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微生物总结(全)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

甲(α)型乙(β)型丙(γ)溶溶血性链溶血性链链菌 球菌 球菌 溶血环 不完全溶完全溶血无 血(α型(型溶血) 溶血) 链激酶 — + — 致病性 弱 强 无 抗原构造: (1)核蛋白抗原:无特异性、菌体主要成分

(2)多糖抗原:群特异性、细胞壁组分 (3)蛋白质抗原:型特异性、多糖抗原外层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1)细胞壁成分 1)脂磷壁酸

2)M蛋白:A群链球菌细胞壁中的蛋白质组分, 抗吞噬和抵抗吞噬细胞杀菌的作用。因与心肌成分有共同抗原,与风湿性心肌炎有关。 3)肽聚糖 4)细胞壁受体 (2)侵袭性酶

(3)外毒素链球菌溶素:SLO、SLS

致热外毒素:红疹毒素

透明质酸酶链激酶:分解透明质酸,溶解细胞间质

链激酶:分解纤维蛋白,溶解血块,阻止血浆凝固

链道酶溶血素:分解DNA溶血素:S(对氧稳定),O(对氧敏感)都溶解血细胞 (二)所致疾病(1)化脓性疾病: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扁桃 体炎、鼻窦炎、产褥热(2)中毒性疾病:猩红热

(3)超敏反应性疾病:风湿热、急性肾小球(4)龋齿、亚急性细菌性心膜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5)皮肤感染、产后感染:B群链球菌(6)泌尿道感染:D群链球菌

三、免疫性抗M蛋白抗体、抗红疹毒素抗体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直接涂片镜检:革兰染色分离培养与鉴定:血琼脂平板

血清学试验:抗O试验、风湿热的辅助诊断五、防治原则

.. 青霉素为首选

第三节 肺炎链球菌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矛头状、成双排列、荚膜、G+

培养特性:含血液的培养基、灰白色 细小菌落、草绿色a溶血环

生化反应:胆汁溶菌试验、分解菊糖 抵抗力:弱、对一般消毒剂敏感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1.荚膜:抗吞噬 2.肺炎链球菌溶素:对氧敏感,溶解红细胞,抑制淋巴细胞增殖

3.脂磷壁酸:粘附

4.神经氨酸酶:定植、繁殖、扩散(二)所致疾病: 人类大叶性肺炎

三、免疫性荚膜多糖型特异性抗体、牢固的型特异性免疫四、微生物学检查法涂片镜检

分离培养与鉴定:甲型溶血性链球菌鉴别

动物试验五、防治原则多价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疫苗

第四节 奈瑟菌属

一、脑膜炎奈瑟菌生物学性状G- ,肾形双球菌,血琼脂平板,露滴状菌落,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很弱。(二)致病性 致病物质:荚膜与菌毛、毒素

所致疾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三)免疫性体液免疫为主(四)微生物学检查法保暖保湿,立即送检,床边接种。 (五)防治原则流脑荚膜多糖疫苗 二、淋病奈瑟菌(一)生物学性状:G- ,咖啡豆样双球菌,荚膜和菌毛,专性需氧,巧克力血琼脂平板,抵抗力弱。

(二)致病性致病物质:菌毛、外膜蛋白、IgA1蛋白酶

所致疾病:人类为唯一宿主、淋病、淋病性结膜炎(三)免疫性免疫不持久(四)微生物学检查法脓性分泌物镜检、分离培养、PCR

(五)防治原则

性传播疾病、防止不正当的两性关系、彻底治疗、1%硝酸银滴眼

.

..

第十章 肠杆菌科

一、分类

1,常居菌(机会致病菌):肠杆菌属和变形杆菌属

2,致病菌(三大致病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和埃希菌属

二、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特点:

分解乳糖:常居菌(十)致病菌(一) 抗原结构

1.O(菌体)抗原: LPS、耐热。组成: O-特异性多糖,核心多糖,脂质A:毒性中心 。 2.H(鞭毛)抗原

3.K(荚膜)抗原: 多糖、抗吞噬。大肠埃希菌称K抗原;沙门菌称Vi抗原;志贺菌称B抗原

4.菌毛抗原:黏附结构 5.共同抗原:机制不明

致病作用:多数靠毒素,少数产生肠毒素。 第一节 埃希菌属(Escherichia):G-杆菌、鞭毛、菌毛、微荚膜。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分解乳糖,抗原:O、H、K。 一、致病性: (一)大肠埃希菌与人体的关系 1.合成大肠菌素、VB和VK ,维持菌群平衡。 2.机会致病 (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腹泻 1.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 婴幼儿、旅行者腹泻。LT和ST分别可激活cAMP和cGMP ,肠液大量分泌引起腹泻。 2.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 婴儿、新生儿严重腹泻 3.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 与菌痢相似。 4.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 岁以下儿童易感、出血性结肠炎、爆发流行 5.肠黏附性大肠埃希菌(EAEC) 婴儿持续性腹泻伴脱水 第二节 志贺菌属(Shigella):G-杆菌、无荚膜及

鞭毛、有菌毛。 一、分组分型 葡萄糖+ ┌────────┐ 甘露醇- 甘露醇+ .. │ ┌─────┐ A群:痢疾志贺菌 乳糖- 乳糖+ │ │ B群:福氏志 D群:宋志贺菌 贺菌 C群:鲍氏志贺菌

我国以福氏(B)和宋(D)志贺细菌引起的感染多见。

二、致病性:细菌性痢疾(菌痢),侵袭力(靠菌毛黏附)是志贺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毒素作用如下:

志贺外毒素(3种): 肠毒素: 腹泻; 细胞毒素:阻止肠上皮细胞对糖和氨基酸的吸收;

神经毒素:昏迷、脑膜炎 毒素(略),

三、免疫性: 细菌不入血,免疫力不强,主要靠肠道局部分泌性IgA。 第三节

沙门菌属: (Salmonella):G-、周鞭毛、

菌毛。不分解乳糖、某些产生H2S。菌体(O)一、菌体(O)抗原─分组 鞭毛(H)抗原─分型 毒力(Vi)抗原─微荚膜成分 二、致病性 1. 肠热症 (伤寒与副伤寒) 细菌经口进入 小肠粘膜和集合淋巴组织中繁殖 经胸导管进入血流(初次菌血症)全身各脏器繁殖 再次进入血流 (第二次菌血症) 释放毒素 典型症状(体温阶梯上升,肝脾大, 玫瑰疹) 细菌随胆汁排入肠道 伤寒溃疡 2.食物中毒: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 3.败血症:猪霍乱沙门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 三、微生物学诊断:血清学诊断:肥达反应(Widal test): 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与待检

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效价增长情况, 辅助肠热症的临床诊断。 O抗体:IgM型、出现早、维持时间短 H抗体:IgG型、出现晚、维持时间长 第四节 其它菌属 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俗称肺炎杆菌,

.

..

是目前除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最重要的条件致病菌。

变形杆菌:多形性、扩散性生长、迁徙生长现象、分解尿素

第十一章 弧菌属

第一节

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G-,弧状,单鞭毛,菌毛,悬滴标本可见“鱼群样穿梭”。 最适pH为8.8~9, 碱性培养基分离培养。 O抗原:139个血清群、O1群和O139群引起霍乱流行 一、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1.鞭毛与菌毛

2.肠毒素:霍乱肠毒素(蛋白质)可以激活腺苷酸环化酶,cAMP↑.肠粘膜分泌大量水和电解质,引起腹泻、呕吐、电解质紊乱、循环衰竭等。

组成:A亚单位:毒素活性中心 B亚单位:结合单位,抗原性 (二)免疫性

病后肠道中SIgA可保护肠粘膜,阻断粘附并中和毒素,获得持久免疫力。 二、微生物学检查法

病人“米泔水样”粪便和呕吐物涂片染色检查,碱性培养基分离鉴定。 三、防治原则

1.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 2.口服活疫苗

3.补液,强力霉素、氯霉素等治疗。 第二节 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嗜盐:3.5%NaCl.(食用副溶血弧菌污染的海产 品引起食物中毒.)

第十二章 空肠弯曲菌和幽门螺杆菌 一、空肠弯曲菌:G-,无荚膜及芽胞,单鞭毛。营养要求较高,微需氧培养二、致病性:(散发性、细菌性肠炎的最常见菌种之一)动物宿主:禽类肠道正常寄生菌污染的饮食、接触带菌动物或患者致病物质:毒素、肠毒素、侵袭肠上皮细胞婴幼儿急性肠炎:自限性 三、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标本接种弯曲菌培养基:42 °C 微需氧涂片镜检,生化反应(不发酵糖、氧化酶与过氧化氢酶试验阳性)红霉素、氯霉素、氨基甙类抗生素

.. 第二节 一、幽门螺杆菌:G-,有鞭毛,营养要求高,严格微需氧培养,37℃. 尿素酶阳性.感染率高:平均世界人口的 50%是慢性活动型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尤其是胃溃疡的重要致病菌,与胃癌和胃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被WHO列入一类致癌因子。口-口

传播 粪-口传播

对胃酸敏感

只能生活于胃粘膜,存在于胃粘膜的粘液层。胃窦为其最佳定植部位。 二、致病性产生多种毒力因子:

鞭毛 运动 黏附 空泡毒素 上皮细胞损伤 脂多糖

尿素酶 分解尿素产氨

导致:胃溃疡、慢性胃炎——胃癌 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 三、免疫性

胃液中: 特异性SIgA与IgG 血液中: 特异性IgG与IgA

四、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组织活检: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检查,细菌培养.尿素呼吸试验:口服 13C、14C的尿素

抗酸药、抗生素、胶体铋

阿莫西林、甲硝唑、四环素、克拉霉素

第十三章 厌氧性细菌

第一节

破伤风梭菌(Clostridium tetani):G+,细长杆菌,芽胞呈鼓槌状,芽胞抵抗力强:土壤中生存几十年。有周鞭毛,专性厌氧。不分解糖,不分解蛋白质。 (一)致病

感染的重要条件:局部厌氧环境,局部繁殖。 1.破伤风外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对人的致死量< 1ug,由质粒编码,由两条肽链组成,不耐热: 65℃ 30 min ,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肌肉痉挛。

2. 破伤风外毒素致病机理:痉挛毒素(运动神经终板吸收)---脊髓前角、脑干--阻止抑制性神经介质的释放--屈肌、伸肌同时强烈收缩-骨骼肌强直性痉挛(角弓反、牙关紧闭) 3. 免疫性

感染后不足以产生免疫应答

.

..

类毒素免疫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机体对破伤风的免疫主要是抗毒素的中和作用,抗毒素结合游离的毒素。 (二)防治

1. 清、扩创伤口

2. 人工主动免疫:类毒素、DPT (白百破三联疫苗)。

3. 人工被动免疫:紧急预防:破伤风抗毒素(TAT)+类毒素。

治疗:抗毒素、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第二节

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ns):G+ ,粗大杆菌,芽胞呈卵圆形,无鞭毛,在动物体可形成荚膜,非严格厌氧。分解多种糖类,产酸产

气(汹涌发酵)。

(一)致病

1.外 毒 素:12种 主要外毒素(5): A、B、C、D、E和5个血清型

2.次要外毒素(7)

对人致病的主要是 A 型和 C 型: A型-- 气性坏疽和食物中毒 C型-- 坏死型肠炎

1,a毒素(卵磷脂酶)[A型]:气性坏疽: 破坏细胞膜→血管通透性增高→组织水肿、坏死

血小板凝集→血栓形成 肌肉与脂肪变性

气性坏疽形成机制:细菌侵入--创伤部位繁殖--毒素--细菌四周扩散--分解糖类)组织产气,形成气肿--压迫血管, 组织水肿、坏死(捻发感), 毒素、毒性产物入血, 毒血症、全身中毒。

2,肠毒素[A型]:食物中毒

激活肠粘膜细胞腺苷酸环化酶→cAMP增高→分泌增加

3,β毒素[C型]:坏死性小肠炎

肠道运动神经麻痹、坏死→肠粘膜出血、坏死→剧烈腹痛、腹泻、血便 (儿童多见) 无预防用类毒素 第三节

肉 毒 梭 菌(C.botulinum):G+ ,短粗杆菌,周鞭毛,无荚膜,严格厌氧,有芽胞,可耐热。

(一) 致病 性: .. 肉毒毒素:毒性最强,对人致死量 0.1 ug。双肽链,重链为结合部位,轻链是毒性部分。不耐热,煮沸1min 可破坏。

致病机制:嗜神经毒,经胃肠道吸收,经血流作用于外周神经肌肉接头处,重链与突触前膜神经节苷脂结合,抑制乙酰胆碱释放,肌肉迟缓性麻痹。 *思考:肉毒毒素与破伤风外毒素的异同点? 提示:一,相同点:都是细菌的外毒素,都是蛋白质且结构构成相似,均为双肽链结构。 二,不同点:基因编码不同,破伤风毒素由质粒基因编码,肉毒毒素还可以由噬菌体或染色体基因编码。作用的部位不同,破伤风外毒素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而肉毒毒素是外周神经系统。二者致病机制也不相同,前者引起痉挛,后者引起麻痹。 (二)致 病: 1. 食物中毒:

食物污染肉毒梭菌芽胞→厌氧环境,发芽繁殖→产生毒素→食入中毒

2. 婴儿肉毒症:较常见 (菌群失调) 肉毒梭菌在肠道出芽、繁殖,产生毒素 第14章 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

白喉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

一、生物学特性

1. 形态染色: G+,有异染颗粒。

2. 培养特性:需血清或血液,生长快,亚碲酸钾琼脂上长成黑色菌落。

3. 抵抗力:对干燥、寒冷的抵抗力较强;对湿热的抵抗力不强;对消毒剂敏感;对青霉素、氯霉素、红霉素敏感; 对磺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不敏感 二、致病性

1. 致病物质:白喉外毒素,为棒状噬菌体基因所编码(即没有感染棒状噬菌体则不产生白喉外毒素),由A、B两个亚单位组成。 (1)B亚单位:受体结合区,转位区 A亚单位:毒性部分,催化区 (2)作用机理(了解):灭活肽链合成中必需的延长因子EF-2,中止蛋白质的合成。 (3)剧毒:1-2个分子即可杀死宿主细胞。 对动物的致死剂量:0.1g/kg。 2. 致病:白喉

3. 免疫性:抗毒素(IgG),白喉痊愈后可获

.

..

得牢固免疫力。

免疫力测定:锡克试验(Schick test) 三、微生物学检查

1. 涂片、染色、镜检

2. 分离培养鉴定(亚碲酸钾血琼脂) 3. 毒力试验 四、防治原则

1. 防:类毒素主动免疫,抗毒素紧急预防。

白百破三联疫苗(DPT triple vaccine) 2. 治:抗毒素加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 第15章 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 胞壁中含大量脂质(抗酸杆菌);无鞭毛、无荚膜、无芽胞。不产生、外毒素

第一节结核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结核杆菌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菌,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以肺结核最多见。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染色: 细长,分枝状排列或聚集成团,抗酸染色。 (2)培养特性: 1. 专性需氧

2. 生长缓慢:分裂一代需18~24 h

3. 营养要求高(胆汁、甘油、马铃薯培基) (3)抵抗力:

1. 强:抗干燥、抗酸、抗碱 2. 弱:怕酒精、怕热、怕 3. 药物敏感:链霉素、利福平、异烟肼、

乙胺丁醇、对氨基水酸、吡嗪酰胺

(4)变异性:耐药性、毒力、活力、抗原性变异。

二、致病性:(在细胞增殖)引起炎症反应和超敏反应

(1)菌体成分与作用:

? 致病作用主要靠菌体成份,特别是胞

壁中所含的大量脂质。 ? 脂质含量与毒力平行。

? 菌体蛋白:结核菌素,引起迟发型超

敏反应。

脂质:含量愈高毒力愈强 ① 磷脂: 刺激单核细胞增生,抑制蛋白酶的分解作用,形成结核结节。 ② 脂肪酸:破坏细胞线粒体膜,抑制白细.. 胞的游走和吞噬,引起慢性肉芽肿。分枝

菌酸,索状因子。

③ 蜡质D: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

④ 硫酸脑苷脂:抑制吞噬体与溶酶体结合。

(2)感染途径:① 呼吸道为主② 消化道 ③ 破损的皮肤粘膜 三、免疫性:

? 细胞免疫,抗体无明显保护作用 ? 致敏的T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产

生细胞因子(IL-2、IFN-) ? 激活的巨噬细胞:吞噬、消化 超敏反应:(IV型变态反应)

菌体蛋白与蜡质D共同刺激T淋巴细胞:引起单核细胞浸润,组织坏死,液化空洞

结核菌素试验: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无超敏反应。

方法: 用旧结核菌素(OT)或纯蛋白衍生物

(PPD)注射前臂皮,48~72小时观察有无红肿硬结。结果判定:阴性 5mm:未感染过 TB,原发感染早期 ,免疫缺陷或抑制。

阳性 5mm:感染过TB,有免

疫力,卡介苗接种成功。

强阳性15mm:活动性结核感染 四、微生物学检查

1. 标本采取: 痰,脑脊液,…… 2. 直接涂片、抗酸染色 3. 分离培养 4. 动物试验 5. PCR、Bacter 五、防治原则

? 防─ 接种卡介苗 (Bacille

Calmette-Guerin, BCG)

对象:新生儿, 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的儿童

? 治─联合用药

常用抗结核药:异烟肼、链霉素、对氨基水酸、利福平、乙胺丁醇

联合用药:协同作用,降低耐药性的产生,减少毒副作用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

一、生物学特性

.

微生物总结(全)

..甲(α)型乙(β)型丙(γ)溶溶血性链溶血性链链菌球菌球菌溶血环不完全溶完全溶血无血(α型(型溶血)溶血)链激酶—+—致病性弱强无抗原构造:(1)核蛋白抗原:无特异性、菌体主要成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54xw78i3m0088t3x4ji0cqsi0v0jd00p8t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