备创业的精神。只有通过创业才能有效的去缓解就业所带来的危机与压力。
我国自高校扩大招生开
始,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 育产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进入社
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即毕 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每年特定时间都会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大学毕 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 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 1、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何在 1.1 认识
有误区 (1)扩招惹的祸。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虽已接近国
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15%的起点
指标,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
5%左右,与发
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40%~50%以及从业人口中高学历比例1/3相比,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远未到过剩的程度,我 国大学毕业生的饱和性失业是不存在的。教育部对部分高校6 000多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 查显示,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66.67%,仅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内地 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去。可见毕业生就业难、人 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相对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业和大公司而已,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 部地区,则是绝对不足。 (2)大学毕业必然是精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 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 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 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中心地理位置
及起点 待遇等。所以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刚毕业 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因此应理性地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 位。 (3)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 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 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 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 等号。 1.2 整个社会就业现状不容乐观 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与一个国家就业需求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 策失调有关。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 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 400 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1.5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 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政 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 年城镇需安排2 200~2 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 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 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 1.3 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招
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
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
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 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 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 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 调整。第三,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 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 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2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对策思考 2.1 政府:创造良
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 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 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 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 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 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
台鼓励各种资 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 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 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2.2 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 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 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 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 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 的需求。 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 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2.3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
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 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2)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 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 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