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情节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结合文章理解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及摇摆的相关知识; 3.初步了解情节运行的动力“危机爆发”; 4.理解文章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的情节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结合文章理解“摇摆”的这种模式及其作用; 3.理解文章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幻灯)0.1元=50元=100元
公式是否成立?文学上的成立,源于《清兵卫与葫芦》;请数学课代表论证这个公式是如何成立的。(这一环节即相当于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初步了解文章情节,这也是对学生预习效果及概括能力的一个考查) (板书:清兵卫 葫芦) 二、情节之细节分析:
课文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那么我想问大家,这个叫清兵卫的孩子对葫芦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
(板书)热爱
(幻灯)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是如何体现的?(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找出细节描写,并初步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1)第2段对清兵卫制作葫芦进行描写,表明他做事很认真的特点 (2)第3段写清兵卫错把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当成了葫芦这件事,表现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
(3)第4段写清兵卫“对葫芦热衷得这么厉害??每次上街的时候??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这表现清兵卫喜爱葫芦。
1
(4)第5段写“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
(5)第5段“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然后上学校去。”通过描写表现清兵卫喜欢葫芦
??
总结细节描写的作用:1.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2.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3.凸显主题。
三、情节之摇摆与危机爆发;
(幻灯)对于清兵卫的爱好,他周围的人是怎么看的呢?小说还向我们讲述了哪些故事?
(板书)客人、父亲(清兵卫)谈论葫芦 教员没收葫芦 父亲砸葫芦
1. 客人、父亲(清兵卫)谈论葫芦 谈论的结果:清兵卫——周正平凡的葫芦 客人父亲——又长又大、奇特的葫芦
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对话?(对比、铺垫——这就是“摇摆”) 2. 引入概念“摇摆”
(幻灯)摇摆: 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态。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据此判断,小说的摇摆还体现在哪儿?
(1) 当清兵卫上修身课玩葫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这一事件发生以后,先写这个教员的爱好,再写家访;(为什么?可以让学生重点讨论此次“摇摆”,板书:武士道)
(2)教员家访,父亲恰好不在。
(3)清兵卫心跳,只求不要危及自己剩下的其他葫芦。
2
(4)幸亏教员只管训斥,并未注意近在咫尺的那些葫芦。
(5)刚刚松了一口气,父亲回来了,最终注意到那些葫芦,并粗暴地将之“一个一个地砸碎”。 3.“摇摆“的作用: (1)对比、衬托、铺垫; (2)情节的跌宕起伏。
4.引入概念“危机爆发”:情节走到一定程度,预计的矛盾就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爆发。之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爆发往往是在一霎那。 四、主题分析
1.客人、父亲与教员的爱好不同,但是他们对清兵卫的爱好所持的态度是 相同 的。——都是反对!面对这样的反对,清兵卫有什么样的反应?这说明了什么?
(1) 学生可以找到:沉默、哭也没哭、脸无人色、发呆、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2)这说明清兵卫长期以来受到压制,这种压制让他感到了反抗的无力,是一种欲哭无泪、痛苦无奈的表现。
2.《纪念刘和珍君》里有这么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清兵卫的爱好在沉默中“灭亡”了,但是他的葫芦呢? (幻灯)0.1元=50元=600元?这样的奇迹意义何在?
(1)肯定清兵卫的爱好;
(2)讽刺父亲、教员的无知与粗暴。
3.(幻灯)尽管如此,清兵卫的爱好还是被无情地扼杀了,他只好改变了他的爱好。关于他的新爱好,我们来猜想一下,结局会是怎样的?——新的爱好继续被扼杀!
学生齐读最后两段。 (幻灯)为什么这样安排结局? (1)“留余” (2)前后呼应 4.总结主题:
呼吁人们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