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国际金融习题答案(全)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6、根据吸收论,试说明闲置资源的作用?

吸收论特别重视从宏观经济的整体角度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它认为,贬值要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必须有闲置资源的存在。只有当存在闲置资源时,贬值后闲置资源流入出口品生产部门,出口才能扩大。其次,出口扩大会引起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周时增加,只有当边际吸收倾向小于1,即吸收的增长小于收入的增长,贬值才能最终改善国际收支。 7、试述利率平价论生产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国家与外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比商品市场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而国际资金流动的发展使汇率与金融市场上的价格——利率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现实的外汇市场上资金流动非常迅速而频繁,使利率平价(主要是套补的利率平价)的前提始终较好在成立,具有坚实的分析基础。 五、论述题答案

1、论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对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为贴现政策、法定准备率和开市场业务。贴现政策是利用利率杠杆来调节国际收支的一种政策,系指中央银行改变再贴现率,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利率,再影响资本流动和经济发展,以调节国际收支。法定准备率的高低决定了商业银行贷放资金的规模大小,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改变法定准备率的办法来调整信用规模和货币流通量的大小,进而影响总需求和物价,再影响进出口和调节国际收支。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或政府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债券、外汇等,来影响货币流通量、利率、汇率等,从而影响经济和诃节国际收支的措施。

2、试总结各派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前提条件与核心内容的异同?

最早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可追溯到18世纪休谟的物价——现金流动机制学说。到了20世纪,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出现了众多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弹性论、吸收论、货币论和结构论。弹性论着重考虑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吸收分析法从凯恩斯的国民收人方程式出发,着重考察总收人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收支调节的相应政策主张,即用支出增减政策与支出转换政策并加以适当的搭配和协调.从而使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达到实现。货币分析法是建立在货币主义学说基础上的。它从货币的角度而不是从商品的角度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主张。结构分析法则针对货币论提出:国际收支失衡并不一定完全是由国内货币市场失衡引起的。货币论乃至吸收论,都从需求角度来提出国际收支调节政策,而忽视了经济增长供给方面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而供给不足往往是由经济结构问题引起的,如经济结构老化、经济结构单一、经济结构落后等等。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应放在改善经济结构和加速经济发展方面,而支出增减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时甚至是十分有害的。 3、评述吸收分析法?

吸引论是从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方程式人手,着重考察总收入与总

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收支调节的相应政策主张。基本方程为:国际收支差额B=y-A (1) A=cY+D (2) △B=(1-c) △Y-△D (3) 先看贬值是如何影响△Y的。闲置资源效应;贸易条件效应。再看看贬值对吸收的直接影响。货币余额效应;收入再分配效应;货币幻觉效应;

预期效应。可以看出,贬值对直接吸收的影响并不明确。即便如此,吸收分析法对决策者来说还是具有重要意义;采取改变总收入与总吸收(支出)的政策,即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增减政策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4、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有哪些?并分别论述机制的传递过程?

(1)货币——价格机制:货币——价格机制具有两种形式:一般物价

水平变动形式和相对价格水平变动形式。(2)收入机制(3)利率机制需要指出提自动调节机制作用的发挥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必要时必须采取相应的政策手段对国际收支失衡进行调节。 5、评述货币分析法的政策主张?

货币论的政策主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所有国际收支不平衡

在本质上都是货币性的。因此,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都可以由国内货币政策来解决。第二,所谓国内货币政策,主要指货币供应政策。因为货币需求是收入、利率的稳定函数,货币政策则在很大程度上可由政府操纵,因此,膨胀性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顺差,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第三,为平衡国际收支而采取的贬值、进口限额、关税、外汇管制等贸易和金融干预措施,只有当它们的作用是提高货币需求,尤其是提高国内价格水平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而且这种影响是暂时的。如果在施加干预措施的同时伴有国内信贷膨胀,则国际收支不一定能改善,甚至还可能恶化。总之,货币论政策主张的核心是:在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应注重国内信贷的紧缩。对货币论的评论可以分三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是对它的假定前提进行评价。第二是对它的有关贬值效应的论述的评价。第三是对它的政策主张的基本含义进行评价。

第三章

三、名词解释

1、外汇:指能用来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的外国货币或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资产。 2、汇率:是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折算比价,即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相对价格。

3、直接标价法:以固定数额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若干数额的本币表示的汇率。

4、间接标价法:以固定数额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若干数额的外币表示的汇率。

5、即期汇率:指外汇买卖双方在两个营业日内交割的买卖外汇现货时所使用的价格。

6、远期汇率:指外汇买卖双方达成协议在将来某一营业日进行交割,而事先约定并写入合同的外汇买卖价格。

7、外汇风险:一个组织、经济实体或个人的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和负债,因汇率波动而引起其价值上涨或下降的可能。

8、套汇:利用同一时刻不同市场的汇率差异进行低买高卖,赚取利润的活动。分直接套汇和间接套汇。

9、套利:是利用两国短期利率的差异,调动资金以赚取利息差额的活动,包括抵补套利和非抵补套利两种。

10、外汇远期交易:指以约定的汇价在将来某一约定的时间进行交割的外汇买卖。

11、货币替代: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因对本币币值的稳定性失去信心,或本币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时发生的货币兑换,进而使外币在价值贮藏、交易媒介和计价标准等货币职能方面全部或部分地替代本币的一种现象。

12、黄金输送点:指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汇率波动的上下界限。包括黄金输出点和黄金输入点。

13、铸币平价:以两种金属铸币的含金量之比得到的汇价。在金币本位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是铸币平价。

14、买入价:外汇银行从客户买入外汇、付出本币时所使用的价格。 15、卖出价:外汇银行向客户卖出外汇、收入本币时所使用的价格。 16、中间价:买入价和卖出价的算术平均值。

17、贴水:指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是升水的相对概念。 18、升水:指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

19、清洁浮动:又称自由浮动,它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不进行干预,完全听任由外汇市场供求决定本国货币的汇率。

20、肮脏浮动:又称管理浮动汇率制,是与清洁浮动(即政府完全不干预外汇市场)相对应的概念。指政府或明或暗地干预外汇市场,不使汇率波动幅度过大。 21、单一汇率:指一种货币(或一个国家)只有一种汇率,这种汇率通用于该国所有的国际经济交易中。

22、名义汇率:指由政府或代表政府的金融机构对外公布的汇率。

23、实际汇率:这是一个含义较多的概念,常见的四种含义为:第一种含义是名义汇率扣除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和通胀率后相对于外国货币的实际比价。第二种含义是名义汇率扣除通胀率后相对于外国货币的实际比价。第三种含义是指由相对价格水平加权的名义汇率,等于R·P’/P(R为直接标价法下的名义汇率,P’为外国物价水平,P为本国物价水平)。第四种含义是可贸易商品价格和非贸易品价格的比例,即PT/PN(PT为可贸易品价格,PN为非贸易品价格。) 24、有效汇率:是指某种加权平均汇率,即一国对另一国的双边汇率与对该国的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值的比例的乘积。以贸易比重为权数的有效汇率所反映的是一国货币汇率在国际贸易中的总体竞争力和总体波动幅度。

25、外汇市场:是从事外汇买卖、外汇交易和外汇投机活动的系统。包括有形和无形的市场,是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6、平价:指远期外汇交易的汇率恰巧等于即期外汇交易汇率的情形。

27、闲置资源:能随时用于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生产的资源。广义来讲,闲置资源不仅包括原材料,还包括资金、土地、劳动力,甚至科学技术。

28、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是指出口商品单位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单位价格指数之间的比例,用公式表示:T=PX/PM其中,丁为贸易条件,PX为出口商品单位价格指数,PM为进口商品单位价格指数。贸易条件表示的是一国交往中价格变动对实际资源的影响。当贸易条件丁上升时,我们称该国的贸易条件改善,表示该国出口相同数量的商品可换回较多数量的进口;当贸易条件T下降时,我们称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表示该国出口相同数量的商品可换回较少数量的进口。因此,当贸易条件恶化时,实际资源将会流失。

29、贬值税:一国货币贬值后,其货币购买力的较大部分转向进口商品,从而导致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下降。这实际上是货币贬值加在社会总需求上的一种赋税,可称为“贬值税”。

30、金币本位制:是以黄金为货币金属的一种典型的金本制。其主要特点有三个:①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融化;②流通中的辅币和价值符号可以自由兑换金币;③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

31、金块本位制:指在金本位制的后期,由于黄金的产量跟不上经济发展对货币日益增长的需求,黄金参与流通、支付的程度下降,其作用逐渐被以其为基础的纸币所取代。只有当大规模支付需要时,才使用黄金,以金块的形式参与流通和支付。这种形式的货币制度称为金块本位制。

32、金汇兑本位制:指由纸币充当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政府宣布单位纸币的代表金量并维护纸币和黄金的比价。纸币能同黄金自由兑换,黄金只发挥储蓄手段和稳定纸币的作用。

33、法币:在金汇兑本位制度下,纸币成了法定的偿付货币,简称法币。政府宣布单位纸币的黄金代表量并维护纸币与黄金的比价。纸币充当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并能同黄金按政府宣布的比价自由兑换。

34、金平价:两种货币含金量或所代表金量的对比。其包括铸币平价和法定平价,但通常指后者,即由纸币所代表的金量之比。在金块本位和金汇兑本位制度下,决定汇率的基础是金平价。

35、铸币平价:以两种金属铸币的含量之比得到的汇价,被称为铸币平价。在金币本位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是铸币平价。 36、法定平价:在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下,货币汇率由纸币所代表的金量之比决定,称为法定平价。

37、可贸易商品:商品在区域间的价格差异可以通过套利活动消除,我们称之为可贸易商品。

38、不可贸易商品:是指不可移动的商品以及套利活动交易成本无限高的商品,主要包括不动产与个人劳务项目,其区域间的价格差异不能通过套利活动消除。 39、一价定律:如果不考虑交易成本等因素,同种可贸易商品在各地的价格都是一致的,可贸易商品在不同地区的价格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可以称为“一价定律”。

40、绝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说解释了汇率的决定,认为均衡汇率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购买力一般用一般物价水平表示,假定P表示本国物价水平;P’表示外国物价水平,那么,本币与外币的均衡汇率e=P/P’。这实质上是一价定律的应用,即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以不同货币表示的价格经过均衡汇率换算以后是相等的。

41、相对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力平价认为各国间存在交易成本,同时各国的贸易商品和不可贸易商品的权重存在差异,因此各国的一般物价水平以同一种货币计算时并不完全相等,而存在着一定的偏离,即e=θ·P/P’,θ为偏离系数对上式取变动率,即下式△e=△P/△P’上式为相对购买力平价的一般形式。相对购买力平价意味着汇率的升值与贬值是由两国的通胀率的差异决定的。如果本国通胀率超过外国,则本币将贬值。

42、套补的利率平价:当资本可以在不同的市场之间自由追逐高收益率,投资者进行持有远期合约的套补方式交易时,市场最终会使利率与汇率形成下列关系:ρ=i-i’, i为本国市场利率,i’为外国市场利率,ρ为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之间的升(贴)水率。其经济含义是:汇率的远期升贴水率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

43、非套补的利率平价:当投资者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之间追逐高收益率时,若是根据自己对未来汇率变动的预期而计算预期的收益,在承担一定的汇率风险情况下进行投资活动,则会有Eρ=i-i’, Eρ为预期的汇率远期变动率。该式表示:预期的汇率远期变动率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

44、国际借贷说:由英国经济学家葛逊于1861年在其《外汇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从国际借贷的角度解释汇率的决定与变化的一种在一战前十分流行的汇率理论。其要点有三:第一,外汇汇率的变化取决于外汇的供求;第二,外汇的供求取决于流动借贷的变化;第三,一国流动债权大于其流动债务时,外汇的供给就大于外汇的需求,外汇将贬值;一国流动债权等于其流动债务时,外汇的供求平衡,外汇汇率不变;一国流动债权小于其流动债务时,外汇的供给小于外汇的需求,外汇将升值。

45、国际收支说:是从国际收支角度分析汇率决定一种理论,它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14世纪。到了1861年,英国经济学家葛逊较为完整地阐述了汇率与国际收支的关系,他的理论被称为国际借贷说(见“国际借贷说”),这是国际收支说的早期形式。二战后,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被广泛运用,很多学者应用凯恩斯模型来说明影响国际收支的主要因素,如国民收入、价格水平、利率和对未来汇率预期等,进而分析了这些因素如何通过国际收支作用到汇率,从而形成了国际收支说的现代形式。

46、资产市场分析法:因为从定义上看,汇率是一国货币用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即一种相对资产价格。这一价格是在资产市场上确定的,从而在分析汇率的决定时应采用与普通资产价格决定基本相同的理论。这一分析方法被统称为汇率决定的资产市场说,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取代了汇率决定的国际收支流量分析,成为汇率理论的主流。与传统理论相比,汇率的资产市场分析法在分析方法上存在两点不同:一是决定汇率的是存量因素而不是流量因素;二是在当期汇率的决定中,预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7、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 简称货币模型,在这一分析中,由于本外币资产(例如债券)是完全可替代的,因此这两种资产市场是个统一的市场。所以,只要本国与外国的货币市场处于平衡,这一资产市场也必然处于平衡。因此,货币模型将集中分析货币市场上货币供求的变动对汇率的影响。

48、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 它认为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调整速度是不同的,商品市场上的价格水平具有粘性的特点,这使得购买力平价在短期内不能成立,经济存在着由短期平衡向长期平衡的过渡过程。这里所说的短期平衡,是指价格还来不及发生变动时的经济平衡。由于在一段时期后价格才开始调整,所以长期平衡就是价格充分调整后的经济平衡。可以看出,货币模型中所得出的结论实际上是超调模型中长期平衡的情况。该模型除了假定货币需求是稳定的,非套补利率平价是成立的以外,还假定购买力平价在短期内不成立,总供给曲线在短期内不是垂直的。因此,若影响汇率的某些经济变量,如货币供给量,国民收入等发生改变时,在短期内,汇率的波动幅度将大于长期波动程度,这一现象被称为汇率超调。

49、汇率超调: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由于产品市场与资产市场的调整速度不同,因而在一次外部因素对市场的冲击而调整之后,汇率的实际值超出新的均衡值(一般由购买力平价所决定)的现象。

50、资产组合分析法: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布朗森(w.Bra‘nson)对此进行了最系统和最全面的阐述。与货币分析法相比,这一

国际金融习题答案(全)

6、根据吸收论,试说明闲置资源的作用?吸收论特别重视从宏观经济的整体角度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它认为,贬值要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必须有闲置资源的存在。只有当存在闲置资源时,贬值后闲置资源流入出口品生产部门,出口才能扩大。其次,出口扩大会引起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周时增加,只有当边际吸收倾向小于1,即吸收的增长小于收入的增长,贬值才能最终改善国际收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4vgq89gu56c4rp7oypx5gf8x599ez00t0i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