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4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高效作业:第38讲 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 Word版含解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1911年,“民族”一词在《申报》可检索出的条目为243条;1925年为502条;1928年、1936年分别增加到1 119、1 507 条;1939年达到 2 369 条。这表明( )

A.民族危机驱动下民族观的转型 B.近代化推动下民族自信心增强 C.近代报刊引领了思想观念变革 D.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影响日增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1911年到1939年“民族”一词在《申报》出现次数迅速上升,反映了西方侵略的加剧,催化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民族观念扩散的趋势,即民族危机驱动下民族观的转型,故选A项。

2.(2024·盐城期中)孙中山主张:“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这种把以后涨高的地价收归众人公有的办法,才是国民党所主张的平均地权,才是民生主义。”这表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

A.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 B.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认识一致 C.并没有超出民主主义的范畴 D.通过平均财富来保障民众生活

解析:选C。孙中山是资产阶级的领袖,目标不是实现共产主义,故A项错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土地归原主所有,涨价后归国家,由国民共享,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不一致,故B项错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因此没有超出民主主义的范畴,故C项正确;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不是平均财富,是土地归原主所有,涨价后归国家,由国民共享,故D项错误。

3.孙中山在评价苏俄新经济政策时说:“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孙中山说“不谋而合”是基于二者( )

A.都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 B.都主张以经济手段改善民生 C.都符合各自民主革命的国情 D.都重视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

解析:选B。根据题干中孙中山评价新经济政策“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张

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注重通过经济手段来改善民生,故选B项。

4.1923年1月,孙中山在上海与苏联特使越飞会晤,双方商讨了国民党改组、革命军建立以及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等问题,并联名发表了《孙越宣言》。这一宣言( )

A.成为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 C.是孙中山对中国革命走向的全新判断 D.是苏联实行民族扩张主义的具体表现

解析:选C。题干材料中“商讨了国民党改组、革命军建立以及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等问题,并联名发表了《孙越宣言》”这些内容是过去无法做到的,说明孙中山思想已经开始转变,故选C项。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排除B项;“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不属于民族扩张,排除D项。

5.1924年11月,孙中山以大元帅身份公布了《工会条例》。下列是条例中的某些条款,这些规定( )

A.体现了三民主义的新发展 B.表明其政治立场发生根本改变 C.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D.背离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向

解析:选A。1924年,孙中山公布《工会条例》,保护劳工权利,表明孙中山的思想实现了升华,由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故A项正确。

6.1925年3月,孙中山在《致苏俄遗书》中说道:“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孙中山晚年为了继续完成“民族革命”( )

A.提出了三民主义 C.领导了辛亥革命

B.倡导了三大政策 D.主张“平均地权”

解析:选B。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提出来的,故A项错误;据题干材料

可以得出,孙中山晚年为了继续完成“民族革命”倡导了三大政策,故B项正确;孙中山晚年领导了辛亥革命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平均地权”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提出来的,故D项错误。

7.(2024·南京三模)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指出:“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观念很深,家乡观念也很深,用这两种观念和家族宗族团体来联合成国族团体,比较外国用个人为单位,更为实在和容易联络。救中国危亡的根本方法,在自己先有团体,用三四百个宗族的团体来顾国家,便有办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借传统观念实现民族主义 B.民族主义观念呈倒退现象 C.主张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D.强化家族和宗族传统观念

解析:选A。材料“用三四百个宗族的团体来顾国家,便有办法”表明是借用传统观念实现民族主义,故选A项;“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观念很深,家乡观念也很深”“用三四百个宗族的团体来顾国家,便有办法”,说明是与当时中国的国情相结合的,不是倒退,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借用传统观念实现民族主义,没有涉及主张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借用传统观念实现民族主义,不是强化家族和宗族传统观念,排除D项。

8.1917年,陈独秀说:“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

A.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反思 B.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 C.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 D.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解析:选B。由材料“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借鉴西方政治文明,对国家发展展开思考,故选B项。

9.胡适说:“在许多方面,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严厉的。但是我对孔子和早期的‘仲尼之徒’如孟子,都是相当尊崇的;我对12世纪‘新儒学’的开山宗师的朱熹,也是十分崇敬的。”这表明胡适( )

A.区分封建统治思想与儒学

B.用科学方法对待儒家思想 C.成为新时期儒学的代表 D.促进了新儒学的弘扬光大

解析:选A。根据材料“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严厉的。但是我对孔子和早期的‘仲尼之徒’如孟子,都是相当尊崇的”可得出,胡适主要意图是要区分封建思想和儒家学术之间的区别,故选A项。

10.曾经,在国人如何面对西方第三人称代词的性别区分这一问题上,有人主张用“伊”对应“she”,有人主张汉字拼音化。1917年,刘半农创造“她”字以对应,引起了激烈的争论。1932年定音之后的“她”字一直沿用至今。这反映了( )

A.国人普遍因循守旧 C.汉字文化兼收并蓄

B.知识分子异常激进 D.西方文化霸权胁迫

解析:选C。刘半农创造出“她”这个字来解决第三人称代词的性别区分问题,丰富了汉字的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汉字文化的兼收并蓄,故选C项。

11.(2024·无锡模拟)1917年5月,陈独秀说,若就“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征诸国民,难保“不为多数赞成”。材料可用来说明( )

A.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 C.专制主义已为社会所淘汰

B.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价值 D.民主政治是社会发展潮流

解析:选A。由材料“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难保‘不为多数赞成’”可知,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故A项正确。

12.胡适出版于新文化运动高潮期间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指出:“孔子论知识注重‘一以贯之’,注重推论,本来很好。只可惜他把‘学’字看作读书的学问,因而造成某些‘流弊’。”这表明( )

A.旧道德与新文化势同水火 B.西学已占据文化主流 C.传统思想的继承困难重重 D.学者检讨儒学的得失

解析:选D。通过题干中胡适对孔子论知识的结果是“造成某些‘流弊’”可知,其对旧道德并不是一味地反对或排斥,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西学”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是对“孔子知识观”的一个反思,没有涉及对传统思想的继承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论述的是对“孔子知识观”的一个反思,即胡适通过对“孔子知识观”的论述来检讨儒学

的得与失,故D项正确。

13.古代文书不加标点,会给未加训练者造成阅读困难,因此1919年胡适等人联名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用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的第一部“新书”。标点符号的使用,表明( )

A.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 B.白话文完全取代了文言文 C.“尊孔复古”受到批判 D.“文学革命”的影响扩大

解析:选D。题干材料“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体现了新文学的规范使用,说明文学革命的影响在扩大,故选D项。材料不是强调近代出版业的发展情况,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此时白话文并未完全取代文言文,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对“尊孔复古”的批判,C项错误。

14.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人对民主的理解由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为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追求,如陈独秀对“民主”内容的新认识,孙中山对“民权”道路的新探索,胡适力主从“问题”入手实现“民主”等。五四运动后,对民主认识的变化表明先进的中国人( )

A.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更加深入 B.民族民主意识有了进一步觉醒 C.彻底放弃了对欧美式民主的追求 D.对民主的认识更加辩证和科学

解析:选A。“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人对民主的理解由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为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追求”表明不同阶级的代表对救亡图存的探索更加深入,故选A项。

15.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由追求“富国强兵”,到“兴民权”“开民智”,再到改造国民性和全面的文化更新。这一演变( )

A.说明启蒙思想内涵不断深化 B.得益于资产阶级的大力宣传 C.遵循不断完善传统文化方针 D.推动了制度层面的真正转型

解析:选A。“富国强兵”强调的是器物变革,“兴民权”“开民智”强调的是制度变革,“改造国民性和全面的文化更新”则要求思想变革,说明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文化启

2024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高效作业:第38讲 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 Word版含解析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1911年,“民族”一词在《申报》可检索出的条目为243条;1925年为502条;1928年、1936年分别增加到1119、1507条;1939年达到2369条。这表明()A.民族危机驱动下民族观的转型B.近代化推动下民族自信心增强C.近代报刊引领了思想观念变革D.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影响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4s9w8639q4vbt01gdv99bpag891im0041i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