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实验研究报告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实验”系重庆市教委1996年批准立项的基础教育科研“双百工程”重点课题,1998年再次经重庆市教委确认为市基础教育科研重点实验项目;它也是荣昌县人民政府1999年批准立项的县软科学重点实验项目。通过5年的实验,经测查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实验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探讨构建了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的管理模式;通过研究中小学德育衔接、学科教学衔接、学生学习指导衔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衔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衔接等途径,达成了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的目标,全面推进了实验学校乃至全县的素质教育。下面,我们分别从“课题提出、实验界定、实验目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的主要措施和内容”,“实验研究的主要成果”、“讨论与建议”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部分课题提出、实验界定、实验目的、研究方法一、课题提出(一)实验研究的背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放性。从教育三个方面的基本因素来看,现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小学素质教育之间未能很好地衔接起来,有人形象地称之为“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初中素质教育和小学素质教育基本上分别属于两个封闭的
系统:第一、教育者,农村中、小学校的初中教师和小学教师分属不同的学校,他们之间在工作上的联系、沟通、衔接很少,教学思想、尤其是教育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第二、教育内容,单说我国现行的“六?三”学制课程,小学科目少,初中科目陡增;小学教材的知识密度小、难点少、坡度缓,初中教材的知识密度大、难点多、坡度陡。第三、受教育者,尽管按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小学生都应进初中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但仍有极少部分学生因种种原因不能受完义务教育;就是小学生升入了初中,他们的学习方法与初中生应该采用的学习方法的差别也较大。总之,由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由小学、初中分段实施等种种原因,现在教育部门对初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内容,初中、小学学生知识衔接、学习衔接基本技能的培养,道德行为训练与道德情感培养等方面基本上未作通盘考虑,这样,相当多的小学生进入初中后,不能很好适应初中学习生活,与小学相比较,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重不仅表现为课程数量的增加,而且表现为学习质量要求的提高,另外,家庭与社会对学生的学业质量要求也明显更高,这样,学生学习心理负担日益加重,导致学习成绩迅速下降,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导致部分学生厌学流失,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象日趋严重,极大地影响了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九年义务教育有着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特点,小学教育起点的高低,小学高年级的教育教学与初中一年级教育教学能否较好地衔接,是影响初中教育教学质量乃至义务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因此,研究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衔接问题就成了当务之急。(二)国内研究的概况国内专门研究初中素
质教育和小学素质教育相互衔接的课题比较少见,我们仅发现了苏州市盛泽二中的“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东山区的“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研究”,山东省临沂下位一中的“农村中小学衔接问题研究”。而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中的某一个方面的单位比较多:如上海市的“中小学德育横向渗透各门学科的衔接研究”,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中小学德育教育的衔接与过渡的研究与实践”,苏州市第十二中学的“中小学德育衔接研究”;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实验学校的“中小学学生衔接的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研究”;江苏省教育学会的“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三、四学段的衔接”;江苏省武进星晨实验学校的“中小学数学教学实验研究”;四川省开江县任市中学的“中小学教学衔接的实验研究”;成都市高新实验中学的“中小学衔接中双边教育行为目标的确定与实施办法”;北京市九十中学、一一四中学的“中小学教学衔接研究”;河北省南皮县刘八里乡张庄中学的“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实验研究”;武进市洛阳中学的“中小学美术衔接教学的研究”;江都市实验中学的“关于初中与小学教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成都市实验中学的“中小学主体性学习衔接及延伸实验研究”;我市重钢子弟校“中小学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研究”等等。(三)实验研究的重大意义开展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实验研究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实践方面,它有助于解决农村小学生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初中学习而导致当前农村初中辍学现象日趋严重的棘手问题,从而有助于保证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有助于加快农村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区域推进。
理论方面,它能够丰富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内容。为了加快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顺利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任务,区域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对初中和小学的素质教育进行通盘考虑,研究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问题就具有了重大的价值。二、实验界定“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基本要求,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育重点,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开发学生潜在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的国民教育。“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它的涵义是整合农村初中素质教育和小学素质教育资源,使参与实验镇(乡)的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素质教育与小学素质教育相互衔接,使它们形成一个能够发挥最佳教育功能的整体。具体地说,就是要使农村初中教育和小学教育形成一个有机的教育体系,在教育者、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内容、受教育者的学习方法等方面有机地衔接起来。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实验最主要的理论依据是系统论。系统是指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整体。整体性是系统论的核心。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是由小学阶段教育和初中阶段教育两个子系统组成的一个大系统,如果对系统及其子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进行整合,从整体优化角度注意协调处理小学阶段教育和初中阶段教育两个子系统及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其发挥最佳的功能,将会使初中教育和小学教育能够很好地衔接起来,使
其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开放、相互衔接、相互依存的整体。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实验的自变量是:促使农村初中教育和小学教育相互衔接的措施与方法;本实验侧重研究中、小学德育衔接,中小学语、数、外学科教学衔接,中小学生学习指导衔接,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及学生个性特长培养的衔接。因变量是:农村初中和小学素质教育的衔接。三、研究目的(一)构建合理的农村镇(乡)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的管理模式。(二)探索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三)大幅度地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素质以及学校的办学水平。四、研究方法(一)实验对象实验研究对象的取样:学生,实验班与普通班平行编班;随机抽取。教师,参与实验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实验学校的教师等。荣昌县双河镇中心小学、路孔镇中心小学、新峰乡中心小学、益民子弟校小学五、六年级各两个班。荣昌县双河中学、路孔镇初级中学,新峰乡初级中学、益民厂子弟校初中2000届、2001届一年级学生各两个班。(二)实验方法自然实验法和比较法。(三)实验原则1、方向性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验中的各种措施有利于促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基本综合素质得到主动全面地发展,使中小学教育能够较好地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对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2、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一系列决策原则的综合体现。实验遵循中小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客观、全面地分析处理问题,使之符合客观规律,有序发展。3、整体优化原则:运用系统论中的整体性原则,把教育教学系统中的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组成不同层次的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衔接实验研究报告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