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方言“儿”类后缀探析
作者:覃洲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7年第09期
摘 要:成都方言里“儿”缀同时包含“儿尾”和“儿化”,且“儿”缀现象十分丰富。文章结合前人的研究并形成自己的见解,通过收集语料来对“儿”类后缀进行探析。文章首先对“儿化”“儿缀”“儿尾”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分别从“儿化”与“儿尾”两个方面对成都方言名词性后缀“儿”缀与普通话进行比较,最后归纳出成都方言儿缀的特点和功能 关键词:成都方言 儿缀 儿化 儿尾 引言
关于“儿”缀的探讨,汉语学界对其在普通话中的研究成果颇丰,对“儿缀”的名称概念理解,“儿缀”的用法,“儿缀”的构词等都有深入的探讨,故不再赘述。笔者认为,要研究“儿缀”,首先需要对三组概念加以辨析:“儿缀”“儿化”“儿尾”。根据黄伯荣在《现代汉语》的解释,“儿化”应该理解为在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的音变现象,这种卷舌化了的韵母就叫做儿化韵[1],由此可见,“儿化”是语音层面的现象,而“儿”本身不单独成为一个音节,与前面的韵母共同构成一个新的带卷舌的韵母。根据曹跃香在《儿化、儿尾和儿缀等术语在不同平面上之转换使用》一文中的解释,她指出“儿”音与其前字音节在语流中融合了的称“儿化”,没融合的称“儿尾”。[2]因此,“儿尾”是“儿”字单独成为一个音节,这个“儿”字需要读出来。同时,作者指出“儿化”“儿尾”都是属于语音层面的现象。而“儿缀”是词汇与语法层面的概念,是书写形式上带“儿”的词。所以“儿缀”在读音上可能是“儿化”,也可能是“儿尾”。而本文所涉及的“儿缀”概念在读音上便同时涉及“儿化”和“儿尾”。
从历时的角度考察的话,儿化现象的出现时间应该晚于儿尾,同时,儿尾在语流中由于某种作用逐渐变异最后形成了儿化现象,这种变化在北方方言中的速度与程度是渐变的、不平衡的。以北京话为代表的部分方言区域中儿化演变比较完全,儿化现象比较普遍;有的方言片儿尾和儿化并存,正处于演变之中,像成都方言便是一个典型例子;有的方言片则只有儿尾,没有儿化,像四川犍为、井研、五通桥等地区方言基本上只有儿尾,沒有儿化。
成都方言名词性词缀“儿”缀词数量多,使用频率高,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跟普通话中的“儿”缀相比,成都方言中的“儿尾”现象尤其值得关注,“儿尾”用例远远大于普通话中的频率,“儿化”很多现象的相关特点以及用法与普通话也有所不同,这就足以体现“儿缀”在其成都方言构词中独特的重要性,以下分别从“儿化”与“儿尾”两部分对成都方言名词性后缀“儿”缀与普通话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归纳出成都方言儿缀的特点和功能。 一、儿尾
成都方言中的儿尾词数量很多,细细分类,有如下类别: 表示动物,例如:
猪儿、耗儿、鱼儿、鹅儿、马儿、牛儿、狗儿、羊儿、猫儿、鸭儿、鸡儿、雀儿、虾儿、兔儿
表示人,例如:
娃儿、疯儿、傻儿、癫儿、妹儿、头儿、聋儿、胖儿、麻儿、矮儿、弟儿、幺儿、独儿 表示事物,例如:
刀儿、帽儿、肚儿、桶儿、肚儿、瓢儿、锅儿、铲儿、裤儿、坎儿、船儿、票儿、碗儿、杯儿、梨儿、椅儿、键儿 表示方向,例如: 这儿、哪儿、那儿 表示其他,例如: 样儿、个儿、双儿
从以上用例中不难发现,成都方言中能带儿尾的词根一般是单音节语素,在成都方言中,这些词中的儿尾都具有实实在在的单独的语音,不可或缺,必须独立存在。下面将以普通话作对比来揭示出成都方言“儿尾”的一些特点: 1.语音对比
普通话中的“儿”原调是35,在语流音变中不涉及变调问题,但是在成都方言中,儿尾涉及到变调问题。当儿尾前面的音节是阳平时,有一些词语中的儿要变成阴平,如:娃儿、鱼儿中的儿要读成阴平。
2.普通话中的儿尾情况与成都方言儿尾不尽相同
成都方言和普通话都属于北方方言,不管从其语音、词汇还是语法来看,内部一致性比较大,但是就其儿尾来说,在普通话中很多没有儿尾的词在成都方言中都必须带儿尾,不能省略。即使这些词在普通话中带了“儿”缀,它在语法平面上所起的作用也往往是构形作用,是一
种儿化现象,儿缀可以省略。并且儿尾之前的词性基本上为名词,这些名词可以单独成词,与对应的儿尾词同义,经过笔者统计,此种情况多是用在表动物名词上,举例如下: 猪儿—猪 鱼儿—鱼 马儿—马 牛儿—牛 羊儿—羊 猫儿—猫 鸭儿—鸭 鸡儿—鸡 3.成都方言的儿尾一般是位于单音节语素之中
从以上的用例来看,成都方言的儿尾前面的词根全部都是单音节语素,并且绝大多数词根为名词性语素,少量词根为代词和量词词性语素。 4.成都方言很多儿尾词对应有相同词根构成的双音节词
在成都方言中,并不是所有的带儿尾的词根与不带儿尾的情况下意义基本一致,有的儿尾词没有对应的同义的单音节词,儿尾前面的语素是黏着语素,不能单独成词,但是在成都方言中,往往可以通过语素重叠或者带“子”缀的方式转换成同义词。举例如下: 娃儿—娃娃 妹儿—妹妹 弟儿—弟弟 幺儿—幺幺 裤儿—裤子 胖儿—胖子 肚儿—肚子 样儿—样子
儿尾词多用在老百姓日常生活口语交际之中,而带字缀或者重叠的方式的词多用在书面语或者正式场合中,儿尾词更加生活化,更接地气。
在成都方言中,很多单音节名词可以通过重叠的形式来取得和带儿尾的词意义相同的效果,不过,重叠的形式的词多用在小孩中,具有一种可爱的意味。例如:马儿—马马、牛儿—牛牛、刀儿—刀子,这种情况不在上述所列情况之内。
5.成都方言里有“量词重叠式+儿(儿尾)”或“量词重叠式+儿子”的说法
在普通话里,“数词+量词重叠+名词”结构可以表示单个具体的概念,例如:一棵棵树、一粒粒沙子都是强调相同事物中的个体,但是在成都方言里,存在“数词+量词重叠+儿+名词”的结构,表示说话人对量的评价,例如:
一撮撮儿玉米/一撮撮儿子玉米(形容玉米数量很少) 一方方儿布/一方方儿子布(形容布很小很小) 6.成都方言中“重叠式词干+儿尾”词能产性强,数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