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二十三课 《愚公移山》
一句话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能背诵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一、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积累
(1)给下列生难字词注音。
万仞.( ) 魁.( ) 荷.担( ) 孀.( )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一厝.( ) 陇.断( ) 箕畚.( ) 汝.( ) 曾.不若( ) 亡.以应( ) 惩.( ) 塞.( ) 雍.(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词义
①方.七百里:( ) ②出入之迂.:( ) ③毕.力平险:( ) ④惩.山北之塞.:( )( ) ⑤聚室.而谋.:( ) ⑥杂然..相许:( ) ⑦献疑..:( ) ⑧始龀..:( ) ⑨寒暑易.节:( ) ⑩穷匮..:( ) (3)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字义。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________通_________,( ) ③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通_________,( ) ④一厝朔东 _________通_________,( ) ④无陇断焉 _________通_________,( ) (4)写出下列加点字词的古今义。
①年且.九十(古义: 今义: ) ②指.
通豫南(古义: 今义: ) ③曾.
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 今义: ) 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义: 今义: )⑤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 今义: ) ⑥惧其不已.也(古义: 今义: ) (5)一词多义
且:A.年且九十( ) B.且焉置土石 ( ) 其:A.其妻献疑曰( ) B.其如土石何( ) C.惧其不已( )
以:A.以残年余力( ) B.河曲智叟亡以应( 之:A.翼州之南( ) B.汝之不惠( )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
焉:A.且焉置土石( ) B.始一反焉( ) 而:A.面山而居( ) B.聚室而谋( )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 (7)翻译下列句子。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翻译:
②以君之カ,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翻译: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翻译:
④甚矣,汝之不惠。 翻译:
2.作者作品名片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全书八篇,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的心智,给人以启迪与智慧。它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具有鲜明的哲理性或讽刺性,寓意深刻而含蓄。
二、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3.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朗读节奏。 听范读录音并提示朗读节奏。
4.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写下翻译有困难的难点句:
5.思考下列问题: ①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②移山有什么困难?
③移山结果如何?
6.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7.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何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8.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家里人是怎样的看法呢?
9.“平险”是如何进行的?除了愚公一家人,还有谁?表明了什么?
10.课文写了两场争论,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比较这两场争论,说说有哪些不同?反映了什么呢?
11.愚公“愚”吗?智叟“智”吗?为什么?
四、品味语言 感受形象
12.故事的结局是天神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
13.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呢?
五、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4.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15.《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六、巩固提升训练
16.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②且焉置土石 B①以君之カ,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②俯身亲耳以请
C①其妻献疑曰 ②既出,得其船.处处志之 D①投诸渤海之尾 ②得之心而与寓之酒也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甚矣,汝之不惠。
18.下列对《愚公移山》一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篇幅短小,然而故事情节显得波澜起伏,曲折多姿,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完整的过程。
B.本文塑造了北山愚公的光辉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