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王峰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辽宁阜新 123000)
【摘 要】摘 要:随着社会对各种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过去那些学制所提出的教育目标已经很 【期刊名称】辽宁高职学报 【年(卷),期】2015(017)006 【总页数】3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学校体育;社会需求;终身体育意识
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不断下降的体质,要求学校对体育现状必须进行整改,如不进行整改和加强管理,学校体育就会与社会体育分离,从而影响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长久的战略意义。 终身体育是法国著名成人教育专家保罗·郎格朗在196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的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第一次提出的,意在延伸学校体育的概念,使之成为终身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来丰富体育教育的内涵,并使之发展成为一整套理论体系[1]。这一理论得到了我国学者的认同,并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明确体育核心目标,在新形势下赋予终身体育新的内涵
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能的途径是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离不开正确合理的运动技术,因此,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进程必然成为增强体能的重要载体和基本途径[2]。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体育课程的核心目标应是:“通过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进程增强学生体能。”把增强体能作为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并不排斥体育课程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价值与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是不可分割的,
通过教授体育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锻炼。把“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进程来增强体能”作为体育课程的核心目标,也并不是完全回到了单纯体育观的老路上来,而是在新形势下对体育课程进行理性审视和反思的结果。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3]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硬任务,是学校体育工作者必须将其作为学校体育工作重点的核心任务,必须严格对待。所以,提高学生体能的任务不能仅仅依靠学校体育活动来实现,还需要加强学校各个方面的体育教学工作,各个方面协调配合才能做好此项工作。但是,如果作为学校体育工作中心环节,在时间、场地器材和师资方面都相对有保证的体育教学尚不能把增强学生体能作为核心目标,我们还能靠什么来实现这一目标呢?如果我们只是“特别加强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的研究,”而忽视对身体健康和运动技能领域的研究和关注,那么,青少年学生的体能素质继续下滑是可以预见的。要想改变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滑的局面,必须调整教学目标,提高创新意识,提高思想认识。
二、只有符合个性、适应社会发展的学校体育,才能使国民终身体育意识得到提高
时代的不断进步要求不断打破以前教育的“划一性”、“硬直性”,充分展现自我、推陈出新是现在教学发展的新方向。因此学校体育应适应时代的要求,提倡个别化、个性化的教学。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既要考虑到整体也要考虑个体。内容上,强调整体的共同性;兴趣、体力和个体差异上,研究个体,通过个体
的选择扩大每个学生的选择机会,提高兴趣,创造个性化,这种个别化的教学,会产生极高的兴趣,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国民整体身体素质,这才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1.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终身意识的提高[4]
个性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所以说个性是社会化的产物。我们的社会每一个人因遗传、经历、教育等不同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个性,彼此间的个性差异还很大,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个性。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主要是遗传和身体方面等的因素;外因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学校教育在一个人个性的形成方面有着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不能代替的作用,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和个性形成的基础和关键。那么学校体育课的教学通过开放性,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时空转换、身体的直接参与并进行反复练习而获得知识,比其他学科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实践和反复练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增强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自我评价和自我感觉,也更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 2.生活技能的掌握会更好地促进终身意识的提高
生活技能是人后天通过学习锻炼获得的能力,一是日常生活技能,二是谋生,即参加社会生产活动的技能。人的不同阶段生活技能的侧重点也不同。学生首先要学的是基本的生活技能,也就是走、跑、跳、投、攀、爬、提、悬垂等,通过这些基本手段锻炼身体,其实这些运动动作是由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的基础动作发展起来的,同时得到了升华,它们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婴幼儿到老年人都会找到合适的体育运动方式,这种运动方式便于在一定的群体中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